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谦之居“帝师”之位,便宣称遵老君训诫改革天师道。寇谦之对道教进行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一、禁止利用天师道犯上作乱,务以忠孝等儒家道德规范为道士的行为准则。寇谦之像继寇谦之之后,南朝刘宋时,又有庐山道士陆修静,对南方的天师道进行了改革。陆修静编著有关斋醮仪范的著作多达一百余卷,基本上完成了道教的科仪。经陆修静改革后的南方天师道被称为南天师道。......
2023-08-31
流民,顾名思义就是流离失所、背井离乡之民。中国社会的主体是过着定居生活的农户,因此取的基本方略也往往是:“禁迁徙,止流民。”(《管子·四时》)但是,流民作为某一历史时段的某种社会现象,它的生成有其深层的时代背景,因此要想“止”是止不住的。看来只有因势利导才是万全之策。
西晋时期,全国性的大规模的流民潮,主要兴起于贾后专政和“八王之乱”的时候。司马氏八王争夺王位,各地方势力也乘时而起,战斗规模不断扩大,战场从洛阳、长安延展到黄河南北的广大地区。一些军人为了一己之私利,还引鲜卑、匈奴、乌桓等少数民族参战。少数民族的部队进入长安城,使这座曾经十分繁华的大城市残破不堪了。到晋怀帝被虏时,“长安城中,户不盈百,墙宇颓毁,蒿棘成林,朝廷无车马章服,唯桑版署号而已”(《晋书·愍帝纪》)。战乱让偌大一座长安城成了一座“户不盈百”的空城,这是简直不能设想的。那么数十万人到哪里去了呢?答案是明白的,除了战争中的死亡外,大部分成了流民。再加上连年的天灾更为流民的大量产生创造了条件。当时全国的流民数已经难以统计了,有史料说:“关西扰乱,频岁大饥,百姓乃流移就谷,相与入汉川者数万家”,“(汉中)流人十余万口”(《晋书·李特载记》)。
骑马仪仗俑(西晋,长沙金盆岭出土)
陶骑马俑(北魏,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
陶牛车
北人南下的狂潮,据学者统计,从司马睿移镇江东到南朝宋统治的约一百五十年间,前后有七个时期,南下的人众集中在荆、扬、梁、益四州。由于年代久远,以及行政区划的多变,具体的地域已不太能讲清了。荆州大致上指今湖北湖南二省,还有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的一部分。扬州大致上指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和江苏、安徽一部分,还包括湖北、河南的部分地区。益州和梁州大致上是指今四川全境,还包括陕西、贵州部分地区。可见,当时流民的分布差不多遍及我国南方、东南沿海、西南腹地的广大地区。据谭其骧教授统计,一百多年间北方南迁人口当在北方诸州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到八分之一之间,也就是北方六七个人中就有一人背井离乡了。
对待流民,实际上是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的。当时流民“流入”汉中以后,在朝廷有不同意见的情况下,御史李苾就“持节慰劳,且监察之”。他向朝廷上了一表,提出:“流人十余万口,非汉中一郡所能振赡,东下荆州,水湍迅险,又无舟船。蜀有仓储,人复丰稔,宜令就食。”朝廷认为他的建议切实可行,就“散在益梁,不可禁止”。同时,永康元年(300)的时候,益州刺史赵廞也做出了惊人之举,“乃倾仓廪,振施流人”(《晋书·李特载记》)。虽然有人说他这样做是为了“以收众心”,为了“谋叛”,但就事论事,这样做是得人心的,也是符合人道精神的。
贵族出行图画像砖
牛车(西晋壁画,甘肃嘉裕关西晋墓出土)。属栈车。
流民的另一种形式是各少数民族的内迁。少数民族内迁后,与汉族之间有相互融合的一面,也有相互摩擦的一面,有时甚至会兵戎相见,这是不奇怪的。304年,匈奴人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方山)即汉王位。他说:“帝王岂其常哉,吾汉民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及,不亦可乎?且可称汉,追尊后主,以怀人望。”(《晋书·刘元海载记》)其实他与汉人称兄道弟,认为帝王无常,这些都是没有什么错的。
晋怀帝永嘉三年(309),匈奴人刘渊派其子刘聪两度进攻洛阳。永嘉五年(311)五月,洛阳被攻陷,怀帝被掳到了平阳。不久,晋人立愍帝于长安,那时长安城已经破落不堪了。五年后,即316年,刘聪遣刘曜攻长安,愍帝出降。西晋王朝灭亡了。
有关碰撞中的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的文章
寇谦之居“帝师”之位,便宣称遵老君训诫改革天师道。寇谦之对道教进行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一、禁止利用天师道犯上作乱,务以忠孝等儒家道德规范为道士的行为准则。寇谦之像继寇谦之之后,南朝刘宋时,又有庐山道士陆修静,对南方的天师道进行了改革。陆修静编著有关斋醮仪范的著作多达一百余卷,基本上完成了道教的科仪。经陆修静改革后的南方天师道被称为南天师道。......
