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西北边陲少数民族的内迁

西北边陲少数民族的内迁

【摘要】:在这股流民潮中,也夹裹着西、北边陲少数民族的内迁潮。正是这股少数民族的内迁潮,引发了西晋末到隋统一全国前约三百年间中国北域政治舞台的多变。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指的主要是匈奴、鲜卑、羯、氐、羌。河西走廊在魏晋时又涌入大量的移民,成为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居之地。他们的反抗、建国也是由错综复杂的原因造成的,有汉族统治者的压迫的因素,也有少数民族统治者野心的因素,还有某种偶发因素。

战争,饥荒,不断发生的民变事件,引发了大规模的流民潮。在这股流民潮中,也夹裹着西、北边陲少数民族的内迁潮。正是这股少数民族的内迁潮,引发了西晋末到隋统一全国前约三百年间中国北域政治舞台的多变。

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指的主要是匈奴、鲜卑、羯、氐、羌。

匈奴的内迁。

东汉的光武帝曾经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使匈奴单于(首领)带领部分匈奴人员入居河西郡美稷县。这些匈奴人既可为汉守边,又可就地发展生产,与汉人杂处。后来南迁匈奴人繁衍,曹操分匈奴人为五部,立呼韩邪子孙为部帅,魏时这些匈奴人改姓刘,成为匈奴族的贵姓。到晋武帝(281—289在位)时,累计内迁匈奴人已有数十万人之多。

匈奴人在世代与汉人杂处中不断汉化。他们改汉姓,讲汉语,学习汉文化。匈奴人刘渊师事上党儒生崔游,习《易》、《诗》、《书》三经,后来还学习了《春秋》和孙吴兵法,精读了《史记》等史书。他的儿子更是通经、史及诸子书。可见,当时匈奴上层一些人士的中华文化教养已经上升到与汉族士大夫并驾齐驱的水平。可是,他们所处的地位还很低下,这样就会有不平之气和反叛之举。只要时机成熟,就会闹事。

月亮与西王母图(十六国·北凉,酒泉丁家闸5号墓前室西壁上方)。此图受到了中原地区为善升仙神话思想的影响。

鲜卑的内迁。

鲜卑族世居于辽东半岛,一般属于东夷的范畴。魏晋时期,宇文氏、慕容氏、拓跋氏在鲜卑的各部属中崛起。晋武帝时,授予慕容氏首领以都督称号。鲜卑内迁后,与汉人通婚是常有的事。东晋明帝的生母是慕容氏人,因此明帝须发皆黄,完全是鲜卑人的样貌。汉皇家与鲜卑女子通婚,这在民族关系史上是一件大事。

“白双且造”石佛塔(十六国·北凉,甘肃酒泉出土)

“大夏真兴”铜钱(十六国·夏,传世品)

造像塔(十六国·北凉,甘肃酒泉出土)

羯人的内迁。

羯人高鼻深目多须,据传是匈奴的后裔,被后人称为“匈奴别部”。多居于上党郡(今山西一带),石勒就是上党郡武乡县(今山西武乡县)人。羯人与汉人杂居,有一种很奇特的称呼法:用汉姓,但是仍用羯名。并州刺史司马腾曾带着镣铐捉拿羯人,然后押到冀州去卖掉,这是何等可耻的勾当。石勒也曾被卖过,就这样他来到了平县(今山东茌平县境内),过着十分悲苦的生活。

氐人的内迁。

氐人一直散居在中国西部。魏晋时,氐人居于扶风、始平、京兆一带,也加速了汉化的进程。他们运用汉的语言文字,学习汉的传统文化。氐人的著名领袖苻坚八岁就学习汉文,而且很是用功,他幼年时打下的儒学功底,不会逊色于汉家子弟。后来苻坚统一了北方,实行儒佛并重的文化政策。

羌戎少女图(魏晋)。河西走廊在魏晋时又涌入大量的移民,成为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居之地。

羌人的内迁。

羌人,又称西羌,一直生活在中国的西部边地。东汉以降,散居于关中诸郡,与汉人杂处,十六国时代,他们过的已经是农业定居生活。羌人汉化程度高,与汉人之间在生活习俗上也多所认同,有的彻底汉化,成为汉民族的一部分了。

上述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在历史上被称为“五胡”。他们的内迁有的是游牧民族迁徙生活的必然,也有的与当时的自然灾害、政治生活有着某种关联,还有的与战乱相关。他们的反抗、建国也是由错综复杂的原因造成的,有汉族统治者的压迫的因素,也有少数民族统治者野心的因素,还有某种偶发因素。这些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不能一概而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