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耆那教寺庙建筑的三种装饰手法:雕刻、绘画、泥塑

耆那教寺庙建筑的三种装饰手法:雕刻、绘画、泥塑

【摘要】:耆那教寺庙主要的装饰手法共有三种,分别是雕刻、绘画和泥塑。耆那教寺庙建筑以其精美细致的雕刻装饰和富丽堂皇、纯净敞亮的内部空间而著称,有的寺庙整体即是一件完整的雕塑作品。正因大量使用了石材建造寺庙,在石材表面进行雕刻,不仅表现力强也易于保存,所以雕刻成为耆那教寺庙建筑的主要装饰手法。主要见于印度南部地区的瞿布罗式寺庙中还使用了泥塑的装饰手法。

耆那教寺庙主要的装饰手法共有三种,分别是雕刻、绘画和泥塑。耆那教寺庙建筑以其精美细致的雕刻装饰和富丽堂皇、纯净敞亮的内部空间而著称,有的寺庙整体即是一件完整的雕塑作品。除了部分印度南部地区主要使用木料建造寺庙,其他绝大部分的耆那教寺庙都主要使用坚实的石材建成,甚至也有像埃洛拉石窟群中的“小凯拉撒寺”[4]那样整个从山体中雕琢出岩凿式寺庙。正因大量使用了石材建造寺庙,在石材表面进行雕刻,不仅表现力强也易于保存,所以雕刻成为耆那教寺庙建筑的主要装饰手法。耆那教寺庙的雕刻主要分为浮雕和圆雕两种,其中浮雕使用更加广泛。在石柱、天花、藻井、圣室等处的祖师神?、神侍和舞女、勇士等人物形象多采用高浮雕的表现形式;而在石梁、石门框、穹顶、弓形装饰和高浮雕旁的植物花纹和几何纹理则主要使用浅浮雕的雕刻手法。圆雕使用最少,只有少量的祖师圣像、部分寺庙屋顶上的力神和寺庙入口处的神兽采用圆雕的雕刻形式。总体说来,高浮雕的表现力较强,同时也不及圆雕费时费力,因此通常用来雕琢寺庙的主要人物及神兽形象,是最重要的表现手法;浅浮雕最易于加工,美中不足的是表现力不强,因此浅浮雕在寺庙中使用最多,但只是作为主要雕刻的陪衬,起到烘托和过渡的作用;圆雕的表现力最强,但制作难度最大,所以通常只有少量的人物和动物形象使用圆雕工艺,在寺庙的全部雕刻作品中起到点缀的作用。此外,印度南北地区由于宗教文化的差异,雕刻风格不同,而各个邦、各邦的各个地域之间雕琢工艺和手法又有不同,因此,同一个神灵或神兽在各地往往有不一样的造型,争奇斗艳、五花八门。

图5-10 做了彩绘的藻井

在所有宗教的精神世界中,无论是具有高贵品质的心灵还是最无人问津的自然事物,都能在绘画世界中找到它们各自的一席之地,任何一条可以积极引导内心的宗教教义都能够通过绘画使它们与信徒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5]。在佛教印度教中的那些引人入胜的彩绘壁画已经为人所熟知,而耆那教也受到它们的影响,很多寺庙都以五彩斑斓的彩画作为雕刻装饰的有力补充。例如在斋沙默尔的耆那教寺庙群中,很多藻井都做了彩绘(图5-10)。耆那教的彩画只是在原有的雕刻上涂上不同的色彩,借以增强雕刻的表现力,其对绘画艺术的利用大抵都是如此。在少数寺庙中也有绘制在墙壁和天花上的耆那教绘画,但都是在晚期修缮寺庙时绘制的,目前尚未发现早期的耆那教壁画。

主要见于印度南部地区的瞿布罗式寺庙中还使用了泥塑的装饰手法。瞿布罗式寺庙以入口处高大的楼门而得名,晚期的瞿布罗式寺庙往往能建起10多层高的楼门。为了减轻建筑的自重,除了楼门的基座部分使用石材建造外,上部的楼阁部分全部由轻质的砖木结构砌筑,并使用泥塑的人物和动物来代替石雕。为了防潮并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这些泥塑的表面通常涂抹颜色鲜艳的油彩,因而远远看去五彩斑斓、热闹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