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残余势力在比叡山惨败,导致入侵禁阙的计划以失败告终。然而,八尺琼勾玉还在南朝余党手中,南朝余党带着八尺琼勾玉逃到大和,纠集残余势力,依然坚持抵抗。南朝余党大多战死,门迹圆胤也自尽了。关白一条兼良表示将皇室后代的首级示众是史无前例之事,阻止了这一做法,仅仅让大石维弘等查验首级了事。八尺琼勾玉还在吉野,南朝余党拥戴尊秀王的两个儿子一宫、二宫为王,继续抵抗。......
2023-08-17
在整个有晋一代,皇权衰微到了极点。名义上是司马氏掌握政权,实际上大权在那些世家大族手里。所谓“王与马,共天下”,把“王”放在“马(司马)”的前面实在是很有道理的。“马”只是门面,实际当家的还是“王”。当晋朝初年时,王导主内管朝政,王敦主外管军事,哪有司马氏定夺的机会。这种“主弱臣强”的局面,越到后来,显现得越明显。
但是,到了南朝时期局面就有所改观。这首先是由于主政者开始由世族转换成庶族,也就是通常说的寒族。南朝四代,主政者全都是庶族中人。宋的创立者刘裕,是寒族人士,史称“家贫,有大志”,要不是东晋末的那一场战争,他就是个普通的农民。因为家贫,他年轻时还常受人欺侮。齐高祖萧道成侨居南兰陵,出身于“布衣素族”,是通过战功进入统治层的。梁武帝萧衍也是出身于南兰陵的庶族,与齐的王室有一点亲属关系,他后来的“长斋素食”多少与他的出身有关。陈朝的开国之君“家世寒贱”,从来没列入过世族。早年在乡里当里司、油库吏、传令吏这样一些微官小吏,一步一步才爬上了高位。这与司马懿世世为大官的出身完全不同。这些庶族人士总的来说比较实在,比较体察民情。他们一旦登上皇位以后,也会通过加强皇权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这些人在战争中勇敢,冲杀在前,由此得到民众的拥戴。就拿刘裕来说,他的权威来自何处?就来自他的杰出作为,所谓“刘裕奋起寒微,不阶尺土,讨灭桓玄,兴复晋室,北禽慕容超,南枭卢循,所向无前,非其才之过人,安能如是乎?”(《资治通鉴》卷一一八)可以这样说,庶族建立的皇权政治的权威,一定程度上是“打”出来的。
梁武帝曾三次“舍身”于同泰寺(鸡鸣寺)
魏晋贵族墓葬壁画中的仪仗一员,松宽衣服,袒胸露臂,反映出放任自然的时代风气。
庶族出身的人,往往比较清廉。萧衍曾任齐王朝的司州刺史。在任职期间,曾有人赠送马匹,萧衍不肯接受,赠马人就偷偷地将马拴在萧衍家房前的柱子上。萧衍出门的时候看到了马,就写了一封措辞十分恳切的信拴在马头上,叫人把马赶出城去,让马的主人认领去。这样动人的故事一直在流传着,无疑大大提升了皇权的威信。同时,梁武帝萧衍还试图以佛教来强化皇权。527年,萧衍亲自到了同泰寺,做了三天的住持和尚,下令改年号为大通。后来,萧衍又几次入寺做和尚,还精心研究佛教理论,大通三年(529)九月十五日,又一次到同泰寺举行“四部无遮大会”,脱下帝袍,换上僧衣,舍身出家,九月十六日讲解《涅槃经》,二十五日由群臣捐钱一亿,向“三宝”祷告,请求赎回“皇帝菩萨”。
《大般涅槃经》书影
庶族向往的是“政令出于一门”的集权政治,反对“政出多门”。永泰二年(499)齐明帝死,其子萧宝卷立,是为东昏侯。当时扬州刺史始安王遥光、尚书令徐孝嗣、右仆射江祐、侍中江祀、右将军萧坦之、卫尉刘暄轮流值内省,号称“六贵”。此外又有佞幸小人茹法珍、梅虫儿、丰勇之等八人,世称“八要”。在这种政治形势下,萧衍对人说:“《诗经》说:‘一国三公,吾谁适从?’况今国有六贵八要,怎能太平?政出多门,必生动乱!”这就充分反映了萧衍的政治理念,他在以梁代齐后坚决反对“一国三公”和“政出多门”。
青瓷博山熏炉(南朝,福州出土)
