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1994年,全自治区供销合作社系统市场监测预测的主要指标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业生产资料销售额、社会商业商品购进总额、销售总额、库存额、社会商业农副产品购进额、供销合作社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为切实掌握市场变化动态,自治区供销合作社加大对商品市场的预测监测工作。自治区供销合作社主要采取监控购买力、商品价格变动等因素对供销合作社经营业务产生的影响。......
2023-08-31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生产资料公司(简称“自治区农业生产资料公司”)成立于1970年12月,地址在南宁市桃源路82—3号农资大院,为自治区供销合作联社直属独资企业。主要经营化肥、农药、农膜,兼营化工原料、饲料、建材、运输工具等。公司在深圳、湛江、北海、防城港等地设有分公司或办事处,在南宁市沙井、柳江县进德镇建有大型肥料中转储备仓库,在南宁市沙井仓库内建有复合肥料厂和双轨道铁路专用线。
1990年,自治区农业生产资料公司自有资金654.72万元,固定资产总值355.51万元,销售总额51730.46万元,净利润805.67万元。参与自治区科委、农业厅向自治区政府联合承包107.2万公顷水稻“三田”综合技术开发和推广2.01万公顷玉米地膜覆盖的“科技兴农”计划的实施项目。自治区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在全自治区共建立了服务网点2286个,供应化肥24万吨、农药9000吨、农膜3000吨,仅此2项帮助农民增产粮食共5.63亿公斤,占当年全自治区粮食增产总数的87.6%。
1991年,自治区农业生产资料公司有职工194人(公司总部111人、公司复合肥厂职工83人),其中干部65人,有高级职称2人。设总经理1人、副经理4人。内设机构有办公室和人事、科教、财会、计统、经营、化肥、农药7个科,还有进德、沙井2个直属仓库及复合化肥厂,自有资金654.72万元,固定资产原产值540万元。当年,自治区农业生产资料公司供应化肥358.6万吨、农药2.49万吨、农膜4842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8.5%、20.87%、19.6%,化肥、农膜的供应量创历史最高水平,农资市场稳定,化肥、农药、农膜的供应价格分别回落7.49%、7.6%、3.1%,为农民节省生产性开支1000多万元。积极参与水稻“三田”综合技术开发等项目承包,搞好技物结合农业服务。年初,由自治区科委、农业厅、供销合作社共同组织实施水稻“三田”综合技术开发项目。各级供销合作社和农业生产资料公司采取“两手抓”的办法:一方面先后派出采购人员1500多人次,分赴山西、河北、黑龙江等15个省采购农用物资,并抽调200多人长驻港口、码头、火车站负责物资的中转和调运工作,保证农用物资的及时供应;开展“我为农业作贡献”活动,先后组织干部职工43万多人次,1万多车次、船次送肥送药,送肥下乡56.5万吨,组织6000多人参加“科技兴农”服务,建立服务网点2286个,组建“庄稼医院”57个;进行综合技术项目开发,做好技物结合系列化服务,项目实施面积117.65万公顷,增产粮食5.61亿公斤;发放扶持生产周转资金1500万元,用于商品生产基地建设,帮助农民发展竹、罗汉果、麻、沙田柚、白果、柑橘、八角和木薯干片等商品生产,单项产品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商品生产基地近500个。年末,自治区农业生产资料公司销售额20.69亿元,增长12.56%。盈利3965万元,比上年下降1.73%。当年,自治区农业生产资料公司被评为全自治区农资供应科技服务工作先进单位。1—10月,公司与新闻单位共举办电视广播讲座57次,电台报道农资新闻1477篇(次),报刊报道880篇(次),电视报道273次,解答群众来信160多封,并自办短期培训班812期,受训人员达45361人次,培训农民技术骨干33.01万人次。全年销售收入总额6.23亿元,利润487万元。资产总额2.2亿元,固定资产总值433万元。所有者权益2193万元。
1992年,自治区农业生产资料公司逐步由行政管理型向经营服务型转换,拓宽农资科技系列化服务范围和内容。自治区农业生产资料公司以县级科技服务部为中心,以乡级“庄稼医院”为依托,发展村级综合服务站,形成县、乡(镇)、村三级联网的服务体系;以“庄稼医院”为龙头,发展植保机防,集诊断、开方、售药、防治于一体,实行一条龙服务;参与由自治区科委牵头,各级政府组织实施的“一优双高”工程,提供配套物资供应,实行政、科、商、农相结合,技术与物质相结合,开展新品种的实验与推广;发挥供销合作社农资企业的物资与技术优势的作用,走向市场,参与竞争;推行承包经营,定额管理,一业为主,综合经营,做好春耕农资商品供应,搞好农资冬储工作,采取合同定购、联营、委托村干部代销等多种促销形式,把供应网点延伸到村(屯),送肥送药上门,做好自治区产化肥购销,占领农村市场阵地;增强服务功能,发展村级综合服务站。年末,自治区农业生产资料公司有职工204人(其中公司总部117人、工厂职工87人)。