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耆那教发展及寺庙建筑

耆那教发展及寺庙建筑

【摘要】:在公元4—8世纪时,耆那教发展迅速,开始在南亚次大陆广泛流行。[5]公元8—12世纪,由于受到地区统治者的大力支持,耆那教在印度部分地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种状况使得耆那教各教派受到了空前的严重破坏,宗教发展也陷于停滞。现今耆那教在印度约有420万教徒,虽然仍然属于小众宗教,但耆那教徒是印度所有宗教团体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

图1-4 耆那教僧侣

耆那教最初主要是在恒河流域布道传教,公元前3世纪时,耆那教和佛教曾受到孔雀王朝阿育王的保护和支持。后来由于北部的摩揭陀地区连续多年干旱,发生了严重的饥荒。受灾荒所迫的耆那教开始由北向南转移到了西印度和南印度德干高原地区,并向南部腹地继续渗透。公元1世纪左右,由于对教义理解和戒律规定的分歧,耆那教分裂为白衣派和天衣派。在之后的岁月中两派又都多次分裂,白衣派主要分裂为穆尔狄步扎、斯特纳加瓦西和特罗般提三派,天衣派则主要分裂为毗婆般提、达罗那般提和鸠摩那般提三派,而各派之下又各有教派之分[3]。总体来说,白衣派主要活动在印度的古吉拉特邦(Gujarat)和拉贾斯坦邦(Rajasthan)等地区。该派别认为男女都能够获得拯救,修行不需要裸体,主张僧侣穿白袍,允许出家人拥有一定的生活必需品,并允许出家人结婚生子。而天衣派则相对保守,更加注重苦修,歧视妇女,不允许妇女进入寺庙,并要求僧侣重视个人修为,在修行时必须基本裸体,而只有最受尊敬的圣人才可以全裸。天衣派主要活动在北方邦(Uttar Pradesh)和印度的南部地区,为两派中的少数派。两大派别互相不能通婚,不能一起饮食。两大派别中的数个小规模派别相互错杂,分布并不局限于两大派的主要传教地区,但对外都统称为耆那教。如流行于印度南部卡纳塔克邦(Karnataka)的耆那教就不属于天衣派,而是北方白衣派的分支教派。时至今日,两个派别的教徒都穿着当地的居民服饰,已经没有太大区别。天衣派教徒效仿祖师大雄一丝不挂,云游四方的情景已成为过去,现在外出完全裸体的行为仅有个别圣人仍然为之(图1-4)。

在公元4—8世纪时,耆那教发展迅速,开始在南亚次大陆广泛流行。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记载到:在东印度的三摩旦吒,中印度的奔那伐禅、吠舍厘(Vaishali)和南印度的羯陵伽(Kalinga)、达罗毗荼(Dravida)等国都盛行耆那教,不少小王国君主都是皈依了耆那教的忠实信徒。统一了古吉拉特邦全境的鸠摩波罗(Jiumoboluo)君王还在耆那教著名作家金月的游说下将耆那教定为了国教,其教盛极一时[4]

现将部分《大唐西域记》中提及到耆那教的内容抄录如下:

迦毕试国(今阿富汗境内)

“天祠数十所,异道千余人,或露形,或涂灰,连络髑髅,以为冠鬘。”

僧诃补罗国(今位于旁遮普邦境内)

“窣堵坡侧不远,有白衣外道本师悟所求理初说法处,今有封泥,傍建天祠。其徒苦行,昼夜精勤,不遑宁息。本师所说之法,多窃佛经之义,随类设法,拟则轨仪,大者谓苾刍,小者称沙弥,威仪律行,颇同僧法。唯留少发,加之露形,或有所服,白色为异。据斯流别,稍用区分。其天师像,窃类如来,衣服为差,相好无异。”

钵逻耶伽国(今位于北方邦境内)

“诸外道修苦行者,于河中立高柱,日将旦也,便即升之。一手一足,执柱、蹑傍杙;虚悬外申、临空不屈;延颈张目,视日右转,逮乎曛暮,方乃下焉。若此者其徒数十,冀斯勤苦,出离生死,或数十年未尝懈息。”

婆罗痆斯国(今瓦那纳西)

“天祠百余所,外道万余人,并多宗事大自在天,或断发,或椎髻,露形无服,涂身以灰,精勤苦行,求出生死。”

摩揭陀国(下)(今位于比哈尔邦[Bihar]境内)

“毗布罗山上有窣堵坡,昔者如来说法之处。今有露形外道多依此住,修习苦行,夙夜匪懈,自旦至昏,旋转观察。”

珠利耶国(今位于安得拉邦境内)

“天祠数十所,多露形外道也。”

达罗毗茶国(今位于安得拉邦[Andhra]与泰米尔纳德邦[Jamil Nadu]交界处)

“天祠八十余所,多露形外道也。”[5]

公元8—12世纪,由于受到地区统治者的大力支持,耆那教在印度部分地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如在西印度的拉贾斯坦邦和古吉拉特邦,南印度的卡纳塔克邦等地建造了数量众多、异常精美的耆那教寺庙,使耆那教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6]。自公元12世纪以后,随着伊斯兰教军事力量的入侵,耆那教僧侣被强权者作为异教徒大批屠杀,大部分寺庙被伊斯兰教势力捣毁。这种状况使得耆那教各教派受到了空前的严重破坏,宗教发展也陷于停滞。从这个时期开始与耆那教一同产生、有着相似发展历程的印度佛教逐渐在印度本土消亡,值得庆幸的是耆那教虽然没有能够像佛教那样走出国门,但却在印土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自13世纪起,耆那教逐渐衰落,但在南印度的卡纳塔克邦和泰米尔纳德邦等地仍然有些秘密的宗教活动。自15世纪中叶至18世纪,耆那教又进行了多次宗教改革。最初是由古吉拉特邦的白衣派所发起,改革以反对偶像崇拜和繁琐的祭祀仪式为宗旨,提倡回归中世纪时的信仰与仪轨。与此同时,南部的天衣派也针对自身进行了改革运动,提出了供奉更多神明和建造更加富丽堂皇的寺庙的主张。在近代启蒙运动的影响下,他们又主张用自由、博爱和人道主义的观点来解释耆那教的古老教义[7]

由于禁止杀生的戒律,耆那教徒不能从事战士、屠夫、皮匠这些以屠宰为生的职业,甚至由于不能杀死土壤中的昆虫,也不可以从事农业生产,所以耆那教徒大多成为商人和手工艺者。因为他们具有诚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很多人都非常富有,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现今耆那教在印度约有420万教徒,虽然仍然属于小众宗教,但耆那教徒是印度所有宗教团体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他们建立了耆那教相关组织,并修建了很多庙宇、学校医疗社会福利文化研究机构。今天除了在印度本土外,耆那教在斯里兰卡、阿富汗、巴基斯坦、泰国、不丹等地均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