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办学,筚路蓝缕,数次易名,几经沉浮;启蒙养正,栉风沐雨,薪火相传,春华秋实;明诚立人,岁月如歌,桃李芬芳,精彩华章。曾家岩小学的“明诚”精神体现为“启蒙养正明诚立人”的办学理念。百年明诚路,记载了数位明诚师生的故事,讲述了明诚师者对“启蒙养正”始终如一的追寻与践行,展现了明诚学生在逆境中成长与“学正做人”的细节。......
2023-08-31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少年时代的伍声珠对李叔同的这首《送别》印象深刻。在那些时局动荡的年月,伴随着她成长的,有炮火和轰炸的残酷,也有老师和同学的温暖;有激荡的《黄河大合唱》,也有悠扬的《送别》。
初识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如今已年近九旬的伍声珠老人,每每听到《送别》的旋律,仍然止不住潸然泪下。小时候真好啊,潇洒地说着再见,无论多远的别离都能重逢。经历了人生的苦痛,才明白有些人消失在人海后就再也不见。
伍声珠(左一)
伍声珠不记得自己是从哪一天离开曾家岩小学的;不记得是从哪一天开始,她的脚步不再踏入那些曾经再熟悉不过的街头巷尾;也不记得是从哪一天开始长大的。只记得在无数个暗夜里醒来,脑海里闪现的,依旧是母校青葱的草木,是明亮的星辰和柔软的三月风,是母校小花园里带着芬芳的花朵,是草尖上滚动的露珠,是教室里琅琅的读书声。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历经岁月的磨难,离开重庆到外地定居之后,步入人生暮年的伍声珠老人,只要一有机会回重庆,她一定要去母校看看。因为那是她通向世界的起点,那里有她少年时的足迹和梦想。只是,正如歌词里所唱的“来时莫徘徊”,当她重回母校的时候,已是泪流满面。
70多年后,伍声珠重新回到曾家岩小学的那天,正值夏季开学,此情此景,像极了自己当年入学的情景,一样的早晨,一样的炎热。只是时过境迁,当年的校舍早已变了模样,眼前的面孔没有一张熟识的,唯有校园里的那些百年黄桷树依然枝繁叶茂。
她羡慕母校的黄桷树。一百多年来它一直站在母校的领地,看着每一个学子到来,又看着每一个学子离开,看着谁离开了再也没有回来,看着谁再回时的情不自已。它从未离开过母校,母校的每一个晨昏,每一个浮沉,它一直见证着,也见证着伍声珠的小学时光。
伍声珠是幸运的。她家境较好,受过高等教育的父亲毕业于北京大学,他思想进步,与北大的师生们一起参加过五四运动。羸弱的国运使她父亲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思想解放、教育发达、个人进步、国家强大,才能国强民富。也正是在进步思潮的引领下,在那个女孩子很少读书的年代,伍声珠依然能够进入学校,接受文化教育。
伍声珠在江北上了幼儿园,后来因父亲工作调动,一家人从江北搬到渝中区大溪沟,上小学的事情便需要重新考虑了。伍声珠还记得,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大溪沟的重庆发电厂在全市知名度很高,而发电厂旁边的那栋三层楼房,几乎是当时全重庆最好的住房,伍声珠和父母就住在那栋房子里。
那时候渝中区的学校不多,在上清寺大溪沟一带只有曾家岩小学这一所老牌学校,所以深得上过北大的父亲的欣赏。他深深地知道,为人正直、品行端正是成才的基础,而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定能培养自己孩子的性格。
家刚搬到大溪沟,伍声珠的父亲就独自考察过曾家岩小学。他发现这所学校不但校园环境优美,而且风气正,老师威严而不失亲近,其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处处显示出这是一所实行新式教育的学校。再加上学校离家近,因此,父亲决定把女儿送到曾家岩小学就读。
然而,曾家岩小学在当时是一所有地位、有品质,自然也是有门槛的学校,不是谁想上就能上的。要想就读,必须通过入学考试这一关。
1937年6月,伍声珠报名参加了曾家岩小学初小的入学考试。入学考试后不到一个月,“七七事变”就爆发了。在战乱时期,伍声珠终于盼来了入学通知。