销售额4.38亿元,利润44万元,资产总额1.8亿元,固定资产总值434万元。所有者权益2468万元。建成村级服务站2832个。出资20万元,购买喷雾机219台(套),调拨给部分地、市、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组成27个植保机防队,实施机防面积3839公顷。当年,自治区供销合作社继续参与农业综合开发,与自治区科委联合实施列入国家农业“星火计划”的3.33万公顷“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开发工程项目,自治区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建立8个示范点,面积6667公顷,并拨配套化肥2000吨。
1993年,该公司加大改革力度,扩大经营。依靠政府部门的支持,争取化肥货源指标和外汇进口化肥,其中,自治区政府、计划委员会为公司解决筹集外汇1596万美元,自筹239万美元用于进口化肥。国家计划委员会安排自治区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地方外汇进口化肥指标59万吨,该公司争取到90%。公司采取合同订购等方式,掌握自治区内生产的化肥货源的80%。当年,该公司科技开发服务部组织农资科技讲师团分赴100个村(屯)义务讲授农资科技知识,农民听众达5600人次,与地区(市)、县(市、区)供销合作社和有关部门联合进行大面积试验示范7000多亩,印发宣传资料2.5万份。加强农资商品质量检验,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打击农资假冒伪劣商品活动,在南宁火车站附近增设营业处,经营新特小农资商品和农副产品、种子、种苗,并通过窗口了解信息,开展贸易。与武鸣灵马乡方和村联合开发荒山70亩,并种植龙眼1000余株;水库30亩,投放鱼苗3万尾,养鸭600只。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和良好信誉,为国内外厂商实验示范新品种,代销厂家新肥新药。为扩大业务,该公司压缩行政人员,充实业务人员,经营部门由原来的2个增加到8个。在上海农资交易所申办上海公司,在广东湛江成立自治区农业生产资料公司湛江公司,并于1993年11月28日正式营业;在柳州成立经营部,在防城港设立办事处;在香港成立佳多利发展有限公司。在防城港投资1000多万元,建1栋12层的农资综合大楼;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投资100万元与南丹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合办铅锌矿厂;在岑溪县投资100多万元开采花岗岩。利用广西沿海、沿边、沿江等区位优势,大力开展边贸,开拓越南市场。当年,公司边贸成交额2300万元。公司在新财会制度执行之前,对固定资产进行重新评估,固定资产升值1219万元。同时,为提高竞争力,搞好农资供应,该公司于1993年11月10日与地(市)公司签订议价化肥、进口农药联营协议,加强合同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公司合同执行率95%。年末,自治区农业生产资料公司有在岗职工205人,其中干部91人。有离退休干部25人,退休工人3人。销售总额6.3亿元,利润228万元。资产总额1.87亿元,固定资产总值1561万元。所有者权益4095万元。
1994年,公司采取多项措施推进企业改革,扩大主营商品购销业务,统配化肥由平价改为市场价、由调拨改为代理;取消送货制,实行先款后货;完善经营承包责任制,实行集体经营承包,签订承包合同;扩大经营网点。成立防城港办事处、沙井经营部,将湛江公司合并到化肥部,将各经营部的财会人员调回财会部,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经营和管理制度。继续搞好科技系列化服务。在平南县、恭城瑶族自治县、永福县、灵山县、武宣县和南宁市郊区等组织实施农资科技高产样板田42万亩,开发推广“肥皇”牌有机复合肥及稻无草、稀土动植宝、万物春、施宝灵等新肥新药。当年,公司有在岗职工136人,销售化肥152.4万吨、农药3313吨、农膜416吨,销售总额11亿元,利润603万元。资产总额2.37亿元,固定资产总值1881万元。所有者权益4642万元。
1995年,公司建立适应农资流通体制改革要求的新体制,实行调拨结算由对地、市农资公司改为直接对县农资公司,结算单位由原来的十几家增加到120多家;实施地、市农资公司业务经营挂靠自治区农资公司方案,理顺自治区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和地、市公司之间的关系;重视农资科技系列化服务工作,派出科技人员深入武宣县、隆安县、平南县等地,举办培训班,共培训45名“庄稼医生”和1850名农民技术骨干。参与“双高一优”农业综合开发。在平南县、来宾县、北流市等14个县、乡,实施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开发项目8040公顷。年末,自治区农业生产资料公司有在岗职工138人,销售化肥171.42万吨、农药4105万吨、农膜210吨,销售总额19.86亿元,利润1641万元。资产总额5.38亿元,固定资产总值1686万元。所有者权益5.38亿元。被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认定为国家大型二类流通企业,被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人事厅、经委等6个部门授予大型二类企业称号。
