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印度寺庙建筑:吸收婆罗门教、印度教和佛教的神侍

印度寺庙建筑:吸收婆罗门教、印度教和佛教的神侍

【摘要】:众多印度教神灵被耆那教吸纳后不分神级全部成为祖师的侍神或从属的神怪,侍奉在祖师左右。由此可见,源自耆那教自身的神并不多,那些在雕刻和绘画作品中出现的大部分神侍都是吸收自婆罗门教、印度教和佛教等诸多宗教。这种压制对方、从声势上抬高自己的做法也常见于佛教对印度教的吸纳和改造中。

耆那教自身神形象单一,真正源自耆那教本身的神形象只有二十四祖师、圣贤巴胡巴利和个别神怪。自公元4世纪笈多王朝之后,耆那教出于宗教发展的需要开始吸纳婆罗门教中的夜叉形象作为祖师的信使,立于祖师神像两旁,以弥补自身神形象简单枯燥的不足。其后耆那教又逐渐吸纳了更多的婆罗门教神灵,虽然他们神力不同、等级各异,但都被视做夜叉。男夜叉全部称做维贤达拉神,女夜叉全部称做萨撒娜神。夜叉种类繁多,而白衣派和天衣派又各有不同。

图1-10 象头神甘妮莎塑像

图1-11 富贵女神拉克希米塑像

约8世纪后,这些夜叉中也渐渐出现了一些印度教中的主要神灵和大神化身,如梵天(Brahma)、湿婆(Shiva)和毗湿奴(Vishnu)等。众多印度教神灵被耆那教吸纳后不分神级全部成为祖师的侍神或从属的神怪,侍奉在祖师左右。同时,耆那教也崇敬印度教中象征财富、智慧和幸福的象头神甘妮莎(Ganesha,图1-10),象征幸运与富贵的拉克希米(Laksmi)女神(图1-11),祥和天女桑提(Santi)和佛教中的佛陀、侍者、力神等神灵,但他们都是作为祖师的从属神侍。此外,耆那教自身衍生出了以文艺女神萨拉斯帝维(Srutadevi)为首的16名智慧女神,印历每年的11月份部分地区的教徒们会举行盛大的斋戒来庆祝智慧节。

由此可见,源自耆那教自身的神并不多,那些在雕刻和绘画作品中出现的大部分神侍都是吸收自婆罗门教(Brahmanism)、印度教和佛教等诸多宗教。然而这种异教影响并不是直接作用的,而是首先通过了自身宗教的改造,是耆那教化了的东西。就算是后期耆那教错综复杂的万神殿,也不是将其他宗教的神简单地照搬,而是先将其“降服”,使它们成为祖师的“护法”,再为其设置相对应的神级。这种压制对方、从声势上抬高自己的做法也常见于佛教对印度教的吸纳和改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