岁月荏苒,伍声珠早已忘了父亲是怎样将她一路带到学校的,但她仍清楚地记得,上学的前一天晚上,她因期待上学而久久不能平复自己的心情。这天晚上,家里的保姆按照母亲的吩咐,将一个缝制好的布艺书包送给伍声珠,书包上还有一朵用针线缝制的红色小花。父亲将刚买来的两支毛笔、一方砚台和一叠作业纸交给她,伍声珠兴奋不已。那天晚上,伍声珠小心翼翼地把砚台、作业纸都装进书包放好,又把书包放在自己的枕头旁边,生怕它飞走了似的。
时至今日,她仍然清楚地记得父亲将她的小手交到老师手里的情景。伍声珠依稀记得学校在一座很高的山后面,山的另一边是当时的国民政府的办事机构。
第一天去曾家岩小学的时候,父亲拉着她的手走到了学校附近,抬头望去,还得要爬好多层石梯才能走到学校门口。一路上求知欲极强的伍声珠内心都充满着对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的渴望。
正值夏日,渐渐升起的烈日炙烤着整个山城,伍声珠的额头渐渐渗出汗珠。越过最后几级石梯,伍声珠便看到了学校的大门。门口站着一排穿着旗袍的老师,黝黑的发丝都被盘了起来,用不同花色的发簪固定。有的老师戴着耳环,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民国时期曾家岩小学教师
老师们站在门口,在阳光下露出微笑,迎接新生们的到来,被旗袍包裹着的身姿更显婀娜。伍声珠看到这个场景,觉得老师们都好美好美,不由自主地生出几分向往和崇敬之心。
父亲拉着她走向校门,来到其中一名穿着旗袍的老师面前。伍声珠有些害羞和胆怯,咬着自己的手指,躲在父亲的背后不愿出来。父亲回头看看她,轻轻笑了一声,便对那位老师说道:“田老师,这孩子有些怕生,还劳烦您多多费心。”
田老师蹲下身来,嘴角露出笑意,她注视着伍声珠圆圆的眼睛,而后抬手温柔地摸了摸她的小脑袋:“伍声珠同学,不要躲在爸爸身后了,要记得,你已经是小学生了,要勇敢一点哟。”伍声珠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美丽的笑容,她呆呆地点了点头,双脚不自觉地向田老师的方向移动。田老师凑过来亲了亲她的脸颊,拉起她的手说:“跟爸爸说再见吧,田老师会替爸爸保护你的。”田老师的声音很甜美,嘴唇也软软的,握着伍声珠的手却十分有力。这让伍声珠感到莫名的安全,于是抬头对父亲说道:“爸爸再见。”
父亲本担心女儿会赖着自己不肯离开,没想到老师跟她说两句就要跟自己说再见了。田老师拉着伍声珠的手站起来,对伍声珠的父亲说:“您放心吧,我和其他老师会把声珠照顾好的。”
“那就麻烦田老师了。”伍声珠的父亲说罢,看看平时总是黏着自己的女儿,此刻竟是看也不看自己一眼,他放心下来,便转身离开。
“走吧,我带你去找座位坐下。”说罢田老师便拉着伍声珠的手朝教室走去。
“走吧,伍老师,我带您去坐一下。”70多年之后,重新漫步在校园,差不多的话语,让伍声珠老人感叹韶华飞逝,时光催人老。原来,学校的领导得知伍声珠老人回到母校,特地邀请她到办公室去坐坐。
在校长办公室里,伍声珠一眼就看见了那面挂满新旧照片的墙壁。照片让时光定格,伍声珠不由得上前抚摸起来,眼里全是泪花。学校领导说:“这些照片来之不易,大轰炸的时候,学校里很多东西都没有了,仅存的这几张老照片是几经辗转才找到,也不知道这上面有没有您认识的老师或同学。”
话音刚落,伍声珠老人激动地指着其中一张泛黄的老照片,颤抖地说:“这……这上面的老师都是教过我的老师呀!这位是教国文的周老师,这位是教算术的陈老师,这位是我的启蒙老师田老师……”
在老照片的指引下,伍声珠老人好像坐上了时光机,又回到了纯真美好的少年时代,回到了入学的第一天。
伍声珠还记得,那一天,父亲将她交给田老师后,她握着田老师的手,心里甜滋滋的,不一会儿就来到了自己所在的班级。田老师将她安排在第二排的一个座位上,就算正式入学了。随后轻声嘱咐伍声珠乖乖地在班里等待,便又出去接其他新入学的同学了。
第一次来到学校的伍声珠,觉得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新奇美好。那时全校的男老师人数比女老师多,他们的穿着也都很有时代特色。女老师们穿的大都是旗袍,戴着精巧的手表;男老师们则穿中山装,配上崭亮的皮鞋,整洁新潮时尚,而且和蔼可亲。学生们都很尊敬老师,即使远远地看见老师,都要鞠躬问好。
从那以后,伍声珠每天上学、放学都是一个人,再也不需要父母接送了。她总是早早地来到学校,静静地在自己的座位上温习前一天的功课。