1996年,公司克服资金紧缺、货源不足和用肥季节推迟、市场价格变化大等不利因素,做好农业生产资料的组织供应和服务工作,组织购进大化肥货源98.27万吨,占全自治区大化肥货源总购进的72%。6月20日,自治区农业生产资料公司更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生产资料总公司,公司的隶属关系不变。年内,自治区农业生产资料总公司加大服务和管理工作力度,完善服务体系,提高农资科技服务工作水平。在自治区农业生产资料总公司的组织指导下,全自治区供销合作社系统有2个市农资公司重新设立科技科,45个县农资公司恢复农资科技服务机构,配备人员,农资科技服务中心恢复和发展到45个、“庄稼医院”502所、农资技术咨询处672个、村级综合服务站6470个。当年,自治区农业生产资料总公司派出科技人员到永福县、横县、金秀瑶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等地,举办培训班5期,共培训“庄稼医生”32名、农民技术骨干670名。围绕“双高一优”和农业综合开发兴办农资科技联系点,与地(市)、县农资公司合办农资科技联系点面积6700公顷,“效益工程”面积2010公顷。与中国农资集团公司合作开展“效益工程”活动,把横县、永福县、灵山县等地定为全国“效益工程”试点县,示范面积达1.072万公顷。自治区农业生产资料总公司科教部开展农资科技咨询服务和新肥、新药试验示范,与横县农资公司合作,在甘蔗种植上大面积推广使用氨基酸肥,取得显著增产效果。兴办农资科技服务实体取得新突破,办有配肥站27个。加强公司化验室软硬件的建设,5月,通过化工部组织审查考核,被评为化工生产企业二级质检机构。加强价格监管,根据国家对化肥供应实行“稳价”的要求,经自治区物价局同意,自治区农业生产资料总公司实行化肥综合调拨,县农资公司实行统一零售价,并在全自治区设立化肥价格监测点,对全自治区的统一零售价进行跟踪监测。加强系统管理,发挥宣传舆论作用,实行地、市农资公司业务经营挂靠自治区农业生产资料总公司的办法。积极参与自治区政府整顿农资流通秩序稽查活动,取得较好成效。全年销售大化肥102.71万吨,占社会销售量80%以上,发挥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主渠道作用;农药销售5193吨,销售额20.83亿元,利润1450万元。
1997年,自治区农业生产资料总公司获外经贸部批准进出口经营权,可自营和代理经营外经贸部核准的粮油食品、土产畜产品、纺织丝绸、服装、工艺品、轻工业品、五金矿产品、化工产品、医药品、运输工具、机电产品、工农具进出口业务,经营进料加工和“三来一补”业务、对销贸易和转口贸易。12月8日,自治区农业生产资料总公司在沙井仓库投资建设的年产6万吨的高浓度复合肥生产线正式投产,投资建设的防城港综合大楼竣工。公司抓货源,增加供应,当年,接收中国农资集团公司分配的货源,做好地方订货工作,收购自治区产尿素,组织外采货源,大化肥及农药均超额完成年度购进计划。做好农资流通体制改革和管理工作,召开地、市级部分县农资公司经理会,专题研究深化农资流通体制改革的问题。提出《关于加大农资系统管理力度,进一步深化农资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改地、市公司业务经营挂靠自治区农业生产资料总公司为委托地市农资公司代理,取消1996年实行的大化肥20%通过地、市公司结算的固定分配比例。自治区农业生产资料总公司抓农资科技工作,做好供应服务,在与横县农资公司合作的甘蔗“效益工程”试点取得成功的基础上扩大到871公顷,配合中农科技服务中心进行化肥新品种——法国产硫酸钾的推广试验取得成功。当年,自治区农业生产资料总公司组织供应农资化肥300多万吨、农药3.14万吨、农膜2000多吨,完成销售额19.07亿元,实现净利润1254.82万元。
1998年,该公司成立企业改革整顿领导小组,在人事制度上引进竞争机制,精简行政机构和人员,充实业务机构和人员。通过改革,公司下属部门从13个减少到11个,中层以上领导职数从38个减少到26个,减少31.58%,管理部门由5个并为2个,总人数由35人减为27人,业务部门从8个增加到9个,总人数由原来的76人增加到89人,增加了17.1%。同时,设立化肥分公司。6月,公司在沙井仓库的农资铁路专用线建成并开通使用,结束公司没有铁路专用线要到其他地方装卸货的历史。公司主抓购销业务,建立相对稳定的供货渠道,与海南、江西、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省10个厂家建立购销关系,组织国产尿素12.09万吨,并与广州石化厂、海南富岛、贵州化肥厂、赤天化肥厂、四川天华化肥厂、天府化肥厂、江西九江石化厂、湖南资江化肥厂、云南沾益化肥厂、云南解放军化肥厂等建立货源关系。大力催收欠款,原各地、市、县农资公司共拖欠公司货款达2.2亿元,到当年底所欠货款降到1.3亿元。将公司原化验室升格为质检部,提升公司对产品质量的检测水平。当年,销售化肥64.54万吨,其中尿素25.75万吨、钾肥31.32万吨、复合肥7.15万吨。公司取得进出口经营权,代理出口创汇30万美元。自治区农业生产资料总公司实现农资销售总额11.18万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543.27万元,净利润1070.53万元。年末,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32.85亿元,下降11.5%。全自治区供销合作社系统盈亏相抵净亏损3.73亿元,比1997年增亏35%。亏损面达77.2%。
