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元帝司马睿像此时的司马睿无兵无权,为了避免杀身之祸,他采取了谦恭退让的方略,尽量不卷入八王之乱的漩涡之中。司马睿同意这样做,但苦于找不到机会。而很大程度上司马睿又是借重于东海王越的权威。在王导的建议下,司马睿迅即由下邳移镇建业。白寿彝先生指出:“司马睿就从建业起家,开创了东晋帝业。”司马睿也委顾荣等人以重任,让他们参与军政机要事务。......
2023-08-31
东晋早期,过江南渡的北方民众,包括那些世居北方的世家大族,都有故乡之思,也有恢复国家统一之志,于是就有了多次轰轰烈烈的北伐之举。
第一次是祖逖北伐。
祖逖出生在一个有钱的大家族之中,很早就失去了父母。小的时候很活泼,不拘小节,很有侠气,常散发一些谷物之类给穷困的人,但不肯好好读书。但稍大后经族中父老教育后,开始奋发苦学,成了“博览书记,该涉古今”的很有学问的年轻人。
祖逖很喜欢交友,刘琨就是他最要好的朋友。当时正值“八王之乱”的时候,他忧国忧民。他曾说,如果天下大乱,我等年轻人当为国出力。史书上有一段著名的文字:“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逖、琨并有英气,每语世事,或中宵起坐。”(《晋书·祖逖传》)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闻鸡起舞”的故事。
永嘉五年(311)洛阳陷落,北方民众纷纷逃亡到南方避难,祖逖也被迫带着亲族宗党几百家南下。一路上他特别关心别人,被推为“行主”。队伍到泗口时,祖逖被司马睿任为徐州刺史。他出身大族,在东晋社会环境下本可以苟安偷生,但他不愿,主动向司马睿提出北伐。司马睿任命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前锋都督北上。北上时只有二千人马,到北方后招兵买马,成了一支万人的队伍。经一年多苦战,攻占北方重镇谯城,在豫州站住了脚跟。
陶马(东晋,江苏南京出土)
祖逖在北方的根据地谯城实施且耕且战的策略,一度打败了羯族首领石虎五万大军的进攻,不断扩大地盘。祖逖每攻下一地,就招待当地的父老乡亲,得到民众的拥戴。苦战四年多,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土地。正当他胜利进军时,传来了王敦跋扈、朝廷内乱的消息,他悲愤交加,病死在行军途中。
祖逖之后,又有庾亮、庾翼兄弟的北伐。
庾氏兄弟出身在王氏世族后的又一个大家族之中,他们的妹妹就是晋明帝的明穆皇后。晋元帝死后,庾亮任中书令,“太后临朝,政事一决于亮”(《晋书·庾亮传》)。可是,他与王导、王敦不同,并不迷恋于安乐与政治大权,当时北方的石勒刚死,他就主动肩起北伐重任,并“有开复中原之谋”(《晋书·庾亮传》)。不意他带的队伍被石亮打得大败,他为此仿诸葛亮“自贬三等”,后忧病而死。庾亮去世后,他的弟弟庾翼继续坚持北伐。晋康帝时,他数次上书北伐,可是朝中人大都反对,皇帝也不予支持。在朝廷不认同的情况下,他带着自己的四万部队北行。朝廷阻止不了他,给了他一个都督征讨军事的头衔。庾翼“缮修军器,大佃积谷,欲图后举”(《晋书·庾翼传》)。不幸正当在北上行军过程中,庾翼突发疾病而亡,去世时只有四十一岁。
黑褐釉鸡首壶(东晋,江苏镇江出土)
青瓷羊首盘口壶(东晋,江苏镇江出土)
青瓷羊形烛台(东晋,江苏镇江出土)
陶女俑(东晋,江苏南京出土)
庾亮、庾翼以后,又有桓温的北伐。
庾翼与桓温是好朋友。庾翼曾当着晋成帝的面推荐桓温,说:“桓温有英雄之才,愿陛下勿以常人遇之。”(《晋书·庾翼传》)庾翼死后,晋成帝以桓温为都督荆梁四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这时,石虎在北,国势强大。而成汉(304—347),也称“成”、“后蜀”,为“十六国”之一,此时众叛亲离。因此,穆帝永和二年(346)桓温首先兵伐成汉。
桓温的父亲出身北方世族。东晋王朝建立后,这个家族与司马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晋明帝时,其父与司马氏一起密谋平王敦之乱。桓温成年后,以明帝女南康长公主为妻,担任琅邪太守,登上了仕途。穆帝永和元年(345)庾翼病故后,由桓温坐镇荆州。
永和三年(347)桓温率军入蜀,大军到处,三战三捷,灭成汉国,平蜀。桓温驻军蜀地,让蜀地俊才为他所用,一时威名大振。永和五年(349)后赵主石虎病死,桓温就上疏请求北伐。但朝廷不准。后多次上疏,都未被允许,主要是朝中有人作梗。永和八年(352)桓温的对头殷浩自领兵北伐,大败,丧兵数万。桓温上疏弹劾,将其免为庶人。自此,朝中内外大权全归于桓温。从永和十年(354)到海西公太和四年(369)的十五年间,桓温进行了三次北伐。
传东晋顾恺之《列女仁智图》(局部)
第一次北伐前秦,目的是直取长安。这次打得很顺利。穆帝永和十年(354)二月,桓温统步兵四万由江陵出发,水陆并进,大败秦军。桓温军直至灞上(今西安东北)。时值五月,正是麦熟时节。秦王实行坚壁清野政策,使晋军无粮可食,只得退兵。第二次是北伐姚襄,以取洛阳。穆帝永和十二年(356)七月,桓温自江陵出发。只一个月,至伊水,大败姚襄,收复洛阳。第三次北伐燕地。海西公太和四年(369)桓温率步骑五万伐燕,由于种种原因,包括内部不和,这次征伐不顺利,桓温军马死亡十分惨重。水运不通,军粮断绝,最后只能急速退军了。
