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共和国时期的耆那教寺庙建筑:一览

共和国时期的耆那教寺庙建筑:一览

【摘要】:1950年,印度完成民族独立,开始进入共和国时期。这种圆形平面的寺庙,造型别致、布局自由,是现代耆那教寺庙建筑的创新之作。总而言之,从这座正在建造的寺庙中我们可以看出新时期耆那教寺庙的典型特点,那就是无论是建筑造型还是布局都更加自由灵活,不拘泥于古法,勇于创新。一般小型的耆那教寺庙由富裕的信徒捐建。

1950年,印度完成民族独立,开始进入共和国时期。印度走向自由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圣雄甘地和尼赫鲁两人的推动,而甘地主导的非暴力运动与耆那教的非暴力宗教思想不谋而合,这预示着这一古老的宗教在现今仍然有着它存在的意义并保持着非凡的活力。

(1)玛哈维拉庙

这座近年建造的大型耆那教寺庙位于阿布山地区,寺庙模仿中世纪时著名的迪尔瓦拉寺庙群,由白色大理石建成,并献给第二十四代祖师,即通常被称为大雄的耆那教创始人玛哈维拉(图2-51)。与圣地的寺庙不同的是,这座新建寺庙虽然在雕刻技艺和细部装饰上略逊一筹,但建筑造型却更加自由。寺庙坐落于一个高大的圆形大理石台基上,并有宽大的台阶通达精美的大门。进入寺庙,中央为一个带穹顶的柱厅。穹顶为中世纪时的传统样式,雕刻有层叠的植物纹理,中心为一个下垂的莲花;穹顶外则雕刻着密布的小尖顶。柱厅往前,为供奉大雄塑像的圣室,圣室较为封闭,只面对柱厅开门,圣室上为高耸的锡卡拉尖顶,是整座寺庙竖向构图的中心。柱厅两边各连接有一个稍大点的圣龛,依旧为传统样式,龛内供奉大雄塑像,并建有比圣室略小些的锡卡拉顶。连接圣室、两边的圣龛和大门的是一圈排列成环形的小圣龛,并有围廊连通各龛,柱厅与围廊间的部分留出作为庭院(图2-52)。这种圆形平面的寺庙,造型别致、布局自由,是现代耆那教寺庙建筑的创新之作。可能是由于这种创新的形式还未被人们接受,与圣地内那些古老寺庙前人山人海的情景相比,来这里参观祈福的信徒寥寥无几。

图2-51 玛哈维拉庙

图2-52 寺庙的环形围廊

(2)萨图嘉亚某新建寺庙

笔者在调研位于古吉拉特邦的耆那教圣地萨图嘉亚时,偶然发现了一座正在建造的小型耆那教寺庙。该寺庙建于萨图嘉亚山的半山腰上,面向前往圣城的上山道路。由已经建成的部分可以依稀看出,这座新建的耆那教寺庙中心为一正方形大殿。大殿四面设门,四周围有一周回廊。大殿正中建有一开敞式圣坛,寺庙二层的同样位置也建有一四面开敞的圣室(图2-53)。这种寺庙形式与中世纪时传统的“圣室+柱厅”模式不同,比较接近于十字形布局的耆那教寺庙,但又与之略有差异。总而言之,从这座正在建造的寺庙中我们可以看出新时期耆那教寺庙的典型特点,那就是无论是建筑造型还是布局都更加自由灵活,不拘泥于古法,勇于创新。

此外,我们可以看到建造寺庙的传统工艺一直延续至今,并未断绝。在建造寺庙的施工队中不乏大量工作认真投入的年轻人。他们在年长者的带领下搬运石材、雕琢石像,将古老的手艺传承了下来。从建造现场来看,工匠们首先使用钢筋混凝土和砖块砌出寺庙的基本骨架,然后将准备好的白色大理石模块镶在砖墙表面。这些大理石模块视镶嵌部位不同而大小有异,在需要雕刻的地方大理石厚实些,做贴面的就只用大理石板。最后由专门的工匠师傅用笔在大理石表面画出需要雕刻的花纹和图案,再由雕刻师带领年轻人们来最终完成雕琢工作(图2-54)。也有些石构件先由工匠们在场外进行加工,并逐一编号,制成后再统一安装到寺庙的相应位置。工人们除了使用传统的凿刀和锤子,也运用切割机、打磨机和冲击钻等现代化工具。一般小型的耆那教寺庙由富裕的信徒捐建。他们自行雇佣施工队伍来建造寺庙或由所属教派统一修建,有些人亲自设计,但更多的则委托给施工队全权建造。建造一座小型寺庙的时间并不长,通常快则半年,慢则一年有余。不同的施工队伍因建造寺庙的优劣而在信徒群体中享有不同的口碑。

图2-53 萨图嘉亚某新建寺庙

图2-54a 未雕刻的石构件

图2-54b 雕刻完成后的石构件

从1950年至今,印度脱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开始更加关注自身的历史,从传统文化中获取民族尊严和自信。古老的耆那教获得新生,并用现今的新思想重新诠释着古老的教义。耆那教在印度国内的发展呈星火燎原之势,并开始向世界范围内传播。在印度各地都新建有众多耆那教寺庙,这些寺庙虽不及中世纪时那么豪华精美、做工精细,但建筑思想却更加开放,寺庙形式也更加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