1999年,农资市场供应渠道由过去的“一主两辅”向多渠道竞争的格局转变,农资市场与农资零售价格放开,地区封锁被打破,市场竞争更为激烈。自治区供销合作社系统农资企业和农业生产资料供应部门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农业生产资料经营业务量开始下降。在崇左、钦州、贵港、南宁、玉林、桂林设立新的销售网络经营部,争取到地方进出口化肥配额15万吨,占全自治区总量的53.57%。全年销售化肥53.19万吨,其中尿素18.58万吨、钾肥27.54万吨、复合肥7.07万吨,销售农药6105吨,商品销售总额9.33亿元,净利润921.71万元,出口并创汇90万美元,催收各级农资公司拖欠的化肥货款3043.87万元。当年,沙井农资铁路专线进出化肥、农药246个车皮,1.47万吨。
2000年,公司继续保持化肥销售主渠道地位,有效发挥了主导作用,全年销售化肥204万吨,比化肥流通体制改革实施的前一年增长12.48%;全自治区农资公司销售农药1.7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8.14%;销售农膜580吨,比上年增长23%。
2001年,自治区农业生产资料总公司通过法律方式回笼拖欠货款、财产价值共800多万元。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对资金、车辆的使用和维修、通信工具的费用、差旅费、业务活动费、代销业务等六个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所有开支实行“部门领导提出意见,分管领导审核,总经理审批,财务总监监督”的管理制度。对医疗费用进行严格控制,明确规定,职工患病住院治疗的费用全年控制在6000元以内,退休人员全年控制在8000元以内,患有绝症的职工全年控制在1.5万元以内,按职工本人的工龄档次比例报销,超过部分一律按15%报销。对违反公司各项规章制度的人进行撤职、解聘、解除劳动关系、辞退等处理,共撤职1人、解聘中层领导职务2人、解除劳动关系3人(含辞退1人)。公司当年还清广西建行4000万元贷款,置换宫华大酒店资产。加大欠款追收工作力度,成立清欠办公室,抽调得力人员,对债务进行追收。共起诉柳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钟山县、北流市、桂平市、武鸣县、贺州地区、金秀瑶族自治县、宾阳县等市、县农资公司,起诉标的1827万元,追回现金44万元,以物抵债776万元。当年,该公司还做好防洪救灾工作,出动人员91人次,抢运存放在南宁市上尧码头的512吨化肥,搬迁存放在南宁天雹水库水电仓的300多吨农药,抢救市物资化肥1160吨、农药300多吨,避免经济损失460多万元。当年,销售化肥37万多吨、农药6216吨,实现销售收入6.27亿元,利润总额121万元。
2002年,自治区农业生产资料总公司面对国内进口化肥配额指标进一步减少的形势,加强内部经营管理,对各经营分公司实行经营责任目标管理,明确责任人的责、权、利,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同时,实现多渠道融资,面向社会进行民间资本融资,累计向社会个人或企业拆借资金达4000万~5000万元。同时,对宫华大酒店的资产实行重组,由自治区供销合作联社将广西供销合作社桂星旅游贸易公司的资产注入自治区农业生产资料总公司,增加公司的资产总量,降低资产负债率,取得银行的信贷支持。与中化国际贸易公司签订总经销协议。根据市场需求,集中资金,选择重点厂家,采取总经销、总代理、买断经营权等办法,与海南、江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十几个厂家签订购销合同,全年,组织国产尿素货源16.8万吨,并与江西九江石化厂、贵州化肥厂、海南富岛、湖南资江氮肥厂等多个厂家建立良好的购销合作关系。开拓和恢复一些自治区内外中小型的化肥厂家购销合作关系。当年,公司原有的2510万元化肥风险基金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全年销售化肥38.3万吨,比上年同期37.14万吨增长3.12%;销售农药5851.2吨,比上年同期下降31.5%。全公司商品销售总额6.38亿元,比上年增加2089.04万元,利润总额333万元,净利润260万元。通过法律方式回笼拖欠货款、财产价值共800多万元,还清广西建行贷款4000万元。
