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佛经翻译对于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推动作用

佛经翻译对于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推动作用

【摘要】:佛经的翻译,实际上就是对佛教思想的理解、介绍与阐发。译经与佛教的中国化大有关系。有了准确而通俗的译本,才能让佛经得到普及,使佛教广泛得以传播。提到译经者,自然要说鸠摩罗什,他生于龟兹,是著名佛教学者和翻译家,与真谛、玄奘、不空并称为四大佛经翻译家。此时佛教在中国虽然广为传播,但由于语言方面的障碍,佛经的翻译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局面,中原佛学需要更为流畅的佛经译本。译经对于佛教中国本土化起了极大的作用。

佛经的翻译,实际上就是对佛教思想的理解、介绍与阐发。译经与佛教的中国化大有关系。有了准确而通俗的译本,才能让佛经得到普及,使佛教广泛得以传播。提到译经者,自然要说鸠摩罗什,他生于龟兹(今新疆库车,是西域历史悠久的古国),是著名佛教学者和翻译家,与真谛、玄奘、不空并称为四大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一生翻译佛经七十余部,共三百多卷。

鸠摩罗什雕像

鸠摩罗什不仅记忆力超群,悟性也非凡,从小被称为“神童”。他很快从一个只追求个人修行解脱的小乘佛教徒,变为一个要普度众生、成佛度世、建立佛国净土的大乘高僧。成为佛门大师后在龟兹国传法二十年。在龟兹王室的大力支持以及四方僧众的传播下,鸠摩罗什声名远扬。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开始经营西域的苻坚派大将吕光带领精兵十万、铁骑五千进军西域,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迎取“西域圣人”鸠摩罗什,借助佛教的力量巩固他在北方的统治。吕光攻破龟兹,俘获鸠摩罗什,回师据有凉州,鸠摩罗什滞留凉州十八年,得以通晓汉文,由此开始了他向中原传教的历程。后姚兴出兵破后凉,迎鸠摩罗什到长安住草堂寺。信奉佛教的姚兴以国师之礼相待,专辟逍遥园为译场,请鸠摩罗什担任译主。此时佛教在中国虽然广为传播,但由于语言方面的障碍,佛经的翻译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局面,中原佛学需要更为流畅的佛经译本。精通梵文和汉语的鸠摩罗什正好承担了解决难题的重任。当时鸠摩罗什发现《大品般若经》在翻译上有诸多问题,在把握佛教真理方面有误导之处。他决定重新翻译。当时鸠摩罗什翻译梵本,姚兴就根据竺法护的“旧译本”与他逐字逐句地相互对照。以鸠摩罗什的弟子僧契、僧迁、法钦等为主体的八百僧人,一边共同听鸠摩罗什译出的新经,一边互相切磋。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新译本的每一句译文都能文气通顺,更加符合原意,也切合文法和中原风俗。通过此经的翻译,也培养和训练了一批翻译者。

《法华经》残卷(晋,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佛像后赵旧金山亚洲艺术馆藏)

白石造像(北周,陕西西安北郊出土)

高善穆塔(北凉,酒泉市出土)

《真阿含经》残卷(北魏,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彩绘石雕菩萨立像(北魏,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

彩绘石雕释迦立像(北魏,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

贴金彩绘菩萨立像(北齐,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

无量寿佛龛(炳灵寺第169窟)

鸠摩罗什改以往的直译为意译,不拘泥形式,而注重对经义的正确传达和表述,同时讲究流畅通俗,让诵习佛经者能够理解和接受,从而使佛经传播更方便、更广泛。他与弟子译成《大品般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金刚经》等经和《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成实论》等论,系统介绍龙树中观学派的学说。所译经论影响很大,其中“三论”(《中论》、《十二门论》、《百论》)为三论宗主要依据;《成实论》为成实学派主要依据;《法华经》为天台宗主要依据;《阿弥陀经》为净土宗所依“三经”之一。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人称“什门四圣”。译经对于佛教中国本土化起了极大的作用。这个时期僧众激增,佛教信众之多是空前的。西晋时只有僧尼三千七百人,到南朝梁武帝时竟然增加到十万。北魏太和初僧尼不到八万人,末期增到二百万人,北齐、北周时达三百万人。北朝时期曾两度“灭佛”,也未能遏制寺院势力的扩张。

石天郁造像(北魏太和二十年,西安地区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