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耆那教寺庙建筑:锡卡拉式寺庙,圣山象征

耆那教寺庙建筑:锡卡拉式寺庙,圣山象征

【摘要】:在耆那教寺庙建筑中锡卡拉象征着圣山,大多建在寺庙的圣室或圣龛顶部。锡卡拉式耆那教寺庙流行于印度北部地区和南部个别城镇,集中在拉贾斯坦邦、古吉拉特邦和中央邦部分地区,是耆那教寺庙最主要的一种建筑类型。主体锡卡拉位于全寺中心的中心式则是对应着圣室位于寺庙中心的十字形寺庙布局,是耆那教寺庙所特有的形式。

锡卡拉(Shikhara)的本意是山峰的意思,后来逐渐出现了一种模仿山体造型的塔形构筑物,并大量使用在宗教建筑上,成为印度独有的一种传统建筑形式。在耆那教寺庙建筑中锡卡拉象征着圣山,大多建在寺庙的圣室或圣龛顶部。高耸的锡卡拉作为寺庙建筑垂直方向上的延伸,蕴含了神圣的宗教寓意,充满了向上飞升的动势。锡卡拉式塔顶截面多为“亚”字形或方形,由下往上逐渐收缩,正投形外轮廓线呈现为一柔和的曲线,整体造型类似竹笋或玉米。塔顶表面常雕刻有线脚、几何纹理和细部装饰,顶部以一法轮形式的圆饼状盖石收尾。锡卡拉式塔顶最早可能源自先民用以遮蔽神龛或祭坛的临时构筑物,后逐渐被赋予宗教寓意,形成了一种被广泛接受的建筑形式,并使用砖石建造成为寺庙建筑的一部分(图4-1)。这种建筑形式最早在印度教神庙建筑中大量使用,后被耆那教寺庙建筑吸收,并在细部装饰方面加入了一些自身宗教的元素。

锡卡拉式耆那教寺庙流行于印度北部地区和南部个别城镇,集中在拉贾斯坦邦、古吉拉特邦和中央邦部分地区,是耆那教寺庙最主要的一种建筑类型。这些地区的寺庙虽然在形式和造型上都有一定的差异,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在圣室上建有高耸的锡卡拉式塔顶,并作为建筑的制高点统领全局。人们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到寺庙高高耸立的锡卡拉,锡卡拉不仅吸引着周边的潜在信众,也成为各地区的标志性建筑物。这些寺庙的锡卡拉式塔顶多为10—13世纪流行于印度中西部地区的色柯里式。10—13世纪是印度中西部地区耆那教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而广泛吸收并使用当时的流行样式与该地区耆那教寺庙建筑的发展相符合。色柯里式锡卡拉塔顶截面为“亚”字形,往上逐渐收缩,顶部为一个法轮状盖石。在位于中央的主体锡卡拉四面还雕刻有造型相似的小锡卡拉。四周的众多小锡卡拉层层叠叠,簇拥着中心的主塔,造型充满动感,非常壮观(图4-2)。锡卡拉塔身上都雕刻了精美的纹理和凸出的线脚,有些更加精致,还在四面雕出壁龛。与同时期印度教神庙的锡卡拉式塔顶相比,除了在塔身四周表现神的雕刻不同外,耆那教寺庙的锡卡拉常常在塔身与法轮的交接处的四面雕刻双手作托举状的人物造型,这一造型也常被雕刻在寺庙内石柱的柱头上(图4-3)。

图4-1 锡卡拉式屋顶的起源

寺庙的锡卡拉都建在圣室上,因此锡卡拉在寺庙中的位置分为末端式和中心式两种。前者即锡卡拉位于主体建筑序列的最后端,这也由圣室在建筑布局中的位置决定。参观者进入寺庙后,由门廊至华美的前厅、主厅,最后到达最神圣的圣室。沿着中央轴线,各个房间的等级逐步提高,有一种渐入佳境式的观感和体验。递增的模式体现在寺庙外部,则表现为由前端至末端建筑高度的逐步增加。由低矮的门廊到前厅、主厅的穹顶,最后则是高高耸立的锡卡拉,层次分明而又和谐统一。主体锡卡拉位于全寺中心的中心式则是对应着圣室位于寺庙中心的十字形寺庙布局,是耆那教寺庙所特有的形式。在印度教神庙中虽然也有少数锡卡拉建在中央位置的寺庙,但由于印度教神庙建筑中圣室的封闭性,它不可能在多个方向直接连接柱厅。因此在平面构成上锡卡拉并不处于神庙的几何中心,而是必然要偏于一边。

图4-2 色柯里式锡卡拉塔顶

图4-3 双手托举状人物雕刻

总而言之,主要流行于北部的锡卡拉式寺庙是耆那教寺庙建筑中最主要的类型。这类寺庙在圣室上建有高耸的锡卡拉塔顶,作为统领全寺的构图中心。锡卡拉这一高大壮观的造型,极具神秘庄重的宗教气氛和厚实稳重的雕塑感。人造的“山峰”拔地而起,充满了向上飞升的动势,寄托了广大信众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