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重庆防空洞故事:逆境中的坚守与奇迹

重庆防空洞故事:逆境中的坚守与奇迹

【摘要】:为预防空袭,重庆的防空部队在许多高地搭起了架子,悬挂灯笼发出预警。抗战防空洞在日军对重庆进行轰炸期间,当时的政府为了保障师生生命安全,耗费了很大一笔资金在校园内修建了一个防空洞。有一次,张玉彬由于身体原因,在撤离的过程中不慎摔倒。正当黄老师抓紧张玉彬瘦小的双腿准备站起来时,一阵猛烈的爆炸声从不远处传来。张玉彬还有一次,爆炸袭来之前,同学们开始在老师的组织下有序撤进防空洞。

“鬼哭狼嚎,地动山摇。”伍声珠老人回忆起被日军轰炸的日子,依然心有余悸。70多年过去了,但她永远不能忘记那急促的警报声、老师的呼喊声、敌机的呼啸声、炸弹的爆炸声、房屋的倒塌声;忘不了学校和老师给予的温暖和关爱,忘不了学校施行的生命安全教育。

为预防空袭,重庆的防空部队在许多高地搭起了架子,悬挂灯笼发出预警。灯笼有红色、绿色、黑色3种。预袭警报拉响时,挂出一个红灯笼;空袭警报拉响时,挂出两个红灯笼;紧急警报拉响时,挂出3个红灯笼;警报解除时,挂出绿灯笼;遇到敌人投放毒气弹时,则挂出黑灯笼。

枇杷山是当时市中区的一个制高点,那上面的防空警报一拉响,桅杆上挂出了红色灯笼,就是在告诉大家敌机快要到了,这时候,无论是正在上课的老师,还是在操场上运动的学生,就会立即停下手里的事情,朝防空洞跑去。

抗战防空洞

在日军对重庆进行轰炸期间,当时的政府为了保障师生生命安全,耗费了很大一笔资金在校园内修建了一个防空洞。这个防空洞同时也与政府办公大楼相通,在洞内能实现孩子与父母第一时间的团聚。师生们在战乱年代一边学习一边躲避日军轰炸的情景,张玉彬(当时曾家岩小学一年级学生)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当时重庆每个区都有防空警报,学校里也有,当警报声响成一片的时候,震耳欲聋,全城的人都能听到。炸弹落下来的时候,如果落点较远,就会听到炸雷一般的轰鸣声。如果落点较近,除了爆炸声之外,还能感觉到整个大地都在颤抖。

有时候刚上课,警报就响了起来。那声音低沉而响亮,每一声都像是憋着气的呜咽,就像死神的催命符,重重捶打在学生们幼小的心灵上,也捶打出老师以生命来守护学生的决心。张玉彬至今还记得,每当警报声一响,班上的老师就会迅速指引学生先行撤离,在撤离途中他们用身体死死护住学生们娇小的身躯,保护着学生们一个一个地朝防空洞前进。因为年纪尚小,有的学生只要听到警报一响就吓得要命,只晓得坐在地上哭,这时老师就会毫不犹豫地折回来一把抱起哭泣的学生往防空洞跑。

有一次,张玉彬由于身体原因,在撤离的过程中不慎摔倒。旁边的同学见状马上停下脚步来搀扶她,小孩子没什么力气,几人合力来拉,张玉彬才摇摇晃晃地勉强站起。教张玉彬算术的黄老师见状,赶紧跑过来,在她面前蹲下说:“快到我背上来!”

此时四周开始传来连绵不绝的轰炸声,张玉彬不敢犹豫,趴在了黄老师背上。

正当黄老师抓紧张玉彬瘦小的双腿准备站起来时,一阵猛烈的爆炸声从不远处传来。张玉彬害怕极了,身体剧烈地颤抖起来。意识到她的害怕,黄老师抓住她的手越发收紧了,微微侧头嘱咐道:“你放心,我们会安全的,相信黄老师。”

黄老师的声音很清晰,也很坚定,穿透了周围大大小小的炮火声、喊话声、叫声、哭声,清清楚楚地传到张玉彬耳朵里。

在这一刻,四周似乎骤然静谧下来。黄老师站起来,背着张玉彬快速而平稳地向前奔跑。张玉彬不敢抬头,紧闭双眼,把脸颊紧紧贴在黄老师的背上,有时甚至能听到黄老师有力的心跳声,那一刻她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安全感。渐渐地,嘈杂的声音越来越小,当她睁开眼睛一看,已经到达了学校的防空洞里。

黄老师小心地将她放到地面,叮嘱她不要随意走动,张玉彬还没来得及道谢,黄老师就又朝着防空洞外跑去了,只留下一个迅速被浓烟遮掩、不算清晰的背影。张玉彬张开的嘴没来得及说一个字就又闭上了,她知道,黄老师又出去救助其他同学了。

