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度保障不够充分我国民诉法对听审请求权的事前制度保障之不足主要表现为,送达制度对当事人的程序保障不足、当事人的证据收集手段不够丰富,法官审酌义务并不明确,法官释明制度尚未完全确立等方面。这表明我国对于当事人证明权的制度保障还比较薄弱。但在大陆法系国家及地区,一般都会将法官的释明义务明确规定在民事诉讼法条文之中。......
2023-08-15
佛经的翻译,实际上就是对佛教思想的理解、介绍与阐发。译经与佛教的中国化大有关系。有了准确而通俗的译本,才能让佛经得到普及,使佛教广泛得以传播。提到译经者,自然要说鸠摩罗什,他生于龟兹(今新疆库车,是西域历史悠久的古国),是著名佛教学者和翻译家,与真谛、玄奘、不空并称为四大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一生翻译佛经七十余部,共三百多卷。
鸠摩罗什雕像
鸠摩罗什不仅记忆力超群,悟性也非凡,从小被称为“神童”。他很快从一个只追求个人修行解脱的小乘佛教徒,变为一个要普度众生、成佛度世、建立佛国净土的大乘高僧。成为佛门大师后在龟兹国传法二十年。在龟兹王室的大力支持以及四方僧众的传播下,鸠摩罗什声名远扬。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开始经营西域的苻坚派大将吕光带领精兵十万、铁骑五千进军西域,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迎取“西域圣人”鸠摩罗什,借助佛教的力量巩固他在北方的统治。吕光攻破龟兹,俘获鸠摩罗什,回师据有凉州,鸠摩罗什滞留凉州十八年,得以通晓汉文,由此开始了他向中原传教的历程。后姚兴出兵破后凉,迎鸠摩罗什到长安住草堂寺。信奉佛教的姚兴以国师之礼相待,专辟逍遥园为译场,请鸠摩罗什担任译主。此时佛教在中国虽然广为传播,但由于语言方面的障碍,佛经的翻译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局面,中原佛学需要更为流畅的佛经译本。精通梵文和汉语的鸠摩罗什正好承担了解决难题的重任。当时鸠摩罗什发现《大品般若经》在翻译上有诸多问题,在把握佛教真理方面有误导之处。他决定重新翻译。当时鸠摩罗什翻译梵本,姚兴就根据竺法护的“旧译本”与他逐字逐句地相互对照。以鸠摩罗什的弟子僧契、僧迁、法钦等为主体的八百僧人,一边共同听鸠摩罗什译出的新经,一边互相切磋。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新译本的每一句译文都能文气通顺,更加符合原意,也切合文法和中原风俗。通过此经的翻译,也培养和训练了一批翻译者。
《法华经》残卷(晋,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白石造像(北周,陕西西安北郊出土)
高善穆塔(北凉,酒泉市出土)
《真阿含经》残卷(北魏,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彩绘石雕释迦立像(北魏,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
贴金彩绘菩萨立像(北齐,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
无量寿佛龛(炳灵寺第169窟)
鸠摩罗什改以往的直译为意译,不拘泥形式,而注重对经义的正确传达和表述,同时讲究流畅通俗,让诵习佛经者能够理解和接受,从而使佛经传播更方便、更广泛。他与弟子译成《大品般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金刚经》等经和《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成实论》等论,系统介绍龙树中观学派的学说。所译经论影响很大,其中“三论”(《中论》、《十二门论》、《百论》)为三论宗主要依据;《成实论》为成实学派主要依据;《法华经》为天台宗主要依据;《阿弥陀经》为净土宗所依“三经”之一。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人称“什门四圣”。译经对于佛教中国本土化起了极大的作用。这个时期僧众激增,佛教信众之多是空前的。西晋时只有僧尼三千七百人,到南朝梁武帝时竟然增加到十万。北魏太和初僧尼不到八万人,末期增到二百万人,北齐、北周时达三百万人。北朝时期曾两度“灭佛”,也未能遏制寺院势力的扩张。
石天郁造像(北魏太和二十年,西安地区出土)
有关碰撞中的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的文章
(一)制度保障不够充分我国民诉法对听审请求权的事前制度保障之不足主要表现为,送达制度对当事人的程序保障不足、当事人的证据收集手段不够丰富,法官审酌义务并不明确,法官释明制度尚未完全确立等方面。这表明我国对于当事人证明权的制度保障还比较薄弱。但在大陆法系国家及地区,一般都会将法官的释明义务明确规定在民事诉讼法条文之中。......
2023-08-15
北朝以来有将佛经刻于石上,称为石经。主要是仿儒家镌刻石经之例,把佛经刻在摩崖上,或刻于石柱、碑版而藏于石洞中,以使佛法永存,防止佛经被毁。近代学者认为刻于石柱的《华严经》,是唐刻而非北齐遗物。这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刻佛教大藏经。......
2023-08-20
但有文字的翻译并流传至今天的,是从佛经翻译开始。“八备”是对佛经翻译人员所提出的八项条件,也涉及了翻译的目的、态度、要求及译者修养等方面。隋唐之后,佛经翻译渐趋式微,但对佛经翻译的研究仍延续至宋代。综观我国佛经翻译时期的译论研究,其基本特点为直、意译此消彼长,交相为用。......
2023-11-30
五四以后,我国翻译事业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译论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64年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提出了“化境”的文学翻译标准。这一时期的中国作家把翻译文学与文学创作紧密地联系起来,翻译与创作的密切关系有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在现代文学史上,很多作家一身兼二任,创作与翻译并重,相互促进。或换言之,其翻译观对其创作......
2023-11-30
但是在英语交际中,“what’s up”主要是指对方受到明显伤害后的再次询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高文化意识。首先,在翻译过程中,学生必须对英美文化有所了解,才能将语句翻译正确。例如,在英文中“dog”一词指狗,与中华文化背离的是,英语中的“dog”含有表扬的意思。在循序渐进中,学生才会对英语结构进行思考,逐渐形成独立的英语思维。......
2023-08-08
纯感觉、直觉是无意识的外境反映,如镜中显影;感觉在心识分别作用即思维活动的参与下,才能起到辨认识别的作用。这种感觉和分别心不仅在世俗智中排除不了,就连在成佛后的遍知一切种智中,也不能没有这种分别作用,否则,佛的如量智——事智、权智,便不能成立。如果佛智没有分别作用,佛不就成了与泥佛、石佛无异的偶像吗?......
2023-12-04
为了增长见识,玄奘周游全国,遍访高僧,钻研佛教各派理论。玄奘取经回长安图玄奘在天竺留学15年,游历了70多个国家。在那里,通晓50部经论的人只有10人,玄奘就是这10人中的一个。玄奘的博学,受到天竺人民的尊敬。公元642年,42岁的玄奘带着650多部佛经回到长安。回国后,玄奘立即开始大规模的翻译佛经工作,平均每年译经70卷,翻译了整整19年,前后翻译佛经74部,约1300多卷。公元664年,玄奘在长安圆寂,享年62岁。......
2023-08-30
跟长期分裂和连绵战祸的南北朝相映对的,是隋唐的统一和较长时间的和平和稳定。这当然是进一步的中国化,儒家思想渗进了佛堂。而宗教服务于政治、伦常的儒家思想终于渗入佛教。太子善友历尽艰险求得宝珠,归途中为恶友抢去,并被恶友刺盲双目。正是这种中国味的人情世态大团圆,在雕塑、壁画中共同体现了新时期的精神。......
2024-01-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