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耆那教寺庙建筑中锡卡拉象征着圣山,大多建在寺庙的圣室或圣龛顶部。锡卡拉式耆那教寺庙流行于印度北部地区和南部个别城镇,集中在拉贾斯坦邦、古吉拉特邦和中央邦部分地区,是耆那教寺庙最主要的一种建筑类型。主体锡卡拉位于全寺中心的中心式则是对应着圣室位于寺庙中心的十字形寺庙布局,是耆那教寺庙所特有的形式。......
2023-08-31
小型的耆那教寺庙在建筑布局上采用插入周边环境的点式布局,多利用小块空地建造。在空间类型上也呈紧凑的点式空间。寺庙通常只由圣室和门廊组成,一般圣室较为封闭,建有象征圣山的锡卡拉塔顶,其内供奉祖师神。整体看来则更接近于一个规格高些的圣龛。稍大些的也有在圣室前再加建一个前厅,形成圣室加一个小柱厅的布局,前厅多只做平屋顶,精致些的也起穹顶。这一类小型寺庙多见于圣地寺庙城和小的耆那教社区中,主要由并不十分富裕的信徒捐建。虽然在占地面积和建筑高度上往往不及周边寺庙和其他建筑,但也正是由于其造型小巧、布局紧凑,反而更能适应复杂地形,寺庙的造型也更加灵活自由。
图3-14 萨图嘉亚寺庙城内点式布局的耆那教寺庙
图3-15 最简单的点式布局寺庙
耆那教最著名圣地萨图嘉亚寺庙城中就有许多这种点式布局的小型寺庙,它们大部分由信仰耆那教的家庭或个人捐建,多数建于近代(图3-14)。建在三座寺庙间空地上的小寺庙即是点式布局的寺庙建筑中最简单的一种形式,寺庙由圣室和门廊组成。圣室和门廊都建在一个带台阶的基座上,基座约1米高,略有收分。圣室为曼达拉形平面,较为封闭,只对着门廊开有一小门,其余各面只在外墙面上象征性地雕出壁龛。墙面上都雕刻有精细的神侍和几何图案,小门上方则雕出一出檐很小的屋檐做构图上的划分,屋檐以上为象征圣山的锡卡拉塔顶,主塔四面又雕出众星拱月状的多个小塔,塔顶均无太多雕刻,比下部略为简约。门廊由四根石柱支承,正中建有一小穹顶,屋顶四角都雕有神兽。穹顶内有些植物花纹和几何图案,但不及圣室雕刻精致(图3-15)。
在寺庙城最南边城堡靠近城墙处有一座与此类似但略为精致些的小型寺庙。这座寺庙由圣室和小柱厅两部分组成,建在一曼达拉形的基座上。圣室造型与先前类似,下部为封闭的房间,上部为象征圣山的锡卡拉尖顶。与先前只建一简单门廊的寺庙不同的是,这座寺庙使用了曼达拉形的小柱厅,造型显得更加精致。这种寺庙属于简单的点式布局寺庙,但比先前那种更为精致(图3-16)。
在临近崖边的平地上建有一连体式的小型寺庙,由两个圣室和两个门厅合为一体,中央做一分割,两边相互独立。这座寺庙整体较封闭,只在门厅开有一门,由此入内可达圣室。寺庙坐落在一小台基上,入口两端各有一尊护门神侍。门厅和圣室外墙面连成一体,墙面上雕出壁龛和壁柱并雕刻了几何花纹和人物图案。门框往上以雕出的屋檐做分割,屋檐向上是圣室的锡卡拉塔顶和门厅的尖顶,都雕有精美的细部装饰。这种连体式的小型寺庙可以看做以最简单形式的寺庙作为基本造型进行的组合和重构。除了合二为一的,还有多个联排的形式。以简单造型为基础、在规模上进行组合堆砌的方式,在造型上比单一的圣室加门廊形式更加富有张力,但仍属于圣室加其附属部分的简单布局形式(图3-17)。
图3-16 带有小柱厅的点式布局寺庙
图3-17 并联的点式布局寺庙
另一种对简单的基本造型进行 组合和重构的方式则更加高级,不再局限于对基本造型数量上的堆砌,而对其进行空间上的叠加和重构,由此便产生了更贴近耆那教教义的十字形平面布局。可以将其看做4个基本造型以圣室为中心相互叠加组合。这种形式的寺庙往往是四面对称的,圣室四面设门,圣室前为附属的门廊或柱厅。为了突出圣室的核心地位,只能在空间上进行强调。后又出现了多层的十字形寺庙,并随着层数的增加向中心的圣室逐步收缩,以突显出圣室的核心地位,让人们在远处就能看到突出的圣室,而不被附属部分遮挡。
萨图嘉亚寺庙城内的一座寺庙就是如此。寺庙为十字形平面,中心为圣室,四面为门廊。主入口朝西,因而西面略长。寺庙共有两层,建在不足2米高的台基上。现经改造,一层将南北两面的门廊与中心圣室连通,形成一长条形的圣室。二层圣室仍四面开门,除了西面建有精美的门廊外,其余各面都向圣室收缩,只象征性地建一小门廊。圣室上为高耸的锡卡拉塔顶,西面门廊则用穹顶,穹顶外雕满层层叠叠的小尖顶(图3-18)。
