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天津皇会中的活灵魂-玩艺儿会:海津讲坛荟萃

天津皇会中的活灵魂-玩艺儿会:海津讲坛荟萃

【摘要】:以《天后宫行会图》为例,计有玩艺儿会14种、52道,占皇会行会会道的55.12%,其中包括:狮子会1道:姜家井捷兽云狮子老会。若将法鼓计算在内,玩艺儿会总计68道,占皇会行会会道的72.08%。作为天津地区的一道老会,它还受到一种普遍的尊重。于是文中讲到,天津的娘娘会刚兴起的时候,就有扫殿会的人进城来拜会、请会。扫殿会达到目的了,老幡上的人更加

玩艺儿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最热闹(生命活力的充分展示)、最鲜活(艺术形式的不断丰富与完善)、最丰富(民间艺术的全面展示)、最精致(民众的艺术精神与追求)、最朴实(民众生活态度的艺术表现)、最长久(中华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扬)。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天津的艺术是玩出来的。

1.天津皇会中的玩艺儿会共有多少种?多少道?

以《天后宫行会图》为例,计有玩艺儿会14种、52道,占皇会行会会道的55.12%,其中包括:

狮子会1道:姜家井捷兽云狮子老会。

中幡会8道:乡祠前中幡圣会、天后宫前敬艺中幡圣会、盐关口胜议中幡圣会、院署内庆祝中幡圣会、河北大街诚龄中幡圣会、梅家胡同中幡圣会、南头窑公议中幡圣会、闸口扫堂中幡圣会。

跨鼓会1道:乡祠前远音跨鼓老会。

杠箱会2道:南门内永乐杠箱老会、南门内诚议杠箱官圣会。

杂耍会3道:胜议什锦杂耍老会、胜议扒杆老会、多福如意圣会。

重阁会1道:闸口下溜米厂胜以重阁老会。

高跷会8道:城西南小直沽傅家村高跷、盛芳进香高跷圣会、河东大寺前于家厂胜意高跷、县署前混元盒高跷、中营前金山寺高跷圣会、河北石桥升仙高跷会、东南角公议高跷、绿牡丹高跷圣会。

抬阁8架:盐纲总署运署抬阁第一架、盐务纲总通商抬阁第二架、盐务纲总通商抬阁第三架、盐务纲总通商抬阁第四架、盐务纲总通商抬阁第五架、盐务纲总通商抬阁第六架、盐务纲总通商抬阁第七架、盐务纲总通商抬阁第八架。

秧歌会10道:河东上盐坨三道井沟庆善洛阳桥圣会(昆曲旱船小场子)、窑洼秧歌圣会、随意胖姑学舌圣会(昆曲小场子)、西码头庆乐渔樵耕读地秧歌(秧歌小场子传统小调)、河东吉家胡同内白衣巷(昆曲小场子折子戏)、东南城角康家大院庆和瞧亲家圣会(滑稽小戏)、同乐锔缸圣会(秧歌小场子传统小调)、河东小圣庙后同善渔家乐圣会(秧歌小场子传统小调)、河东棋盘街后万家台英乐四季长鲜圣会(柳子腔小戏)、梁家咀胜议秧歌老会。

十不闲、莲花落2起4道:侯家后同乐十不闲圣会、议善莲花落、盐坨文殊庵前妙显寸跷莲花落圣会、长乐京十不闲天后宫进香会。

花鼓会2道:乐善双花鼓圣会、城北西沽永庆太平花鼓圣会。

竹马会1道:育德庵前永长金钱竹马圣会。

舞会3道:西大药王庙前德庆舞花圣会、永庆万年甲子圣会、先春园德庆绣球会。

另有法鼓会16道,其中包括:小南河进香音乐法鼓圣会、西城大园金音法鼓老会、锦衣卫桥和音法鼓圣会、河东于家厂雅音法鼓、玉皇阁前津音法鼓圣会、侯家后永音法鼓老会、于家厂公议鵞云法鼓圣会、城内草场庵清音法鼓圣会、太平法鼓、城西北大夥巷内牌楼口振音法鼓圣会、城内石桥后洪音法鼓圣会、盐坨寿恩堂庆音法鼓圣会、河东上盐坨三道井沟诚议心音法鼓老会、永丰屯公议香斗法鼓老会、河东陈家沟娘娘庙前善音法鼓老会、闸口下东园庆音法鼓老会。