2023-08-31
宣政元年,一代英主北周武帝突然病故,年仅三十六岁。周武帝病重之时,火速召回了重臣宇文孝伯,授以总宿卫之职。杨坚巧妙地制服了有实权的北周诸王,平息了北周旧臣王谦、尉迟迥的武装暴动,最重要的是采取一系列措施革除了周宣帝造成的弊政。一个杨坚治理下的、面目全新的北周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北周大定元年,北周的静帝禅位给相国杨坚,北周亡。杨坚定国号为隋,改元开皇。二月初,灭陈,全国复归于统一。......
2023-08-31
383年淝水之战后,掌控北部中国全局的前秦苻坚政权受到重创,苻坚的权威也受到了挑战,直接的后果是北方统一局面被打破。乱局比前秦统一北方前更甚。这时,鲜卑族的拓跋部悄然兴起,它建魏国,灭夏、凉、燕,于439年终于统一了北部中国。拓跋珪的使命就是恢复代国,创建北魏,据有中原,制定政体格局。439年,拓跋焘率军向河西走廊进军,攻打北部中国的最后一个割据势力北凉。北方地区又重归于统一。......
2023-08-31
这是一则充满着求才热情的求贤令。在曹操看来,不只“受命”之君、“中兴”之君应该求贤若渴,就是他所处的大乱世,也应把“求贤之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第二道求贤令制定于建安十九年的十二月。这道求贤令可以看成是第一道求贤令的补充和发展。实际上还是第一个求贤令中强调的“唯才是举”。第三道求贤令发布在建安二十二年的八月。......
2023-08-31
西路军面对的对手就是所谓“南人”的首领孟获。诸葛南征的三支队伍各自取得了胜利,最后对当地少数民族的首领孟获造成了合围之势。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这段“七纵七擒”的带有传说故事性质的记述,应该说大致上还是可信的。“南人不复反矣”也是基本符合历史真实的。应当说,“夷汉粗安”这种说法是恰如其分的。......
2023-08-31
初平三年四月,诛董卓,司徒录尚书事王允并害蔡邕。十月,曹丕称皇帝,是为魏文帝,至此东汉亡,三国开始。十二月,司马炎代魏称帝,为西晋武帝。十一月,晋惠帝卒,其弟司马炽即帝位,是为怀帝。六月,东晋豫州刺史祖逖进据谯城,经营北伐。十一月,石勒称赵王,史称后赵。次年建立北府兵。次年北魏实施三长制。北魏太和十八年,北魏迁都洛阳。十月,陈霸先称皇帝,国号陈。......
2023-08-31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魏晋以降,随着文学的自觉,文章写作风格发生了重大转变。南北朝散文成就虽然略逊于前朝,但也不乏佳作。降及南北朝,文人更加执著于追求文章的形式之美,文学创作精雕细琢,刻意追新求变,遂使骈俪化文风盛行于世。骈文是南北朝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体,其间佳作迭出,为一时之胜。南北朝骈文的运用极为广泛,铭、诔、书、论等各种文体中无处不有骈文的痕迹。南北朝辞赋最显著的特征是骈俪化。......
2023-12-07
就在这节骨眼上,曹丕的心腹之臣陈群提出了九品官人法,标志着九品中正制的出笼。九品中正制的产生,标志着用人制度上的一种大变革。不少学者认为,九品中正制初行阶段既纠正了曹操时重才不讲德的偏差,又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选官议官制度,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而,九品中正制的出台本身是为了“衣冠士族”谋出路的,这一制度必然是为士族操纵政坛打开了方便之门。......
2023-08-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