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小班化教学带来的教育革新

小班化教学带来的教育革新

【摘要】:回顾曾家岩小学的历史,其曾在抗战期间引领教育文化潮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也引领过教改潮流。小班化教学实验正式开始是在1998年,到2006年止。在开设小班化教学过程中,也遇到过一些瓶颈和困惑。小班化教学对于老师而言也是锻炼和提高。小班化教学还使教师队伍得到了明显的成长。小班化教学很好地将家长、学生、老师、学校融合在一起。但是,对于学校来说,小班化教学改革带来的教育理念已经植根于学

回顾曾家岩小学的历史,其曾在抗战期间引领教育文化潮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也引领过教改潮流。而在改革开放初期,全国都在谈改革,教育领域则大谈课程改革,但是改革从何入手?从何处找到突破口、切入口?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一切只能靠自己探索。

曾家岩小学始终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才是孩子该有的本真?

作为教改道路上的早行人,曾家岩小学拿出“敢于吃螃蟹”的勇气,在家长的支持下,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对教育改革进行了小班化探索。学校引入了实验教材,鼓励青年教师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风采,创造属于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而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来教学。从1991年开始,曾家岩小学就在课程设置和优化、教学形式上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探索。

小班化教学实验正式开始是在1998年,到2006年止。对于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来说,这是一段记忆非常深刻的时光。那时候校门口总挂着这样八个大字:“阳光普照 和谐成长”,这八个字是小班化教学的理念。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发展,找到孩子最适合的发展渠道;让班级中的孩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每个孩子在班级中都是主人。

课改实验

具体来说,每个年级都有一个实验班级,每一个实验班级都是小班化设置。小班化设置给曾家岩小学带来了极高美誉度,使整个渝中区甚至其他区的家长都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曾家岩小学的小班里面来学习和成长。

课改实验

为了推进小班化教学改革,学校派出了专门的教改小组前往上海,系统地学习了半年小班化教学,还学习了教育发达地区的教材资料,获益匪浅。教改小组回到学校后,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订出了具体的小班化教改方案。

在人数上,每个小班的人数控制在30人以内。学校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统计发现,一个班级的学生如果超过30人,教师就会顾此失彼,无法全面关注每个学生,此举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

从设施配备来说,环境一流。每个小班配有一个单独的活动教室,小班教室里有空调、电脑等设施,地板是木地板。

在教学形式上,增设了各种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家长开放日、教育教学实践研究、兴趣活动课等。有一次,为了让家长清楚地知道孩子们在学校到底上了什么课,有一个小班让学生们邀请自己的父母来上课。一间小教室里坐得满满当当,连过路的地方都没有。正是通过这次家长观摩活动,家长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增进了亲子关系,很多家长开始陪自己的孩子一起学习。孩子们的变化也很大,老师们都打心眼里感到高兴。

在教学方法上,老师们通过小组学习、课题探讨等形式,更加关注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在小班化教学过程中,老师更加尊重学生,优生能力得到更大的提升,学困生的短板也得到了提高。为了营造全员学习的氛围,学生被分成若干小组,这些小组的成员是老师经过全面的优势与劣势评估后划分的。在平时的学习中,优生带着学困生,学困生向优生提问,这样优生学到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学困生的成绩也得到了提升。

英语教学为例,当时的曾家岩小学只有一名英语老师。对于当时的渝中区来说,英语教育都处于起步阶段,全区英语教学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而曾家岩小学是从一年级开始,由此可以看出曾家岩小学在新兴学科和新兴教学方式方面独到的眼光和具有前瞻性的预见。

曾家岩小学非常重视英语教育,教室里布置了英语角,每个小组有自己的英语代表,每个孩子有自己的英文名,每周还会有一个英语小剧场,学生们自己编内容,自己排练,每学期还要举行英语演讲比赛……搞这些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地爱上英语,真正地将英语融入自己的生活中。

在开设小班化教学过程中,也遇到过一些瓶颈和困惑。最大的考验是老师们的工作量比原来大大增加了。据统计,当时一个科任老师每周的课时多达18到20节。老师刚从一个班级出来,马上又进入另一个班级,上课连轴转,连一点休息的时间都没有。课时配备多,而学校的人员编制并没有增加,只能靠老师们的辛勤努力和付出,才坚持了下来。

小班化教学对于老师而言也是锻炼和提高。小班的老师比其他班级的老师工作量更大,相对来说,对能力的要求也更高。教小班的老师不仅要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懂一些其他学科知识。比如在组织活动的时候,老师要调动活动现场的气氛,所以唱歌跳舞这一类的才艺都要求会一点,所以那个时候教小班的老师算是全能人才了。

小班化教学还使教师队伍得到了明显的成长。据当时的老师回忆,第一学期期末要拿出来的评语,都是老师们熬夜通宵评出来的。每个孩子每科都有评语,班主任还要写总评语。老师关注的重点是要让孩子的闪光点得到呈现,让孩子有自信,有自己的亮点。所以各科老师都在这上面花了很多心思。期末时,孩子的成长记录袋都比较充实。学生有成长记录袋,老师也有成长记录册。老师的成长记录册里面有论文、作业、课后的反思、公开课的教案等一系列教学文案,这项教学工作是做得非常扎实的。

小班化教学很好地将家长、学生、老师、学校融合在一起。有一年“六一”儿童节,学校决定组织一次舞龙活动,正在为服装问题发愁时,有位学生家长说她是做服装的,服装问题她可以帮忙解决。“六一”儿童节那天,当学生们穿着舞龙的服装在操场上舞动的时候,群情激动。舞龙是学生自己设计的,自己找材料,自己组装,自己涂色,而不是像原来那样向外面的商家租赁或购买。通过这次活动,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协调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这是老师和家长所乐见的。

求精班,是曾家岩小学教改实验的成果体现。因为曾家岩小学教学的成功试点,所以促进了中学对曾家岩小学的关注,使一些中学有了“中小联结”的想法。“求精班”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成立的,求精中学与曾家岩小学联结,将教改成果推向深入和长久。

最重要的是,小班化对于学生的评价方式是多元化的,最直观的体现就是给每个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从一年级入学开始,所有的成绩、特长和表现都装在袋子里面,每学期都有更新和增加。这些记录包括家长、老师、同学的评价。每个科任老师都要对学生各科、各个时段的学习表现做出评价。通过成长袋可以看出学生行为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合作参与能力等各方面的表现。

由于历史的原因,小班化教育后来停办了。但是,对于学校来说,小班化教学改革带来的教育理念已经植根于学校的教学土壤,从而让改革的意识和习惯成了曾家岩小学的一种常态、一种惯性和特色,让曾家岩小学对新事物永远保持一种开放、探究和接纳的态度。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理念和态度,当曾家岩小学有新的课题和项目时,老师们都能以一种全新的状态和积极的姿态去靠近、去接纳。这些当年参加过小班教育的青年教师一直延续下来,经过时间的历练,成为今天的骨干教师,每一个教师都锻炼成了可以独当一面的人才,这是曾家岩小学得以成长的根本。更重要的是,小班化教学改革还给学校带来了精神文化的重塑,曾家岩小学“自由自在 乐学乐行”的学风,与小班教育注重孩子的个性、让教育回归本源一脉相承、遥相呼应。

今天,当我们回顾曾家岩小学的发展历史时,就会发现,今天的许多方式方法与几十年前、上百年前的方式方法似曾相识。原来,教育改革的理念已经深深扎根在曾家岩小学教师的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曾家岩小学教师的一言一行,在曾家岩小学校园的各个角落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撰稿:邓红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