综上所述,点式布局的耆那教寺庙因体量较小、建造简单、成本较低,在耆那教寺庙建筑里占有很大比重。它们对建造场地没有太高要求,多利用空地建造,见缝插针,灵活机动,适应性强,寺庙内的室内空间也因此呈现出紧凑的点式空间。正是由于这些特点,造成了这类寺庙往往在空间布局上最为多样,建筑造型丰富多彩。虽不及中大型寺庙壮观,但却自由多变,更显亲切。
图3-18 十字形点式布局寺庙
有关耆那教寺庙建筑的文章
在耆那教寺庙建筑中锡卡拉象征着圣山,大多建在寺庙的圣室或圣龛顶部。锡卡拉式耆那教寺庙流行于印度北部地区和南部个别城镇,集中在拉贾斯坦邦、古吉拉特邦和中央邦部分地区,是耆那教寺庙最主要的一种建筑类型。主体锡卡拉位于全寺中心的中心式则是对应着圣室位于寺庙中心的十字形寺庙布局,是耆那教寺庙所特有的形式。......
2023-08-31
被教徒们作为偶像崇拜的主要是耆那教的二十四位祖师和圣人,也可以说他们就是耆那教的神。建于印度各地的耆那教寺庙大多以这二十四个祖师中一位的名字命名,并献给这位祖师,作为后人对他的纪念。图1-6阿迪那塔塑像图1-7帕莎瓦那塔塑像图1-8大雄塑像第二十四祖即为耆那教创始人大雄。......
2023-08-31
由于现今的考古发掘尚未发现此时期大型的耆那教寺庙建筑,可见玄奘所提到的“天祠”很可能只是一种临时性的简单宗教设施或者是一些小型的寺庙。总之,至7世纪耆那教寺庙建筑已经粗具规模,并有了很大的发展。最初耆那教寺庙主要模仿印度教神庙的建筑形式,或是直接占用印度教废弃的寺庙,只是两者所供奉的偶像不同而已。寺庙不再有被穆斯林摧毁的威胁,僧侣的人身安全也得到保证。......
2023-08-31
在公元4—8世纪时,耆那教发展迅速,开始在南亚次大陆广泛流行。[5]公元8—12世纪,由于受到地区统治者的大力支持,耆那教在印度部分地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种状况使得耆那教各教派受到了空前的严重破坏,宗教发展也陷于停滞。现今耆那教在印度约有420万教徒,虽然仍然属于小众宗教,但耆那教徒是印度所有宗教团体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
2023-08-31
耆那教认为“业”是一种看不到的物质,它吸附在人的灵魂上,阻碍了最终的解脱。耆那教把严格的苦修作为得到灵魂解脱的手段,其修行往往非常极端,有些教徒甚至通过神圣的绝食,自愿饿死而达解脱。......
2023-08-31
图5-1石窟寺中的祖师造像在耆那教现存的建筑古迹中主要为寺庙、石窟寺和巨型雕像,它们体现出了耆那教技艺精湛、精美绝伦的雕刻艺术。近年来因为耆那教影响力逐渐扩大,甚至首都德里的政要都会出席盛典。在印度西北部地区,耆那教的影响力主要集中于拉贾斯坦邦和古吉拉特邦。耆那教教徒几乎每年每月都会举办庆祝活动,多年举行一次的宗教盛典更是热闹非凡。......
2023-08-31
寺庙常建在城市主要道路两旁的开阔地上或建在香火繁盛的圣地内,单独成寺或临近其他中大型寺庙建造形成寺庙建筑群,其建筑布局在周边环境中呈长条矩形的线式布局。这是耆那教寺庙较为常见的布局形式,寺庙体量较大,建筑造型类似,不及点式布局的小型寺庙丰富多彩。由这些实例可以看出,线式布局的中型耆那教寺庙通常都是沿轴线依次排布圣室、主厅和前厅,规模稍大些的也建有门廊。......
2023-08-31
耆那教寺庙建筑的“框架结构”也让人印象深刻。各地的耆那教寺庙都使用梁柱体系,绝大多数是由石材加工成的石梁、石柱。耆那教寺庙的各个柱厅、圣室和围廊都使用这种梁柱体系。除此之外,耆那教寺庙中的框架结构还是膜式装饰和流动空间的完美结合。寺庙建筑最基本的框架结构是其灵与骨,而精美绵密的雕刻和装饰则是其血与肉。......
2023-08-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