若将法鼓计算在内,玩艺儿会总计68道,占皇会行会会道的72.08%。

2.皇会中经典玩艺儿会之简介

(1)狮子会1道:津西姜家井捷兽云狮老会是一道年代久远的老会:“实在是哪年哪月,因为年代久远,就是本会会头也记忆不清。只知道当年乾隆爷下江南路过天津,这个会曾朝见天子,颇受乾隆皇帝所喜,大悦之余,特赏给黄马褂,以示厚爱。因为这是捷兽会最荣幸的事,所以虽是经过多少年仍旧是不会忘记。”

作为天津地区的一道老会,它还受到一种普遍的尊重。卢粹言编写的《丙子皇会写真》中记载了一则故事,讲的是清道光元年(1821)皇会期间,南头窑百忍高跷会和傅家村高跷会发生争执,最后以姜家井狮子老会提出“比武”为方法来解决争端。当下由姜家井狮子老会摆下“九狮图大阵”——五头大狮子,四头小狮子,护住“绣球”,封住“山门”,任由两个高跷会中的高手一争高下,一赌输赢。

(2)中幡会8道:中幡在我国民间艺术的分类中被列为杂技类,有着惊、险、奇、绝的特征。表演时,舞者将幡杆在身体上下、前后、左右舞动旋转,或托、或举、或高高抛起,落在额头、鼻尖、牙齿、下巴上,有时又用肩膀、臂肘、拳头,甚至一根大拇指托举百来斤的大幡。耍中幡的动作名目极多,除上面所列,还有单手托塔、双手捧笙、左右大小盘肘、左右担山、上脑尖、上鼻尖、上牙尖、怀中抱月、左右骗马、压肩、提篓、舞旋风、苏秦背剑、浪子踢球、老虎大绞尾、朝天一灶香、乌龙绞柱、旱地拔葱、霸王举鼎、童子拜观音,又有两人互相抛接,头顶相送。

乡祠前中幡圣会又称作“乡祠前远音跨鼓中幡会”,它与紧随在中幡队伍后边的远音跨鼓老会实为一道会,说是由“北口众厨行”——即饭店的“大师傅们”所操办。跨鼓曾受过皇封,这道中幡会自然也了得。于是文中讲到,天津的娘娘会刚兴起的时候(民间一般认为在清康熙年间),就有扫殿会(大约相当于今天的组委会、导演组或会头艺联会)的人进城来拜会、请会。并言明:中幡在娘娘会前面打头、引领行会。难得的是中幡会的人说道:我们在那里耍幡,岂不耽误后边的行会吗?这就是霸道了,这就会挨骂,我们怎么能做这种“恶事”呢?

的确,中幡的玩耍是要打开场子的,三四丈高、碗口粗细的大毛竹,五尺多宽的缎面儿、布里儿的巨幅幡旗,加上顶子上的两面旗帜、三层(架)宝伞,数串铜铃,少说100多斤。表演起来抛、接、轮传,幡旗呼呼挂风,再有演员为保持大幡平衡,前后左右地迈步移动,高兴起来卖弄个“斜顶欲倒”,似要砸下来,让你惊出一身冷汗。要说这种形式还真不适合行会表演。

来看扫殿会是怎么做工作的?他们说:有远道的人来进香,其实为的是看花会表演,你让他们上哪里去找?找不着,看不到,这不等于我们白忙活了吗?中幡会一出,老远就能看见(那会儿没有高楼遮挡),因此你们就是娘娘会的“领袖”。又说:娘娘会就像人体一样,有头、有眼、有耳、有身。门幡就是头,中幡就是眼,跨鼓就是耳,抬阁就是身形……一席话把中幡会的人捧逗得哈哈大笑。紧接着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中幡会上各位爷们要瞻前顾后,见景生情,与扫殿会两会合一会,那才称得起是“老幡”。什么意思?这就是组委会提的要求:什么时间原地耍,什么时间开始行会,劳驾各位得帮衬着照顾到了。或者说,你们得听扫殿会的提调、指挥,你“老幡”得起带头作用——头一磕,“高帽子”一戴,咱们是一家人了。扫殿会达到目的了,老幡上的人更加受用“人前尊贵”,从此“二合一”,厉害!

