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晋代至南北朝,民族融合碰撞

晋代至南北朝,民族融合碰撞

【摘要】:二十四史是纪传体正史,其中晋代陈寿的《三国志》、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沈约的《宋书》、梁萧子显的《南齐书》、北齐魏收的《魏书》五部正史都是在这个时期所作。魏收的《魏书》是记载北魏一朝历史的史书,但这本书是出了名的“秽史”。也是研究东汉一代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史书。第六,佛教与道教史书在纪传体史籍中正式占一席之地。

二十四史纪传体正史,其中晋代陈寿的《三国志》、南朝范晔的《汉书》、沈约的《宋书》、梁萧子显的《南齐书》、北齐魏收的《魏书》五部正史都是在这个时期所作。《后汉书》《三国志》与《史记》《汉书》被后人誉为“前四史”。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所作的注,对《三国志》记载进行补缺、备异、纠谬、论证,大大丰富了原书内容,这是史学体裁的一大创新。

《三国志》书影

《后汉书》书影

对于陈寿的《三国志》,后人有非议,该书以曹魏为正朔,也就是把曹魏看成正统。所以该书称曹操等人为帝,为他们立了本纪,而称刘备为先主,立了传,而对孙权则直呼其名,立的也是传。陈寿的《三国志》是非常简略的。能用那么简短的文字把三国几十年纷繁的历史讲述得条理清楚固然是一种优点,但也有点不足。后来南朝刘宋的皇帝宋文帝就觉得它过于简略了,于是就让著名的学者裴松之给《三国志》作注。

范晔的《后汉书》只完成了纪传的部分,原来他还打算继续写下去,但是因为罹谋反罪而没有最后完成。今天我们在《后汉书》中所看到的志是后人用司马彪的《续汉书》中的志来补的。

沈约的《宋书》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突出了门阀贵族的特点,所以会给人以家谱的感觉。而且行文用的是标准的骈体文。沈约本来就是才子,所以十分想卖弄他的文采,结果读来反倒十分拗口。

《南齐书》为梁萧子显所撰,他的所有著作中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就只有《南齐书》了,这部书并不能称为信史,因为萧子显本人就是南齐宗室,所以他写此书的目的也就是为了表彰他先人的功业,多有不实之处。

魏收的《魏书》是记载北魏一朝历史的史书,但这本书是出了名的“秽史”。魏收本人也是一个出了名的才子。后来有人干脆向皇帝告发魏收作史失实,于是皇帝就让魏收与那些人进行辩论,尔后让魏收进行修改,结果很多人仍然不满。据载,北齐灭亡以后连魏收本人的坟墓也被人给刨了。当然该书自有其优点,那就是他注意到了佛道二教的兴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历史事件,所以他郑重其事地加以记录,这给后人留下了解佛教史不可多得的史料。

华阳国志》十二卷,晋常璩撰。这是记录一个地方历史著作的重要代表作,可以看成开方志先河之作。

这个时期还有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那就是袁宏的《后汉纪》,它不同于荀悦的《汉纪》,因为荀悦是将已经成书的《汉书》改变成编年体,而《后汉纪》则是成书于《后汉书》之前的,它保留了大量《后汉书》中所没有的史料。也是研究东汉一代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史书。

除了正史之外,这一时期其他史著,还有《西京杂记》《世说新语》《水经注》《洛阳伽蓝记》《邺中记》《十六国春秋》《高僧传》《弘明集》《高士传》《帝王世纪》《颜氏家训》等。这些地方史、国别史、地理宗教人物传记、杂记都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著名学者周一良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论集》里谈到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特点时提出了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史部著作的独立,摆脱了作为经部附属品的地位。

第二,设立专职史官,不再兼管天文历法。

第三,史部著作数目骤增。这一时期史学著作的数量比两汉时期有了很大增加,仅《晋书》就有十九家之多。

《校书图》(局部,北齐)。此图是北齐天保七年(556)文宣帝高洋命樊逊和文士高干和等十一人负责刊定国家收藏的《五经》诸史的情景。画面既反映了北齐对古代文献整理的史实,又不乏诙谐、随意,给人一种轻松的艺术享受。

第四,编年纪传两体并重。这两种体裁都有重要的著作产生。纪传体与编年体各有所长,不可偏废。

第五,谱牒之学兴盛。这是因为南北朝时期是士族当权的时代,他们以自己的门阀相标榜,于是他们就特别关注于自己的家族谱系。

第六,佛教与道教史书在纪传体史籍中正式占一席之地。佛教、道教兴起以后,也开始有人整理他们的历史,比如在《魏书》中就有《释老志》来专门讲述佛道二教的历史。周一良的分析很有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