张玉彬

还有一次,爆炸袭来之前,同学们开始在老师的组织下有序撤进防空洞。一个老师刚刚跑进防空洞,突然不知谁喊了一声:“黄小玉呢?黄小玉没进来……”老师一听,急忙冲出防空洞,朝教室跑去,边跑边喊:“黄小玉——黄小玉——”

飞机的轰鸣声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沉重。老师跑进教室,没人,又跑向厕所,在厕所的一角找到了黄小玉。原来,警报响起之前,黄小玉刚好请假上厕所,当警报响起时,黄小玉吓得瑟瑟发抖,待在厕所里不敢出来。看着老师和同学们都跑向防空洞了,她却不敢迈动一步。正在不知所措的危急关头,老师冲进厕所,将她一把抱起朝防空洞跑去。

飞机好像擦着校园里那棵高大的黄桷树的树梢飞了过来,继而带着尖利的呼啸声,一颗炮弹瞬间落下。刹那间,地动山摇,老师在最后一刻将黄小玉抱进了防空洞里……

防空洞虽不大,但深度还够,刚好能容纳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为了安全,学生们不敢待在洞口,都会在老师的指挥下有序地往防空洞深处躲。高年级的同学将低年级的同学护在身后,巨大的轰炸声来临时就紧紧捂住他们的耳朵,给他们安慰和鼓励。一直等到全体师生都安全抵达防空洞,大家才略微放松下来。老师们有经验地站在洞口两边,中间留出一大行通风道,好让洞外的空气不被阻隔,学生个小人矮,即使在洞里也不会觉得太闷。

警报解除后,确认安全了,老师们又带着学生回到教室上课。从警报拉响那一刻到最后回到教室,张玉彬从没见过任何一位老师脸上露出过慌张的神色,反而都十分镇定。这种状态无疑也促使了一直对老师无比信任的学生们渐渐放下了恐惧。回到教室后没多久,大家就继续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争分夺秒地汲取那弥足珍贵的知识养分。

那次的轰炸离曾家岩小学非常近,放学后老师要负责护送学生们离开。那天,张玉彬随着班主任李澄波老师带领的学生队伍,一同离开了学校。回家的路上已经没有了往日的清爽,几乎见不到完整的树木,四处飞扬着灰尘,气味也十分刺鼻。建筑有些倒塌了,有些摇摇欲坠,如同垂死的生命发出阵阵无力的呻吟,仿佛在下一秒便会轰然陨落。四处都有人在寻找着因轰炸而失散的亲人,脸上带着急切和恐惧,眼里噙满了泪水。见此情景,学生们都低低地抽泣起来,张玉彬也没忍住,只得用满是黑灰的袖口胡乱抹着眼泪。

她回到家时,天已黑尽,大街小巷没有人走动,没有灯光,也没有喧闹声,十分寂静,似乎是一座空城。大人们在漆黑的房间里来回走动,幼小的张玉彬有一些害怕,嘴里说着“妈妈,点灯”。母亲摸着她的脸轻轻地回答道:“孩子别怕,睡吧。”后来,长大一些的张玉彬才明白,为了减少伤亡和损失,大家自觉做到白天煮饭烟囱不冒烟,晚上不点灯,以避免暴露轰炸目标。

在那些令人恐惧的岁月里,老师的话语给了孩子们以抚慰。“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鲁迅先生说过,‘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同学们,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死亡不擅于被铭记。”每当感到恐惧的时候,老师的声音总会骤然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响起,字字铿锵,如同惊雷一般砸在孩子们心里,使他们鼓起勇气,继续学习。

就这样,在日军长达五年的漫长轰炸过程中,曾家岩小学的教学工作坚持进行着,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内心都始终坚定,学校也从没因为轰炸而停过课。

时光如白驹过隙,几十年弹指间溜走。如今万丈高楼平地起,当初那残败的景象早已消失在历史的记忆中。伍声珠现在不再为吃不饱而发愁,也不再为随时会到来的轰炸而感到恐惧。每每回顾那时的场景,她却还是时常感叹如今的和平可贵。她庆幸自己幸运地活了下来,更庆幸在那样一种恶劣环境之中还能在学习中找到快乐。

正如当时重庆这座英雄的城市里随处可见的“愈炸愈强”的标语,敌人的轰炸可以威胁甚至摧毁我们的身体,却无法打垮我们的精神和意志。深重的苦难下,曾家岩小学的老师们仍然冷静果敢,和学生们同舟共济,在隆隆的爆炸声中书写了一幅乐观、积极的学习画卷。

撰稿人:邓红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