(3)跨鼓会1道:乡祠前远音跨鼓老会。据传成立在清康熙四年(1665),至1936年最后一次皇会,近300年后还可见其身影。该会在乾隆年间,曾盛极一时,有过这会本身最光荣的一页。当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天津之时,跨鼓中幡会曾随同着大会去接驾,乾隆皇帝对于跨鼓的鼓手击技之精妙,颇为欢悦,乃御赐鼓手八人每人黄马褂一件并龙旗两面。这两种皇家赐予的荣典,每和会中人谈及,总是欣欣引以为荣的,出会之时也要照样穿出来,以便人前显耀。

《天津皇会考纪》记载的场面是:大鼓8面——鼓面的直径约有3尺——由鼓手8个,分别击奏,各人均穿黄马褂,红缨帽,鼓用红绿油油饰,以黄色绊绳击于颈上,击之声隆隆然;铛子8面,亦每人击一面,均穿黄坎肩。此外有童子两堂,文童子一堂,12人,均为十三四岁之学童,各着新衣,假发双髻,手持花篮;武童子一堂,12人,亦无年长者,均持对钹。表演时,跨鼓分为“五通鼓”,各有节调,缓急不同,或沉着如春雷初鸣,或细碎如珠落玉盘,节以铛子,为简单美之音乐。童子两堂,文童子唱“鹤龄”之歌,用唢呐伴奏,武童子则演击对钹,并用对钹摆字,忽然童子散而成行列,忽然童子聚集,摆出文字来,迅速奇妙,颇受欢迎,所摆之字为“天下太平”或“江山太平”等。

有观看过跨鼓表演的老者介绍:表演时一面大鼓斜挎肩头,鼓曲独特。高潮时,鼓绊从肩头滑落腰间,人体旋转将鼓抡平,或将鼓挎于脖颈,身躯后仰,旋转如风,边转边击打鼓面,节奏依然,序而不乱,表现出高超的鼓舞技艺和雄浑豪放的气派。可惜的是此种民间艺术在天津已经失传。

(4)杠箱会2道:杠箱又称作杠箱官、彩杠、抬杠、抬花杠、杆箱等,是流传在山西、河北、京、津等地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五虎棍则是一种武术对练的表演形式。杠箱会的表演形式大体上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与武术表演结合,即所谓“杠箱”。一般是象征着“贵重物品”的运输,并有保镖护送,这就难免引来江湖上“截杠”之人(这里且不论故事中的官与匪、恶与侠)的截杀,于是发生了冲突,双方“棍棒相交、拳脚相加”,这是杠箱会艺术的“情节根由”。此类杠箱表演又分为“丑杠”“俊杠”“花子(乞丐)杠”,无非指其表演情节的规定性和人物服装、装扮——官府上贡(皇纲)的、官家送礼的、民间婚嫁的不同艺术形象以及由此派生出的不同的动作风格。南门内永乐杠箱会就属此类。

另据《天津皇会考纪》记载的北城根公议集善五虎杠箱老会也属于此类。据说该会是由“老三营军人们所编排练习的”。表演者真刀真枪地对打,甚是精彩。其表现的故事情节则是按照小说《绿牡丹》的故事改编而成。保护杠箱者是按照巴家五虎装扮,每人都是手持藤牌一面、单刀一把。劫杠者则为余千、濮天鹏等人。行会时最前面由两幼童扮作老虎模样,其后第一对名“转对”系萧师夫;第二对名“虎抱头”系余千;第三对名“走刀”系濮天鹏;第四对名“捎子鞭”系胡礼;第五对名“抆对”,系鲍子安。每对对手均系巴家五虎之一,个人均照戏曲中人物扮相,穿衣勾脸,毫无差异。表演时各对成二人纵队,听锣声指挥,分对对打,各用真刀真枪,厮杀一阵。衣饰鲜明,人物精干,刀枪白光闪闪,抽砍挑刺,闪躲腾挪,身体利落,家伙整齐,各照成规步法击打,精彩动人,最后来一个亮相,掌声四起……只是在这里武者不是用的棍,而是藤牌、单刀。

