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耆那教文化之独特寺庙建筑

耆那教文化之独特寺庙建筑

【摘要】:耆那教认为“业”是一种看不到的物质,它吸附在人的灵魂上,阻碍了最终的解脱。耆那教把严格的苦修作为得到灵魂解脱的手段,其修行往往非常极端,有些教徒甚至通过神圣的绝食,自愿饿死而达解脱。

“诸尼乾等如是见,如是说,谓人所受,皆因本作。若其故业,因苦尽行灭,不造新者,则诸业尽。诸业尽已,则得苦尽,则得苦边。”这段摘自《中阿含·尼乾经》中的文字是佛家对耆那教宗教思想的部分见解,由此也可以看出耆那教这一古老的宗教有着系统的宗教思想和文化上的独特性。

耆那教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命”(Jiva,或者解释为灵魂)和“非命”(Ajiva,非灵魂)构成。命分为两种:一种为能动,即受到周围物质的束缚;一种为不动,即不再受到周围物质的束缚,这就是所谓的获得了解脱的灵魂,是自由的、永恒的,也是教徒们刻苦修行的终极目标。对于非命也分为两类:一种称做定形,它由原子和原子的复合物构成,这种称为原子的微粒是无始无终、不能分割的。原子的复合物形态各异,可以被继续分割,并由它们构成了我们周围的世界;另一种称做非定形,它包括空间、时间、法和非法,空间和时间是原子与原子复合物运动和变化的场所,法为运动的条件,非法为静止的条件。另外,耆那教是信仰万物有灵论的,这应该是源自于先民时期的古老信仰。耆那教徒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存在灵魂的,人不能伤害任何生物,即使是卑微的蝼蚁,也是值得敬畏的[14]

就人而言,如何获得解脱,达到自由、永恒的“非命”状态则主要受到“业”的影响,这种关于因果业报的论述则与佛教如出一辙。耆那教认为“业”是一种看不到的物质,它吸附在人的灵魂上,阻碍了最终的解脱。大雄曾经解释说,世间万物的生灵都是束缚在业中,而业就是善良行为或邪恶行为的积累。受到业的影响,人们逐渐沉迷于物质财富,产生了使用暴力的欲望,变得贪婪、易怒、善妒,而这些行为也导致了业的继续积累。

耆那教把业视做灵魂的束缚,达到最终解脱的最大障碍,因此就必须使用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方法来克制人的种种欲望。正确引导就是积极的方法,即耆那教中的“三宝”即:正信(Samyak-jnana)、正智(Samyak-darshana)和正行(Samyak-charitra),就是要求教徒对耆那教的典籍和戒律有坚定的信仰和正确的认识,并以此来指引日常的生活。而消极的办法就是确立严格的教规,教徒必须受戒,即为“五戒”:不杀生(Ahimsa),即不能伤害任何生物;不欺诳(Satya),即不能说谎话欺骗他人且不能恶言中伤他人;不偷盗(Asteya),即不能拿由不正当途径获得的东西;不奸淫(Brahmacharya),即不能沉迷于肉欲;不私财(Aparigraha),即不能沉溺于俗世的物质享受。耆那教要求教徒严格遵守这五条戒律,认为只有通过坚持苦修和禁欲主义才能战胜自我,得到最终的灵魂解脱,以达到绝对自由和超脱轮回的境界2。

在印度的诸多宗教之中,耆那教的苦修受戒行为和极端的不杀生理念都是最为突出的。耆那教把严格的苦修作为得到灵魂解脱的手段,其修行往往非常极端,有些教徒甚至通过神圣的绝食,自愿饿死而达解脱。耆那教的不杀生理念更加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伤害最卑微的生命就是罪恶,就连出现杀生的想法都是罪大恶极。部分教派的教徒因为不能伤害土壤中的昆虫甚至不能从事农业生产,如今更有甚者为了不伤害空气中的微小生物而终日戴着口罩。其他宗教教派或有与其类似的相关理念,如印度教中的苦行和佛教中的不杀生观念,但就程度而言都不能与其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