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4—8世纪时,耆那教发展迅速,开始在南亚次大陆广泛流行。[5]公元8—12世纪,由于受到地区统治者的大力支持,耆那教在印度部分地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种状况使得耆那教各教派受到了空前的严重破坏,宗教发展也陷于停滞。现今耆那教在印度约有420万教徒,虽然仍然属于小众宗教,但耆那教徒是印度所有宗教团体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
2023-08-31
耆那教最初是无神论的宗教,随着宗教的发展和受到非雅利安文化的影响,在信徒中逐渐出现了偶像崇拜的现象,偶像的神逐渐进入寺庙。但耆那教并不认为自然界存在着类似印度教中的创造神、保护神和破坏神。他们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间万物都是由最基本的微粒构成。被教徒们作为偶像崇拜的主要是耆那教的二十四位祖师和圣人,也可以说他们就是耆那教的神。建于印度各地的耆那教寺庙大多以这二十四个祖师中一位的名字命名,并献给这位祖师,作为后人对他的纪念(表1-1)。
表1-1 耆那教二十四祖师名录表
续表1-1
在列出的二十四祖师中,除了第一祖阿迪那塔、第二十三祖帕莎瓦那塔、第二十四祖玛哈维拉(大雄)是历史人物,其他二十一祖都是传说人物,只见于耆那教的传说故事,历史上是否真有此人无从考据,多为后人杜撰。
第一祖阿迪那塔(意译为牛神)。相传由他注释了《吠陀》咒文、赞歌。在把王位传给太子后便受戒出家并成为祖师,具体年代不详,其祖师地位属于后人追封(图1-6)。
第二十三祖帕莎瓦那塔(前 817—前717)出生在今天印度北方邦的柏纳拉斯。他出身皇族,英勇善战,年轻的时候被喻为神勇的战士。帕莎瓦那塔在30多岁时毅然放弃了衣食无忧的贵族生活,悟道出家并广收门徒。据记载追随他的信徒达50多万人,且绝大多数为女性僧侣。在经过了70多年的苦修之后,帕莎瓦那塔于公元前717年,在今天印度比哈尔邦的桑楣德山涅槃。帕莎瓦那塔在世时一共提出了四个训诫:不杀生、不欺骗、不偷盗、不私财“四戒”,这成为后来耆那教基本教义“五戒”的基础。大雄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不奸淫”一戒,从而形成了完整的“五戒”[11](图1-7)。
图1-6 阿迪那塔塑像
图1-7 帕莎瓦那塔塑像
图1-8 大雄塑像
第二十四祖即为耆那教创始人大雄。伐尔达摩那(前599—前527)出生在古印度距吠舍离45公里的贡得村,父亲是一个小王国的君主。他自幼家庭富裕,生活奢华。大雄婚后育有一女,可是他觉得生活并不幸福。在31岁时,他的父母为求悟道双双自愿饿死,以求领悟最终奥义。为父母料理完后事之后,伐尔达摩那便立志出家苦行,以此寻求命运的解脱。在云游四方的多年间,他曾经数次被当成间谍和盗贼,屡次受到莫须有的侮辱和陷害。颠沛流离多年以后 , 42岁的大雄终于在娑罗树下大悟得道。大雄得道后,便开始以耆那教的名号组织教团,宣传教义,推行宗教改革活动。他的传教活动也得到了摩揭陀、阿般提等国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在长达30多年的传教生活后,伐尔达摩那于公元前527年在巴瓦涅槃、超脱苦海,终年72岁。此时,耆那教已有50多万教徒,势力盛极一时,教徒大部分为刹帝利阶层和吠舍中的大商人。大雄系统化地总结了耆那教的思想,创立了耆那教的核心教义。直至现今,他仍然位于印度著名思想家之列[12](图1-8)。
有关耆那教寺庙建筑的文章
在公元4—8世纪时,耆那教发展迅速,开始在南亚次大陆广泛流行。[5]公元8—12世纪,由于受到地区统治者的大力支持,耆那教在印度部分地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种状况使得耆那教各教派受到了空前的严重破坏,宗教发展也陷于停滞。现今耆那教在印度约有420万教徒,虽然仍然属于小众宗教,但耆那教徒是印度所有宗教团体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
2023-08-31
由于现今的考古发掘尚未发现此时期大型的耆那教寺庙建筑,可见玄奘所提到的“天祠”很可能只是一种临时性的简单宗教设施或者是一些小型的寺庙。总之,至7世纪耆那教寺庙建筑已经粗具规模,并有了很大的发展。最初耆那教寺庙主要模仿印度教神庙的建筑形式,或是直接占用印度教废弃的寺庙,只是两者所供奉的偶像不同而已。寺庙不再有被穆斯林摧毁的威胁,僧侣的人身安全也得到保证。......
2023-08-31
寺庙常建在城市主要道路两旁的开阔地上或建在香火繁盛的圣地内,单独成寺或临近其他中大型寺庙建造形成寺庙建筑群,其建筑布局在周边环境中呈长条矩形的线式布局。这是耆那教寺庙较为常见的布局形式,寺庙体量较大,建筑造型类似,不及点式布局的小型寺庙丰富多彩。由这些实例可以看出,线式布局的中型耆那教寺庙通常都是沿轴线依次排布圣室、主厅和前厅,规模稍大些的也建有门廊。......
2023-08-31
耆那教认为“业”是一种看不到的物质,它吸附在人的灵魂上,阻碍了最终的解脱。耆那教把严格的苦修作为得到灵魂解脱的手段,其修行往往非常极端,有些教徒甚至通过神圣的绝食,自愿饿死而达解脱。......
2023-08-31
正是由于这种情况,耆那教流传下来的宗教典籍并不是很多。据称这部经典完成于454年,是在伐拉比举行的耆那教集会中被加以整理、编辑成册的。教义上的彼此对立、各成体系自然不必多说,两派对耆那教的宗教发展和祖师言行也意见纷纭、莫衷一是。在白衣派和天衣派中各自流传的典籍众多且往往两派之间互不认可。目前两派都认可的典籍是由乌玛斯伐蒂所著的《真理证得经》及其注释,而这部典籍也成为今天阐述耆那教义最权威的经典。......
2023-08-31
在耆那教寺庙建筑中锡卡拉象征着圣山,大多建在寺庙的圣室或圣龛顶部。锡卡拉式耆那教寺庙流行于印度北部地区和南部个别城镇,集中在拉贾斯坦邦、古吉拉特邦和中央邦部分地区,是耆那教寺庙最主要的一种建筑类型。主体锡卡拉位于全寺中心的中心式则是对应着圣室位于寺庙中心的十字形寺庙布局,是耆那教寺庙所特有的形式。......
2023-08-31
图5-1石窟寺中的祖师造像在耆那教现存的建筑古迹中主要为寺庙、石窟寺和巨型雕像,它们体现出了耆那教技艺精湛、精美绝伦的雕刻艺术。近年来因为耆那教影响力逐渐扩大,甚至首都德里的政要都会出席盛典。在印度西北部地区,耆那教的影响力主要集中于拉贾斯坦邦和古吉拉特邦。耆那教教徒几乎每年每月都会举办庆祝活动,多年举行一次的宗教盛典更是热闹非凡。......
2023-08-31
此外,院落式布局的寺庙建筑中最杰出代表当属拉那普尔的阿迪那塔庙,该寺代表了耆那教寺庙建筑的最高水平。综上所述,院落式布局形式主要应用于大型的耆那教寺庙建筑,空间类型为院落组合,且已形成相对固定的建筑模式。......
2023-08-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