还有一类是以杠箱官之谐趣幽默、插科打诨,坐杠、颠杠的动作技巧表演为主要形式。其情节一般为:县太爷携太太出巡访察民事,有百姓喊冤叫屈(观众中“凑热闹、发坏”之人),太爷徇情勘问、胡点乱判、答非所问、妙语连珠、滑稽逗哏,太太在旁帮腔作势、胡搅蛮缠……有的地方更有一种“玩笑”习俗,叫作“假戏真做”。是日杠箱官“判案”,衙役“拿人”,真要送到班房内关押起来(实际是走一遭),被拿之人沿街喊冤、痛骂狗官,再有“拒捕殴差”者“把事闹大”,便成为一出大大的民间集体即兴创作的“闹剧”了。津南区葛沽镇耍乐会中的杠箱首会,和南门内诚议杠箱官就属于此类。

除此以外就是杠箱官的颠杠表演了:一个无权无势,没有靠山的小县官,被分配到穷乡僻壤的小县城,没有钱置买轿子,只好命两名轿夫扛着一根轿杆(竹竿),自己坐到上边(取扛箱之意,实扛人之举,成杠箱之艺),也要下乡“巡查、勘案”。一路之上“杠颠、杠颤”,县官在杠上“腾、跃、翻、滚、爬、钩、挂、抓”,姿态万千,再加上轿夫、衙役、太太与县太爷即兴抓哏、幽默滑稽的调侃戏谑,怎不令观者哈哈大笑?

(5)高跷会8道:距天津老城西南25里地的傅家村(今西青区傅村乡)高跷老会,是第一个参加“天妃圣会——娘娘会”出巡进香的高跷会[元朝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首封为“护国明著天妃”,其后整个元代均称“天妃”;明成祖永乐七年(1409),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仍沿用“天妃”封号。可惜不知傅家村高跷会是哪一年参加的“娘娘会”]。这一创举奠定了它在其后的皇会众家高跷会中独享尊贵的地位,即《天后宫行会图》中所说的:“历代在前头为第一道会,不用拈阄排档,乃为会中的老例。别的高跷会并无诤执,总让老会先行,是为会规。”20世纪80年代天津进行民间舞蹈普查时,傅家村高跷仍在正常活动。

该会最具特色、最受欢迎的是《渔樵问答》的对唱。该段歌词充分表现了渔、樵二夫悠闲惬意的田园生活。其充满情趣与睿智的问答,寥寥数语不仅表现出二人的互相尊敬,更有各自引经据典的学识:“姜子牙自由苦读,得龙韬虎略,天文地理无一不晓,兵书战策无一不精,生不逢时,垂钓江边,年过六旬拜相封侯,扶周灭纣,点将封神,成姬周八百年基业,享‘百家尊师’之位。朱买臣以砍柴为生,然酷爱读书,手不释卷,口不离诵,身负柴担也常凝神沉思,妻羞其痴而离。买臣年五十得(汉)武帝赏识拜会稽太守,官至丞相长史,其妻羞愧自缢而亡……姜子牙、朱买臣便是最早的渔、樵,又怎比得今日水清山秀、遍地鲜花、无忧无虑的你我渔樵来问答?”

(6)抬阁8架:由天津盐商组织的行业商会盐纲总署操持的八架抬阁,正是天津盐商巨额财富与妈祖崇拜情结的完整写照。据《天后宫行会图》,天津盐商于嘉庆年间首创“四架抬阁”时,即“耗黄金五千两”。“盐务纲总通商人家公议,运署二分半银两、皇上家的岁银国课,乃为皇会称呼。年年出行八架抬阁费用等项料理。”这里带给我们两点信息,一是盐纲总署中“运署”年利润的“二分半”要作为抬阁和皇会活动的经费。其二是“皇会”的称呼源于“花了皇上家的银子”。这很重要,也很有意思,因为它不同于天津历史上任何关于皇会之称来源的观点。

抬阁以下众会抓阄排档的方法和规矩:高跷会集体抓阄,排出哪道高跷跟在哪架抬阁的后面,其他会集体抓阄,按两会一档分别跟在高跷后面,“谁的会跟着谁的高跷,后面行会一会一会,大家全知了,无非好善者,不能争执”。

抬阁艺术在天津的消失充满着悲剧色彩,据史载:光绪十年(1884)三月二十“娘娘出巡散福”那天,天气格外炎热,扮演王母娘娘的女孩由于太阳暴晒脱水,终至死于高阁之上,其母“诉诸官司,蒙判以津钱二百千,作拭泪金”。此后,抬阁会被禁,精美壮观的抬阁艺术从此退出皇会的历史舞台。

