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政元年,一代英主北周武帝突然病故,年仅三十六岁。周武帝病重之时,火速召回了重臣宇文孝伯,授以总宿卫之职。杨坚巧妙地制服了有实权的北周诸王,平息了北周旧臣王谦、尉迟迥的武装暴动,最重要的是采取一系列措施革除了周宣帝造成的弊政。一个杨坚治理下的、面目全新的北周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北周大定元年,北周的静帝禅位给相国杨坚,北周亡。杨坚定国号为隋,改元开皇。二月初,灭陈,全国复归于统一。......
2023-08-31
在两汉时期,道教还处于原始形态。东汉末黄巾起义,就以道教作为发动群众的工具。黄巾起义失败后,原始道教发生了变化,其中一个流派以符水道术为人“消灾灭祸”,继续在民间传播。另外一派专以炼丹、修仙为务,在统治层中广为传播。南北朝时期是道教进一步充实完善的时代,是道教走上成熟的时代,出现了众多的道教改革家、理论家,他们的活动对后世道教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对北方天师道(五斗米道)进行改革的代表人物是北魏的著名道士寇谦之(365—448)。据《魏书·释老志》载,寇谦之“少修张鲁之术”,为五斗米道教徒,后又师成公兴,随其入嵩山修炼,隐居石室,取食采药。太武帝即位后主张利用汉人,实行汉制治国,因此得罪了部分鲜卑贵臣,太武帝迫于众议,让崔浩暂时去官在家。此时,崔浩想借助寇谦之的道教之力,影响太武帝继续实行汉化主张。于是,崔浩上书极力推荐寇谦之,先赞太武帝圣德清明,再捧寇谦之如神如仙,莅临北魏,为上天之吉兆。太武帝见奏非常兴奋,即刻遣人将“天师”接到宫中,并派人去将寇谦之在嵩山的弟子接到平城。于是“天师”、“帝师”,一齐拥来,宣布天下,显扬新法,道业大盛。寇谦之在宫中讲经论道,深得太武帝的器重。寇谦之居“帝师”之位,便宣称遵老君训诫改革天师道。同时,又考虑到大魏治国必须用儒学,而自己不擅于儒,而崔浩“博览经史,阴阳五行,百家之言,莫不精通”,便去求助,这就大大弥补了寇谦之自己在儒学方面的不足。崔、寇二人用儒道治国的方略,在朝中逐渐得到了落实。
王阿善造老君石像。此为北魏时期的石刻造像,从中反映了当时道教人士的衣着服饰状况。
寇谦之在嵩山修道三十年。他以儒家的礼仪规范为基础,“专以礼度为首”,吸取儒家五常(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观念,融合儒、释的礼仪规戒,对天师道进行了一番较为彻底的改革,建立了比较完整的道教教理教义和斋戒仪式。
北魏神瑞二年(415),寇谦之宣称太上老君降临山顶,授予他“天师”之位,赐《云中音诵新科之戒》二十卷,传授导引服气口诀诸法,并命他“宣吾新科,清整道教”。寇谦之对道教进行改革的主要措施是:
一、禁止利用天师道犯上作乱,务以忠孝等儒家道德规范为道士的行为准则。
二、废除以前天师道征收租米钱税制度。
三、废除五斗米道原有的二十四治名称,规定信徒不得随意改投道官,招收弟子应先考察三年等。
四、修订戒律、科仪,并编撰《老君音诵戒经》二十卷,将诵习道经的方法由直诵改为乐诵,即诵经时用音乐伴奏。
五、废除道官职位的世袭制度,唯贤是授,信守持戒。
六、建立帝王受箓制度。
吹笙引凤图画像砖(魏晋时期)。浮丘公为仙人,而王子乔则是周灵王的太子,他好吹笙,一次到伊洛游玩,遇上浮丘公,一起骑鹤上嵩山。此则故事切合魏晋人追求仙道的心态。
北魏泰常八年(423),寇谦之又称老子玄孙李谱文降临嵩山,亲授《录图真经》六十余卷,赐以劾召鬼神与金丹等秘法,并嘱其辅佐北方“太平真君”(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次年,寇谦之亲赴魏都平城献道书于太武帝,得到朝廷重臣崔浩的帮助,帝赐予京城东南建立新天师道场,重坛五层,遵其新经之制,后人称为“北天师道”。太延(435—440)末,太武帝听从寇谦之的建议,改年号为太平真君,后又亲至道坛受箓,成为道士皇帝,并封寇谦之为国师,道教一度成为北魏的国教。经过寇谦之改革,道教摆脱了原始宗教的粗陋和浅薄,得到北魏朝廷的支持,从民间信仰进入朝廷殿堂。寇谦之成为一代宗师。由此,北方天师道被称为新天师道或北天师道,在北方大为兴盛。
寇谦之像
继寇谦之之后,南朝刘宋时,又有庐山道士陆修静(406—477),对南方的天师道进行了改革。
陆修静自少修习儒学,爱好词章,年长时弃家入云梦山隐居修道。宋明帝时(465—472),他将搜集的道书(其中有上清、灵宝、三皇各派的经典)加以整理甄别,鉴定其中经戒、方药、符图等一千二百二十八卷,分为“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泰始七年(471)又撰定《三洞经书目录》,成为我国最早的道教经书总目,奠定了后世纂修《道藏》的基础。他还在总结天师道原有的各种斋仪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道教的斋醮仪范,以适应道教发展的需要。陆修静编著有关斋醮仪范的著作多达一百余卷,基本上完成了道教的科仪。不仅充实了道教理论,而且制定了一套仪规,使道教更具宗教形式。同时,陆修静还对组织制度方面提出了一套较完整方案,如进一步健全“三会日”制度,建立和健全道官祭酒依功受箓和按级晋升制度,始创服饰规范,等等。经陆修静改革后的南方天师道被称为南天师道。