伍声珠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每个月的收入足有近百元大洋,家庭经济情况还算不错,学习用品全部由自己购买,即使曾家岩小学学费不低,但也没有造成太大的家庭负担。曾家岩小学的教学条件在当时来说很好,有两排平房做教室,占地近30亩,有操场,有茂密的黄桷树,有园地,还有教师宿舍……教室里有大黑板,墙上开着大窗户,采光好,两个学生坐一张课桌。总之,这是一所实行新式教育的新潮学校,处处透出其卓尔不群的气质。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岁月风残,我们终将老去。然而对于慈爱善良、历经风霜的伍声珠老人来说,跨越70年的时光隧道,归来仍是少年。
1937年9月那个阳光炽热的上午,伍声珠的父亲站在曾家岩小学门口,目送着女儿在老师的带领下,蹦蹦跳跳地走向学校,走向教室,走向新的生活。伍声珠的父亲心潮澎湃,在心里对女儿说:“我只能送你到这里了,剩下的路你要自己走,不要回头。”成长是不得已的告别,当孩子奔向新的生活时,身为父亲,除了目送还能做什么呢?
年近九旬的伍声珠至今还记得,上小学的那一天,是父亲亲自送她去学校的,此后都是她独自一人上学、放学。
多年以后她才明白,那一天是她童年与少年的分水岭,那一天是她告别家人的搀扶走向独立的开始,那一天是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从那以后,人生的每一步都要一个人走。
时至今日,伍声珠依然记得开学第一天人生的第一课。
学生在教室报到完后,老师将散发着油墨芬芳的课本发到每一个孩子手上。伍声珠打开课本,仿佛进入一个崭新的世界。上午十点,校园里传来清脆的手摇铜铃声,同学们有序地朝操场走去。透过校园里高大的黄桷树枝丫望出去,天空一片湛蓝,丝丝白云飘在天空,纯洁得像孩子们一尘不染的心灵。
同学们在操场上列队站好,兴奋的脸上满含期待和欣喜。老师们则站在队伍的后面,一位身材修长、穿着一身藏青色中山装的校长站在青石条砌成的讲台上,身板挺得笔直,用铿锵有力的声调讲道:“同学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将步入人生新的阶段。除了今天发给你们的课本之外,你们还要学会一门课,这门课程将永远陪伴你们,那就是堂堂正正做人、规规矩矩做事……启蒙养正,明诚立人,这是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我希望你们读一腹诗书,养一身正气,修身立德,诚行天下……”
有风吹过的夏天,这铿锵有力的话语,像甘露一般滋润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田。
此后,伍声珠每天早上8点开始上课,上午四节课,主要是国文,下午三节课,主要是算术。伍声珠最喜欢国文课,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方面有很强的功底,后来读中学的时候国文还得过第一名。那时候学国文没有拼音,全靠死记硬背把字记住。老师教了生字就开始认词语,然后就开始学习一篇课文。现在三年级的学生才开始学写作文,而那时一年级的学生就要求学写话了。
现在写字时大都使用钢笔,而那时每天都要练习毛笔字。一年级到四年级是初小,学生都用毛笔写字;五年级到六年级是高小,学生开始使用铅笔写字。当时都是练写大楷、小楷两种字体。每个学生自己带砚盒、墨汁、笔和书写本。伍声珠上学那会儿,曾家岩小学的老师对写字的要求非常严格,教孩子们写毛笔字时,老师都会握着每个学生的手去教,每个字都要求写得清清楚楚。哪怕是手的姿势略有不妥,字的笔画没有写规范,老师都会严格、及时地给予纠正。
刚开始练习毛笔字时,伍声珠偶尔会不小心把墨汁溅得满手都是,有时还会把脸上也画上“胡子”。每次田老师都会拿出手帕,沾了清水,温柔地将她的脸和手一一擦洗干净,再握住她的手耐心地、一笔一画地教。
伍声珠 右(二)
有一次,伍声珠在练习时,看着自己歪歪扭扭的字迹,又看看其他同学逐渐工整起来的字迹,不由得有些心浮气躁。她想将纸揉了重写,可这一用力,却不小心将墨水瓶给碰倒了,瓶子摔落在白净的地板上,玻璃做的瓶身一下子四分五裂,霎时乌黑的墨汁飞溅而出,玻璃碎渣到处都是。