桓温的三次北伐无功而返,是与其心术不正相关的。“温久有异志,欲先立功河朔,还受九锡。”(《晋书·桓温传》)可见,桓温本质上是个野心家。但它在历史上还是有一定意义的。它表达了南下北人的怀乡之情,促成了南北之间的交流。当北伐军出现在故乡人面前的时候,那种热烈欢迎的场景令人鼓舞。在北伐中南北民众要求国家统一,是一种共同的情怀。
有关碰撞中的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的文章
晋元帝司马睿像此时的司马睿无兵无权,为了避免杀身之祸,他采取了谦恭退让的方略,尽量不卷入八王之乱的漩涡之中。司马睿同意这样做,但苦于找不到机会。而很大程度上司马睿又是借重于东海王越的权威。在王导的建议下,司马睿迅即由下邳移镇建业。白寿彝先生指出:“司马睿就从建业起家,开创了东晋帝业。”司马睿也委顾荣等人以重任,让他们参与军政机要事务。......
2023-08-31
西魏的建立比东魏要晚一年,它是在北方与东魏对峙的一个政权。第二年,宇文泰杀死孝武帝,立元宝炬为帝,史称西魏。他还让汉人中的佼佼者苏绰、卢辩依照《周礼》改定官制。在东、西魏的对决中,西魏常常处于较为主动的位置。第二年,宇文觉废西魏帝,自己登上了天子位,改国号为周,史称北周。已娶的男子每年交绢一匹、绵八两、粟五斛。未娶的男子减半。......
2023-08-31
彩绘陶牛车从北魏王朝灭亡的534年,到隋王朝灭陈的589年,总共不过五十五年的时间,在北方却产生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四个分裂的王朝,政局的乱象和短暂由此可见一斑。因为他的存在,其国号仍然称“魏”。不久,高澄遇刺身亡,弟高洋继任,任齐王。它控制的地域有今黄河下游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及苏北、皖北的广大地区。北齐政权晚期,高洋的儿子是汉族夫人所生,高洋认为他生性软弱,没有鲜卑男子横刀立马的英雄气概,因此......
2023-08-31
最后,终于导致了他领导的流民队伍与政府间的武力冲突,于303年攻下成都。十六国时代最大的成就是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融合。各民族的大规模杂处,以魏晋时期为甚。另外,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的首领随着自身的发展而内迁的事也是常有的,目的是为了圈牧场和掠夺人口。这也足证当时民族杂居状况之盛。大量的出土文物也表明各族民众相互尊重、相互学习,亲如一家。......
2023-08-31
在晋代,社会生活中被认为最重要的是“品”。曹操一死,曹丕的心腹陈群马上提出了“九品官人法”,一下把这个“品”字提了出来。他认为“魏立九品,权时之制”,是长久不了的。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其他人能将“九品中正制”批评得如此透彻。刘毅说的“九品中正,实为乱源”,完全正确!刘毅等人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十字,清晰地描画出了西晋上流社会的面貌。......
2023-08-31
司马昭明白,统一全国的时机到来了。司马昭死后,他的长子司马炎在当月就继承了晋王之位,并当起了魏国的相国。晋国建立起来了,但全国还没有完全统一。吴国民众受够了战乱之苦,不肯为腐败的东吴统治者卖命。晋武帝的建国方略大致上有如下数项。灭吴后全国统一,晋武帝令州郡官解除兵权。[12]青瓷神兽尊在推行占田制和其他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的措施后,晋太康年间一度出现了繁荣景象。......
2023-08-31
中国的书法多体善变,兼有图理、图认和图形之妙,与绘画艺术相伴相随。其二,宗教经文抄写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也造就了一批书法家。从大量的出土碑文中也足见魏晋南北朝的书法处于高峰突起的时期。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有钟繇、索靖、卫瓘、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羊欣、王僧虔、萧子云、智永等。王羲之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精湛的书法艺术,还在于他的崇高的人格精神和不倦的奋斗精神。......
2023-08-31
从317年东晋王朝建立,到589年隋王朝统一中国的两个半世纪中,江南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渐次赶上甚至超过了北方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最有活力的增长点。“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的传统观念愈行愈远,“江南好,江南好”的歌声开始响彻大江南北。主业与副业的并举,也是南朝经济的一大特色。番禺的商贸业带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至......
2023-08-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