寇谦之和陆修静对南北方的道教教义与修炼方法的改革,更加系统地阐发了道术和理论,全面整理了仪式与典籍,使之成为成熟定型的宗教,这也为道教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有关碰撞中的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的文章
宣政元年,一代英主北周武帝突然病故,年仅三十六岁。周武帝病重之时,火速召回了重臣宇文孝伯,授以总宿卫之职。杨坚巧妙地制服了有实权的北周诸王,平息了北周旧臣王谦、尉迟迥的武装暴动,最重要的是采取一系列措施革除了周宣帝造成的弊政。一个杨坚治理下的、面目全新的北周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北周大定元年,北周的静帝禅位给相国杨坚,北周亡。杨坚定国号为隋,改元开皇。二月初,灭陈,全国复归于统一。......
2023-08-31
中国的书法多体善变,兼有图理、图认和图形之妙,与绘画艺术相伴相随。其二,宗教经文抄写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也造就了一批书法家。从大量的出土碑文中也足见魏晋南北朝的书法处于高峰突起的时期。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有钟繇、索靖、卫瓘、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羊欣、王僧虔、萧子云、智永等。王羲之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精湛的书法艺术,还在于他的崇高的人格精神和不倦的奋斗精神。......
2023-08-31
这是一则充满着求才热情的求贤令。在曹操看来,不只“受命”之君、“中兴”之君应该求贤若渴,就是他所处的大乱世,也应把“求贤之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第二道求贤令制定于建安十九年的十二月。这道求贤令可以看成是第一道求贤令的补充和发展。实际上还是第一个求贤令中强调的“唯才是举”。第三道求贤令发布在建安二十二年的八月。......
2023-08-31
初平三年四月,诛董卓,司徒录尚书事王允并害蔡邕。十月,曹丕称皇帝,是为魏文帝,至此东汉亡,三国开始。十二月,司马炎代魏称帝,为西晋武帝。十一月,晋惠帝卒,其弟司马炽即帝位,是为怀帝。六月,东晋豫州刺史祖逖进据谯城,经营北伐。十一月,石勒称赵王,史称后赵。次年建立北府兵。次年北魏实施三长制。北魏太和十八年,北魏迁都洛阳。十月,陈霸先称皇帝,国号陈。......
2023-08-31
二十四史是纪传体正史,其中晋代陈寿的《三国志》、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沈约的《宋书》、梁萧子显的《南齐书》、北齐魏收的《魏书》五部正史都是在这个时期所作。魏收的《魏书》是记载北魏一朝历史的史书,但这本书是出了名的“秽史”。也是研究东汉一代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史书。第六,佛教与道教史书在纪传体史籍中正式占一席之地。......
2023-08-31
在晋代,社会生活中被认为最重要的是“品”。曹操一死,曹丕的心腹陈群马上提出了“九品官人法”,一下把这个“品”字提了出来。他认为“魏立九品,权时之制”,是长久不了的。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其他人能将“九品中正制”批评得如此透彻。刘毅说的“九品中正,实为乱源”,完全正确!刘毅等人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十字,清晰地描画出了西晋上流社会的面貌。......
2023-08-31
三国:三国始于220年魏代汉,终于265年晋代魏。后子曹丕追尊曹操为魏武帝。此外还有西燕不在十六国内。北燕:407—436,历三帝,汉族,建都昌黎。十六国兴亡表南北朝:南朝为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朝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王朝。东魏:534—550,共17年,一帝,建都邺。西魏:535—556,共23年,历三帝,建都长安。......
2023-08-31
说到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不能不讲到宋武帝刘裕其人。由于他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南部中国的统治构架,基本上推翻了东晋以来世家大族独霸政坛的局面,并开始形成了南北对峙的政治格局。灯树纹锦刘裕的第二功是平定了桓玄之乱。方格兽纹锦义熙六年,刘裕又轻而易举地灭掉了称霸一方的南燕。同时,它又是南北朝时代的开局之年。这一年,北魏政权的第二代君主拓跋嗣去世。南北对峙的局面正式形成了。......
2023-08-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