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魏晋南北朝书法高峰时期,碰撞中的民族大融合

魏晋南北朝书法高峰时期,碰撞中的民族大融合

【摘要】:中国的书法多体善变,兼有图理、图认和图形之妙,与绘画艺术相伴相随。其二,宗教经文抄写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也造就了一批书法家。从大量的出土碑文中也足见魏晋南北朝的书法处于高峰突起的时期。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有钟繇、索靖、卫瓘、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羊欣、王僧虔、萧子云、智永等。王羲之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精湛的书法艺术,还在于他的崇高的人格精神和不倦的奋斗精神。

中国的书法多体善变,兼有图理、图认和图形之妙,与绘画艺术相伴相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显现得更加绚丽多彩,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变到楷书草书行书。当时至少有了书法发展的如下条件:其一,东汉以后,造纸术水平提高,纸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其二,宗教经文抄写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也造就了一批书法家。如今研究这个时期的书法,除了写经真迹外,还可从出土的墓志中显现。近百年来,北朝的碑志大量出土,魏志已盈三百,周、齐志铭将近七八十,隋志过百。从大量的出土碑文中也足见魏晋南北朝的书法处于高峰突起的时期。

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有钟繇、索靖、卫瓘、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羊欣、王僧虔、萧子云、智永等。钟繇博取众长,自成一家,与王羲之被后人并称“钟王”。西晋尚书令卫瓘、尚书郎索靖,俱善草书,被时人号为“一台二妙”。北朝的“魏碑”字体,结体扁方,构架紧密,方笔折角,骨力雄劲。

王羲之像

王羲之《兰亭序》

说到书法艺术,最绕不过的是名垂千古的一代书圣王羲之了。王羲之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精湛的书法艺术,还在于他的崇高的人格精神和不倦的奋斗精神。王羲之出身在琅邪郡最显赫的士族王氏家族中,伯父王导位居宰辅,另一伯父王敦执掌兵权,控兵于荆州,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特殊政治格局。可是,王羲之不以此为荣,一再拒绝王导要他到中央任职的建言,最后选择了到地方任会稽内史的职务。在会稽任上,正遇上严重的灾荒,他一面开仓赈济灾民,同时号召官员“断酒以救民命”(《全晋文》卷二十四)。辞官后,他就倾全力研究书法艺术。他先学李斯的《峄山碑》、张旭的《华岳碑》、钟繇的《宣示帖》,然后博采众长,另辟蹊径,创造出自己的书法艺术。据传,他苦练书法,因洗笔、砚,把一池水都染黑了。他主张“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这里说的“意”,无疑包括着作书者的思想品质和精神气韵。

“书圣”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有其最深最大的影响力。他使楷书、今草、行草形成新的体势,从而在新书体的成熟与完美方面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据传,唐太宗在临死前曾经想让儿子高宗李治把这一著名书法作品陪葬,不过,也有人认为李治并没有这么做,很有可能它成了李治、武则天夫妇的陪葬品。究竟如何?只能期望未来的考古发现了。

《快雪时晴帖》(王羲之书,东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姨母帖》(王羲之书,东晋,辽宁省博物馆藏)

《观佛三昧海经》卷第五(北魏,敦煌藏经洞出土)

贾充妻郭槐柩铭(西晋元康六年,河南洛阳市出土)

元显墓志(北魏延昌二年,河南洛阳出土)

穆亮墓志(北魏景明三年,洛阳城东西山岭西南土冢内出土)

元引墓志(北魏正光四年,洛阳北姚凹村东南岭出土)

荐季直表(曹魏,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