盐务纲总通商抬阁第三架叫作“龙凤呈祥”,人物造型依据的是戏曲《三皇姑出家》。这个“三皇姑”不是别人,就是人人皆知的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本源自佛教,因其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尤为中国老百姓所尊崇膜拜,于是把她的身世也中国化了,《三皇姑出家》讲的就是这段故事。

(7)秧歌会10道:天津三岔河口子牙河畔的窑洼村,北邻堤头耳闸,历史上为淀北二十四村的头一村。早年这里濒临码头、漕运兴旺、市井繁荣,百姓为求自乐,成立秧歌会。据会中老者讲说:“明成祖称帝,改年号永乐,迁都北京,翌年成祖与民同乐,各种花会竞相献艺,窑洼秧歌即参加演出。”如此算来该会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窑洼秧歌扮角上场共17人,出场顺序为:鲍子安(伞头)、濮天鹏(樵夫)、骆宏勋(公子)、花奶奶(俊婆)、巴奶奶(丑婆)、童子二人(俊、丑英哥)、花碧莲(白片)、鲍金花(青片)、肖未(头棒)、肖月(二棒)、丫鬟二人(拉花)、巴龙(头鼓)、巴虎(二鼓)、巴彪(三鼓)、巴豹(四鼓)。他们表演的是戏曲《龙潭鲍骆》中“绿牡丹大闹嘉兴府”的故事情节,讲的是:唐朝武则天时太师之子王伦仗势欺人无恶不作,将其师兄濮天鹏等陷害关押在嘉兴府大狱;骆宏勋联络江湖豪杰花振芳、鲍子安及巴家四杰,乔装改扮,混进嘉兴府,杀死王伦,救出濮天鹏等众好汉。窑洼秧歌老会取其人物形象造型,循其混迹嘉兴闹市之意,现其人物个性,而不表演实际的故事情节。其实,这正是所有民间广场艺术遵循的一条艺术创造的法则。

窑洼秧歌的传承谱系较为清晰,会中有言曰:“文安投师、霸县传。”说的是当年有一位山东临清的江湖艺人,到了霸县的胜芳镇,将秧歌传给当地。后该人移居文安,又辗转来到天津窑洼村一带做生意,并向人介绍了秧歌。于是窑洼村派人到文安投师,又到霸县学艺,才有了天津窑洼单伞秧歌。

城内晒米厂的众位爷们儿嫌那些玩艺儿会乱乱糟糟的,所以他们独辟蹊径,要排演一部“儒雅清秀”的小戏,于是选择了昆曲中的《胖姑学舌》。戏中王老汉与他的孙女(胖姑)、孙子(王留)载歌载舞,描绘了长安城里送唐三藏往西天取经以及城外民间社火的精彩表演画面,祖孙三人亦庄亦谐,其乐融融。由于《胖姑学舌》演绎的是民间社火的情景,所以在皇会活动中这道会并不会显得“各色”,而是恰如其分,又别具一格。

(8)花鼓会2道:乐善双花鼓圣会为凤阳花鼓在天津传播的实证。据考察,凤阳花鼓在天津地区的传习,主要是今河北区京津公路街东于庄的同乐花鼓会,和红桥区西沽村的太平花鼓会。20世纪80年代天津民舞普查时,上述两道花鼓会均已失传。

据采访和相关资料显示,东于庄花鼓会演员共六人,分别为:花鼓(旦)二人、花鼓婆子(彩丑)一人、小锣(公子)一人、莲湘(丑)一人、太平鼓(小扇子丑)一人。西沽太平花鼓会的编制为:第一对儿,丫鬟,手持霸王鞭,身穿紫花绸缎小袄;第二对儿,孙二娘、顾大嫂,手持小太平鼓,身穿桃红色缎子小袄;第三对儿,李逵、燕青,手持小锣,武生打扮;第四对儿,扈三娘、乐三娘,肩挎花鼓。前场乐队有大鼓一面,铙、钹各六副,海笛子两只等等。