伍声珠又急又怕,急于收拾残局,想要伸手将地面上破碎的玻璃给拾起来,手还没碰到玻璃,田老师一边喊着“小心!”一边走了过来。田老师弯下腰去,小心翼翼地收拾起地板上的碎玻璃渣。尽管非常小心,但还是被玻璃碎渣扎破了手指。伍声珠吓坏了,她看到田老师被墨汁染黑的右手正缓缓溢出些血迹来。“田……田老师,您没事吧?”伍声珠的声音有些颤抖,定定地盯着田老师受伤的手,睫毛微微抖动,滚烫的泪珠开始不停地从脸颊上滑落。“傻孩子,哭什么?”田老师身体微微前倾,温柔地将她揽入怀中,“放心吧,只是破了点皮,不碍事。瞧你都成大花猫了,走,跟老师去洗洗。”说罢,田老师牵着伍声珠的手去了教师宿舍。费了好长时间,才将两人身上的墨汁洗净。
在回教室的路上,田老师不但没有批评伍声珠,还循循善诱地给她讲写字的道理:“要看日出必须守到拂晓。写字这个东西,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有些人进步快些,有些人进步慢些,只要坚持,就必有所获。声珠,伟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坚持来完成的。”伍声珠含着热泪点了点头。
此后,伍声珠更加勤奋地练习毛笔字,她收起以前的心浮气躁,一笔一画写得极为用心。就算写得不好,她也会想起田老师说的“要看日出必须守到拂晓”,继续坚持下去。正是由于这种坚持,之后的伍声珠写得一手好字。更重要的是,在学写字的过程中,她学会了沉静下来偶尔浮躁的心,能够更加理性地思考问题。
“启蒙养正,明诚立人,读一腹诗书,养一身正气,修身立德,诚行天下。”学校不仅是这样讲的,老师们也是这样做的。
由于田老师的教诲,伍声珠每一科的成绩都不错。当时的算术就是简单的加减法,不使用算盘。伍声珠每次都耐心计算,正确率很高。除了国文、算术,还有体育、音乐、劳作等课程。当时的美术课主要是教画画,学生们用铅笔在图画本上作画;劳作课一般是学做一些剪纸、贴画等。
那时候上课跟现在一样,每节课时长40分钟,课间休息时间也是10分钟,以敲钟为号。学生在课间休息时,老师们还得趁课间10分钟批改学生作业,或者准备下一节课的内容。学生的家庭作业不多,伍声珠一会儿就做完了,但每日父亲都要认真地检查她的作业。
曾家岩小学全校有两三百人,伍声珠所在的班级有三十多个同学,男生女生都在一起上课。虽然学生人数较多,但老师对每个学生都十分喜爱,在课余时间也时常带着学生们一起玩耍。那时候的级任老师相当于现在的班主任,每个班都有一个级任老师,负责管理班级的全部学生。学生们很听话,老师说什么就做什么。上学时,该玩则玩,该学则学;放了学,学生就自己乖乖回家了。总体而言,曾家岩小学与附近其他学校相比,更加新式,更加有朝气,更加有活力。
曾家岩小学所在的上清寺一带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特别是年幼的学生从上学第一天起,就受到感染和滋养。学校是唯一一所在当时的国民政府旁边的小学,所以学生们也时常能看到、感受到一些名流以及他们参与的社会活动,并深深地植入心田。让伍声珠印象深刻的一次,是她见到宋美龄、宋庆龄、宋霭龄这“宋家三姊妹”的时候。宋家三姊妹在政府办完事从政府大门出来时,刚好学校放学,为了宋家三姐妹的安全考虑,学校让全体学生在校内等候,学校附近也全部戒严,大家探着小小的脑袋瓜,都好奇地向外张望。宋家三姊妹出来的时候,伍声珠也踮起脚向外望去。三个容貌姣好的女子从校门口匆匆走过,身着旗袍,虽步履匆忙,但一颦一笑都十分动人。“我长大以后一定也要买旗袍来穿。”小小年纪的伍声珠想。
在此后的人生岁月里,伍声珠的父母先后病逝,她成了无家可归的孤儿。在动乱年代,伍声珠命运坎坷,但即使在人生最为艰难的岁月里,她依然记得1937年的那个夏天,在曾家岩小学的入学仪式上,校长的谆谆教诲。
提起自己充满波折的一生,伍声珠总说她问心无愧,无论处于何种境遇之中,她一直正正派派做人。“我的父亲把我送到曾家岩小学这个学校送对了。”明诚立人;堂堂正正做人,规规矩矩做事。这便是伍声珠从曾家岩小学那里学到的人生第一课。
撰稿:邓红洁
有关百年明诚路 曾家岩小学的故事的文章
百年办学,筚路蓝缕,数次易名,几经沉浮;启蒙养正,栉风沐雨,薪火相传,春华秋实;明诚立人,岁月如歌,桃李芬芳,精彩华章。曾家岩小学的“明诚”精神体现为“启蒙养正明诚立人”的办学理念。百年明诚路,记载了数位明诚师生的故事,讲述了明诚师者对“启蒙养正”始终如一的追寻与践行,展现了明诚学生在逆境中成长与“学正做人”的细节。......