2003年2月19日,经自治区政府批准同意,自治区农业生产资料总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改为广西富满地农资股份有限公司。从此,自治区农业生产资料总公司不复存在,成为历史。
表5-1-2 1996—2002年自治区农业生产资料总公司人员、经营及资产情况表
1991—1994年,全自治区供销合作社系统市场监测预测的主要指标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业生产资料销售额、社会商业商品购进总额、销售总额、库存额、社会商业农副产品购进额、供销合作社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为切实掌握市场变化动态,自治区供销合作社加大对商品市场的预测监测工作。自治区供销合作社主要采取监控购买力、商品价格变动等因素对供销合作社经营业务产生的影响。......
2023-08-31
供销合作社系统职工职业技能培训是职工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针对职工业务经营、技术工种、业务技能等业务技术培训。1991—2005年,广西南宁商贸技工学校利用本校师资力量,开展为三农服务活动,面向社会从业人员进行职业能力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共培训鉴定家用电器维修、商品购销等工种共1713人。全自治区各级供销合作社建设科技示范园,培训农民41万多人次。......
2023-08-31
人事制度1991年,广西供销合作社系统体制改革退出政府序列,恢复合作商业性质。虽然县级供销合作社和基层供销合作社的领导成员实行民主选举产生,由组织人事部门审批,但实际执行仍然由同级党委、政府部门任命。供销合作社正式实行集体所有制的劳动工资计划管理体制,不再列入全民单位统计。企业工资计划由自治区供销合作社统一下达。自治区供销合作社机关事业编制130人。......
2023-08-31
一、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一)1956年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表彰的先进生产者骆玉其广西横县茶厂谢景中石龙县供销合作社(二)1959年全国工业交通运输基本建设财贸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表彰的先进生产者黄国如西林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黄瑞南灵山县环城供销合作社(三)1978年全国财贸学大庆、学大寨会议表彰的全国先进工作(生产)者林国珍(女)永福县罗锦供销合作社......
2023-08-31
广西壮族自治区供销储运公司,为自治区供销合作联社直属独资企业。1980年,改为自治区供销合作社汽车运输公司。1992年8月,更名为自治区供销储运公司,在职职工175人,离退休职工43人。2003年10月,自治区供销储运公司实行“三项制度”改革。2004年后,自治区供销储运公司以收取门店房产租金为主,无其他经营业务。2007年,自治区供销储运公司在岗职工15人、离休职工2人、退休职工84人,租金收入262万元。......
2023-08-31
2004年,广西供销学校和自治区区直机关干部业余大学合并为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自治区供销合作社系统供销技工学校教育创建于1978年。自治区供销合作社系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始建于2004年。当年,经自治区政府批复同意,教育部备案,由创建于1964年的广西供销学校与创建于1960年1月10日的自治区直属机关干部业余大学合并成立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自治区供销合作社系统第一所财政拨款的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院校。......
2023-08-31
1992年,广西南宁供销技工学校和广西柳州供销技工学校办学规模均突破1000人。在此情况下,有的技工学校招生人数下滑。学校的生存危机引起各地供销合作社关注,地、县和基层供销合作社干部职工筹资助学,其中南宁地区和柳州地区供销合作社各筹资10多万元,分别捐给广西南宁供销技工学校、广西柳州供销技工学校。1997年7月,广西南宁供销技工学校更名为广西南宁商贸技工学校。......
2023-08-31
1993年9月25日,共青团自治区供销合作社直属机关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应到会代表74人,实到会代表70人。其中1996年自治区供销合作社直属机关团委被共青团自治区直属机关团委评为“先进团委”。2009年7月7日,根据共青团自治区直属机关工委《关于撤销无团员单位团组织关系的通知》精神,共青团自治区供销合作联社直属机关团委被撤销。......
2023-08-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