要强化庶族政权的皇权威望,重用庶族出身的人控制朝政,十分重要。宋朝建立之后,形成了从文到武出自寒门的寒门集团。刘裕重用的刘穆之是世居京口的寒族。“家本贫贱,赡生多阙”,“爰自布衣”。可是,刘裕却大加重用,自刘裕“委以腹心之任”后,“穆之亦竭节尽诚,无所遗隐”。建立宋朝后,“穆之内总朝政,外供军旅,决断如流,事无拥滞”(《宋书·刘穆之传》)。其他还有,徐羡之是“中才寒士”,傅亮是“布衣诸生”(《资治通鉴》卷一二〇),大将刘毅“家无担石之储”(《宋史·武帝纪》)。萧衍建梁后,对真心拥戴自己的武将功臣优宠备至。这些人都是寒门出身。萧衍通过委以高官、封以显爵的办法,使他们成为构建皇家权威的台柱。当时“草泽底下,悉化为贵人”(《梁书·陈伯之传》)。如吕僧珍,起自寒贱,但立有大功,封侯,官至领军将军、散骑常侍,成了皇帝的心腹。另如张弘策、曹景宗、陈庆之等人都平步青云,由寒族而成为权倾朝野的大臣。正是这些人支撑起了寒族政权的大厦。
南朝的统治者特别重视文化的引领作用,以增强皇权的权威。就拿梁武帝来说,他即位后,大兴儒学,制礼作乐。天监元年(502)他自制四种弦乐器,以厘正雅乐。天监四年(505)设五馆讲授儒学,并分遣博士祭酒到各州郡立学。他还亲临国学,讲授经籍,策试生员。天监十一年(512)制成五礼,颁布施行。他还著述了多种儒家经典疏解,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还是位佛学大师,对佛教的中国化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他平稳地统治中国那么长时间,绝不是偶然的。
在南朝时期,世家大族的势力明显削弱。世族的削弱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从晋朝建立世族政权以来,世族的无知、暴虐、专擅,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社会恶劣影响,为其衰亡自掘了坟墓。《世说新语·简傲》篇中有一段故事,说桓冲问王徽子:“你当什么官啊?”回答:“不知什么官,只见时不时的有骑马的来,好像是管理马匹的官吧!”又问:“你管理多少马?”回答是:“不问马,何由知其数。”让这样糊里糊涂的大族去办事,怎么办得好呢?与庶族的朝气相比,世族是死气沉沉的。这些世族人员“祸难屡构,百姓厌之”,老百姓是看透了这些人的。
南朝政权一般对世族实行的是政治上优厚、军事上削权、经济上挤压的手段。在宋、齐、梁、陈四朝,有人作过统计,中央大官中的一半以上,还是让世族担任,梁代时还专门设官搜罗世族中有才气的人出来当官。但是在军事上就大加削权。魏晋时州郡武官大都由大族掌权,到南朝时大权就集中在同姓皇族的手中了。在经济上的限制和打压就更加显而易见了。大族侵占的山林被收回,大族的家奴被释放,不少豪族侵占的土地所有权也回归国有。
东晋时期是豪门大族掌控社会的顶峰期,凡政权、军权、财权都在他们手中。这时,皇权只是豪门手中的政治摆设,最终一切由他们说了算。南朝时期,寒族掌权,豪族自身更加腐败,又受到民众和寒族人士的打压,地位明显下滑了。这本身就是社会的进步。
有关碰撞中的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的文章
南朝残余势力在比叡山惨败,导致入侵禁阙的计划以失败告终。然而,八尺琼勾玉还在南朝余党手中,南朝余党带着八尺琼勾玉逃到大和,纠集残余势力,依然坚持抵抗。南朝余党大多战死,门迹圆胤也自尽了。关白一条兼良表示将皇室后代的首级示众是史无前例之事,阻止了这一做法,仅仅让大石维弘等查验首级了事。八尺琼勾玉还在吉野,南朝余党拥戴尊秀王的两个儿子一宫、二宫为王,继续抵抗。......