(9)竹马会1道:跑竹马在汉代作为一种儿童游戏已见于《史记》,到宋代已经发展成为民间广场表演的“小儿竹马队”和“踏跷竹马队”,至明清时期载歌载舞的跑竹马已随处可见,并成为民间花会中的一枝奇葩。天津武清、静海、津南等地均可见其风采。

为天津跑竹马留下完整史料的,是津南区葛沽镇的清平竹马。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天津卷》载:此会最早流传江西九江,清咸丰年间一赵姓官家后代来津做生意,并将竹马传给当地王氏家族中的王镇,乃为葛沽“清平竹马”第一代传人,至20世纪80年代共计传承八代(传承人王金荣1938年生人)。

据说,清平竹马乃清代宫廷为表彰金、陈二将被奸人所诬陷惨遭灭九族之祸,然毅然舍家为国,献计攻打、收复台湾,建千载之奇功之行,皇批御准以民间歌舞形式给予安慰、纪念。故此该会中有:两位身着黄马褂的男子,即为金、陈二将军(为马头);四位女子,分别为二将军的满、汉妻子;另有两位马童,共计八人。

将育德庵前永长金钱竹马圣会与葛沽清平竹马会比较,不难发现两会中均有二位身穿黄马褂、头上顶戴花翎的将官,都有四位女子。不同的是,葛沽竹马有二马童,永长金钱竹马则前有一骑骆驼的兵卒,后有一黄衣女子。再有,两会所用马形道具也有所不同。葛沽竹马系马上设假腿,假脚踹镫,真人腰部以下被马身上的布幔所遮挡。金钱竹马的马身分为两部分,一前一后挂在身上。另外,两会的唱词也有所不同,清平竹马以唱“边关调”为主;金钱竹马则以昆曲“石榴花”调为主。

(10)歌舞会3道:十二生肖文化集中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大智慧,也为我们留下了永远享受不尽的文化资源。中国人对十二生肖所附形象情有独钟,有诗为证:“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虎啸生空谷,兔月向窗开。龙隰远青翠,蛇柳近徘徊。马兰方远摘,羊觅始春栽。猴栗羞芳果,鸡趾引清怀。狗其怀屋外,猪蠡窗悠哉。”(南朝陈诗人沈炯《十二属相诗》)相关的诗词、歌赋、书画、彩塑、木雕、剪纸等等更是充盈在服装、饮食、居住、出行等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天津人独具创造力,他们最懂得“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的道理。因此很早以前,他们就用这种最能表达人的“情志”的艺术形式,创造了集体歌舞“万年甲子”。

再看歌词所言:“鼠无眠、牛无牙、虎无相、兔无唇、龙无耳、蛇无足、马无肝、羊无瞳、猴无腮、鸡无肾、犬无胃、猪无筋。”看是前“无”,实则后“有”——“有效当力田、有行云布雾、有食草救主、有寿及万年”。有从无中生,便演化出无尽祥和、喜庆、吉祥与欢快。

3.天津地区民间传统舞蹈种类统计(1984年)

法鼓、高跷、龙灯、狮子、九狮图、太狮图、神兽图、中幡、门幡、杆会、飞镲、飞钹、渔家乐、吵子鼓、花鼓、跨鼓、腰鼓、太平花鼓会、莲花落、小车会、大车会、旱船、霸王鞭、竹马、跑驴、锔大缸、碌碡会、叠罗汉、抬阁、重阁会、节节高、篓子灯、锣鼓棒、舞棍、花棍、寸子、八大帅、少林会、八级拳、摔跤、藤牌、花叉会、花石会、蹬坛子、巧坛、彩坛、二人摔跤、蹬蝴蝶、梅花班、地秧歌、兰花秧歌、东北大秧歌、双伞阵图地秧歌、十不闲秧歌会、京秧歌、新秧歌、五虎杠箱、五虎棍、杠子会、扛官、窝官、女中杰、五人义、大乐、吹歌、推歌、塞上歌、打边关、海会、庆寿八仙会、鹤龄会、老汉背少妻、大头和尚戏柳翠、娃娃会、莲香会、风云会、龙凤会、龙凤船、农灯会、冲、銮驾会、宝辇、宝座、台驾会、黄轿、绿轿、宝鼎、香塔、接香会、道众行香、值符灯亭、孟兰会、鬼会、保安会、戒毒会。

以上共计95种(可能有相同类别但称谓不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