2023-08-31
陈学文既当爹又当妈,好不容易将儿子拉扯长大,谁知儿子成年之后竟然也突发疾病,不治身亡。但是让陈学文没有想到的是,学校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竟然给了他三万元补偿金。刚拿到这三万元钱不久,陈学文就被检查出患了不治之症,这对于他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后来,陈显明校长把这三万元钱分成了三部分:一万元给了陈学文的一个亲戚,这个亲戚在陈学文生病期间,曾对他精心照料,也算是尽心尽力......
2023-08-31
天主堂主体建筑两边的修道院作为学校的教室使用。也正是在这一年,这栋由德国人修建的新建筑出现在了明诚中学内。它坐北朝南,二楼一底,楼宽23.3米,进深24.7米,楼高19.4米,建筑面积1 727平方米,大小厅室19间,成为明诚中学当时的办公室和医务室。这栋历经沧桑的建筑,无疑是中国历史变迁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2023-08-31
曾家岩小学的基因里,离不开“水”。1905年,美国天主教会远涉重洋,西渡中国,又沿着长江而上,来到重庆,并选址嘉陵江畔的曾家岩,兴建起一所教会学校,秉承“启蒙养正明诚立人”的办学理念,取名为“明诚学堂”。这便是明诚学堂最初的模样。每天,明诚学堂都会响起唱诗班的声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正式更名为“曾家岩小学”。......
2023-08-31
看着大女儿生气的样子,邱正谋沉默了好一阵儿,无可奈何地笑了笑说:“这次确实是爸爸做得不好,女儿你消消气,原谅爸爸这一次。”邱正谋伸出手指刮了刮女儿的鼻子,欣慰地笑了。邱正谋对孩子们一向要求严格,不但对学生如此,在家里对自己的孩子也是这样。长大后,我就成了你。1987年,邱正谋因肺部问题住进了医院,最后因很严重的气管炎离开人世,年仅63岁。......
2023-08-31
曾家岩小学能有今天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优秀的师资、良好的校风和规范的管理,像邱正谋这样心细如发、爱岗敬业、一心投身教育事业的良师更是功不可没。1961年,邱正谋因为教学成绩突出,被誉为市中区数学教育的一张名片。邱老师的板书设计也堪称一绝。邱老师上课所用的卡片实际上是他的教案,也是他精心设计的。邱正谋认为作业是检验学生听课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只有亲自下笔解题,才知道自己到底会不会。......
2023-08-31
1882年一个初秋的早晨,嘉陵江和长江上都笼罩着一层迷雾,一艘蒸汽轮船缓缓驶入了重庆朝天门码头。1905年,川东代牧区邀请该会来渝创办了明诚学堂。明诚学堂自成立之初,创办者就确定了“启蒙养正明诚立人”的办学理念。1903年8月中旬,《教育世界》杂志发表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一文,该文认为教育的宗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1917年增办初中,改名为明诚中学。......
2023-08-31
抓住教育的契机“我就不进去,就不进去,凭啥听你的?”对于一些问题学生,不要简单归类无药可救,只是暂时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契机,一旦发现合适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也许它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这学期已连续请了一个半月的病假。小冯离开后,周老师马上向学校分管德育的主任汇报了情况,又向学校申请,抓住他想参赛这个契机,给他一个独奏的机会,以鼓励他的积极性。周老师立刻电话联系了小冯的妈妈。......
2023-08-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