2023-08-17
截至1948年5月盟军总部停止对个人战争责任的追究,被列为“解除公职”审查对象者达717415人,其中实际被解除公职者多达210288人,同时还从各级学校驱逐了113000多名职业军人和法西斯分子。面对战败,日本右翼势力做出了以下四种回应:1.发动一系列武装叛乱,以阻挠日本战败投降。1945年8月14日、15日,反对结束战争、主张“本土决战”的陆军省部分将校发动叛乱,阴......
2023-11-30
小仓宫圣承的出奔与皇位继承人问题关系密切,而且这也是小仓宫圣承与镰仓府的足利持氏合谋的结果。虽然北畠满雅的兵力占优势,但北畠满雅最终战败,死于沙场。此外,南禅寺方丈海门承朝也是长庆天皇一支的。室町幕府这样做,是为了断绝大觉寺统的后代。当越智维通在大和国与足利义教的幕府军作战时,足利义昭就支持越智维通,足利义昭事先在京都与南朝的残余势力说成亲王之子圆胤联系。山田忠尚斩下足利义昭的首级,送到京都。......
2023-08-17
从陆修静奉诏入京开始,南朝佛道之间的争论一直很激烈。诸如“老子化胡”之类的争论,反映了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对外来佛教的排斥。但南朝道教在教义、经典、科仪以及崇拜对象、组织形式等方面,都吸收了佛教的许多内容。《老君音诵戒经》南朝道士中,有不少是兼修佛道的,其代表人物是陶弘景。......
2023-12-06
南北朝统一后,后龟山天皇被尊为太上天皇,进入嵯峨的大觉寺。良成亲王在菊池武朝及其一族的支持下不断扩展势力。良成亲王与怀良亲王遥相呼应,维持了南朝的颓势。在良成亲王去世后,南朝在九州的残余势力逐渐销声匿迹。在南北朝统一后,九州逐渐统一,室町幕府的势力遍及九州各地。当时,足利氏的势力占优势,南朝的残余势力占劣势,涩川满赖任职后并没有出现大的危机。因此,岛津氏并未背叛足利义满,也没有支持南朝的残余势力。......
2023-08-17
进入东汉后,豪族势力更加快了发展速度。东汉初期,为扩大赋税来源,巩固中央集权,刘秀曾试图用“度田”措施限制豪族的发展。综观两汉政治、经济,西汉对豪族的基本态度是抑制,东汉则是放任。这些表现了经济恢复之初,豪族大姓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特征。东汉早期,中原、关中等地豪族兼并较快,大批失去土地的流民又涌入巴蜀。......
2023-09-30
箕子不忍周之释,走之朝鲜。武王闻之,因以朝鲜封之。周武王听说后,就以朝鲜封给他,作为他的领地。但是,至迟在南朝刘宋末年之前,朝鲜半岛已经有围棋活动了。唐代史家编纂的史书中有对朝鲜半岛围棋的记载。由此可见,南北朝时期,朝鲜半岛以百济的围棋风气最浓,而百济的围棋应该是南朝时从我国传入的。这些使者、学者的往来,应当有围棋的传播与交流。......
2023-11-21
对地方势力的压制分封同姓王依然招致了李斯曾经警告过的社会危机,好几个诸侯国一度准备从帝国脱离出来,有些甚至还威胁要与北方边境的游牧民族结盟。再次,某些诸侯王的部分土地被朝廷以涉及某种罪名而削夺。镇压叛乱掀起了一股没收和瓜分诸侯王封地的浪潮,终结了诸侯国对中央政权的威胁。汉武帝统治期间,帝国内部处于皇帝牢固的控制之下,因此把注意力投向了帝国外部。匈奴是控制着汉帝国北部和西北部地区的游牧民族。......
2024-04-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