首页 理论教育清代服饰演变:满族传统袍的变革

清代服饰演变:满族传统袍的变革

【摘要】:袍是满族传统服饰,这种服饰彻底改变了我国清代之前上衣下裳宽衣大袖的服饰规范。清代满族服饰袍子的基本样式源于满族人的生活方式,袍子款式是圆领、四开裾、右衽,袖的前端镶有马蹄袖。在《大清会典》舆服制里官服制式就保留了这一服饰标志。清代服饰的发展与演变,在我国服装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清代破关入京,即令汉族男子依照满族习俗蓄发为辫,并且也强迫汉族无论男女老少改着满族服装,一改前朝汉儒宽衣大袖的服装风格,同时也制定了适应满族生活习俗的衣冠制度。满族的前身为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因此满族是沿袭了原女真族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先前的女真族和以后的满族因为都生活在我国东北寒冷地带,基本都以骑射狩猎为生,这就奠定了满族的衣冠制度,其俗男女老少都以穿袍为主。袍是满族传统服饰,这种服饰彻底改变了我国清代之前上衣下裳宽衣大袖的服饰规范。

清代满族服饰袍子的基本样式源于满族人的生活方式,袍子款式是圆领、四开裾、右衽,袖的前端镶有马蹄袖。为适应他们骑射狩猎时跨马上下灵活方便,以更适于张弓射箭,而特地将袍为四开裾。马蹄袖既能使手背御寒又便于张弓时的灵活方便。在《大清会典》舆服制里官服制式就保留了这一服饰标志。

清人入关后,四开裾袍也称“箭衣”,成为了满族服饰的独特款式,以致后来又规定只有宗室贵族才准穿四开裾袍,以示不忘民族之本色。而庶民长袍只能穿用带马蹄袖左右开裾的长袍。马蹄袖袍或箭衣就是在袍袖前端镶有半圆形如马蹄的袖头,此袍款式为上至皇帝、后妃,下到王公、文武大臣在朝贺、觐见、婚礼时必穿之袍。另外的吉服袍、朝袍、常服袍、行服袍等礼服一律穿带有箭袖的袍子。这一服饰定制一直沿袭到清末。

清人入关后由于生活习俗和环境变化,骑射之风逐渐退化,袍上的马蹄袖也起不到它原有的作用了,只有到了春秋季皇帝带着官员到围场狩猎,这才有作用,但也只有在形式上了。

清代满族妇女也是以穿袍为主,但是袖前端的马蹄袖没有了,款式为圆领、直袖、直身、有纽襻、右衽并有镶滚工艺,身长至脚面。满族妇女所穿长袍统称为“旗袍”。为什么称为“旗袍”呢?原因是清代有八旗制度(就是军事上的建制),其中有满军八旗、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统称为“八旗”,因此称为“旗袍”。这时的汉族妇女仍穿上衣下裳的服饰,这也是汉族在服饰斗争中所取得的权益,也是清代统治阶层对汉族的一个让步。

满族妇女和汉族妇女的发型也有着极大的差异。汉族妇女的发型为盘头,也就是把发髻盘在脑袋后面;满族妇女把发髻梳在头顶上,称为“旗头”或“两把头”并佩戴有扇形的装饰,在上面又点缀些金银珠玉等饰物。

满族妇女和汉族妇女的脚是有着最大的差异,满族妇女的脚为“天足”(就是大脚),由自然生成,不加缠裹;而汉族妇女从生下几岁开始缠足,称“三寸金莲”。汉族妇女缠足是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残酷压迫的另一种表现。

清代服饰的发展与演变,在我国服装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一直影响着我国近代服装史的演变和发展,也影响着国际服装的深刻变化。长期以来,中国服装深受各国妇女青睐,以至得到国际友人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