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书法多体善变,兼有图理、图认和图形之妙,与绘画艺术相伴相随。其二,宗教经文抄写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也造就了一批书法家。从大量的出土碑文中也足见魏晋南北朝的书法处于高峰突起的时期。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有钟繇、索靖、卫瓘、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羊欣、王僧虔、萧子云、智永等。王羲之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精湛的书法艺术,还在于他的崇高的人格精神和不倦的奋斗精神。......
2023-08-31
在晋代,社会生活中被认为最重要的是“品”。何为“品”?望文生义的话以为指的是人的品格、品行,即所谓“人品”。其实不是这样的。这里说的“品”指的是人的家庭出身,人的社会地位,包括家族的社会地位。
曹操当年为了获取天下英才而用之,提出“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皆可用之。这种提升虽有利于广罗人才,但显然是有偏颇的。曹操一死,曹丕的心腹陈群马上提出了“九品官人法”,一下把这个“品”字提了出来。讲“品”是与曹操的“不仁不孝”式的不讲“品”对着干的。但是,陈群,还有司马懿家族,都是世代豪族,他们心中的“品”,与一般人心目中的“品”并不相同。在他们看来,谁的祖宗地位高,谁的家族门庭贵,谁就有“品”。这“品”字,起初的时候也许与人的品德有点关系,后来就单看门第不讲其他了。那些所谓的“中正官”本身出自高门,他们的眼睛当然更是看上不看下了。
炊事揉面图砖画(魏晋时期)。女仆跪于厨房地上揉面团,反映了庄园中依附民的劳动情景。
晋武帝时代有个著名的直臣,叫刘毅。有一次,晋武帝与刘毅一起在南郊玩。一时兴起,晋武帝突然向他发问:“你看看我与汉代的哪一个皇帝比较相似?”在旁的群臣都以为刘毅会说与汉文帝或汉武帝相似,可是,他却出人意料地说:“你与汉代的桓帝和灵帝差不多。”晋武帝看来还是相当大度的,笑着说:“我的德性虽说比不上古圣人,但是,我消灭了吴国,统一了天下,说我像桓帝、灵帝,评价低了一些吧!”刘毅一本正经地回答:“皇上,一点也不低了。桓灵二帝卖官,钱入官库,而陛下卖官,钱财都到你和势族的私囊中去了。”大概晋武帝认为刘毅说的符合实际,哈哈大笑道:“桓灵之世,是听不到你这样梗直的话的,今有你这样的直臣,可见我与桓灵两帝还是很不同的。”(《晋书·刘毅传》)这一段对话生动地表述出了晋武帝一朝错综复杂的境况。
持刀陶俑(西晋)。从事军事性活动的多称为部曲,地位虽比奴隶高一点,但仍属庄园主的依附民。
青瓷女跪俑(魏晋时期)。女仆下跪,这反映出庄园奴婢地位之低下。
还是这个刘毅,不久作文向九品中正制开炮。他认为“魏立九品,权时之制”,是长久不了的。他写道:
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暨时有之,皆曲有故。慢主罔时,实为乱源。
《平复帖》(西晋陆机书)。这是陆机写给朋友的信札,文中有“恐难平复”,故称《平复帖》。此帖颓笔枯锋,是由隶体变草体过程中出现的“初草”。
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其他人能将“九品中正制”批评得如此透彻。他指出:第一,所谓九品中正完全是豪门的游戏。“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所说的高品、低品,都是由财势的强弱决定的,这里说的强弱兼具地位、权势、财力、家世。至于由爱憎定是非,那实际上就没有是非。第二,负责评品的“中正”官,看来道貌岸然,其实是“不精才实,务依党利”,这样的人到头来当然必是不“中”不“正”了。第三,在评九品过程中,充斥着社会的各种丑恶现象——货赂自通、计协登进、附托而达。搞钱财贿赂的有,设阴谋诡计的有,请托走后门的有。可以说,中国社会各种丑恶腐朽现象,都伴随着“九品中正制”而来。刘毅说的“九品中正,实为乱源”,完全正确!
刘毅等人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十字,清晰地描画出了西晋上流社会的面貌。
九品中正起于魏,盛于晋。有晋一代,种种变革,但始终不敢去触动世家大族的利益。在古代社会,田是人的命根子。西晋实行占田制,不但没有剥夺豪门贵族占有的大量田地,相反把大族也列为占田分配对象。当时规定,高官显爵者按品位高下占有相当的土地。第一品可得占田五十顷,二品四十五顷,三品四十顷,四品三十五顷,五品三十顷,六品二十五顷,七品二十顷,八品十五顷,九品十顷。就是九品的人,也比普通百姓多占了十多倍。东晋社会是维护世族利益的,这一点是很清楚的。
青瓷耳杯、承盘、勺(西晋,南京西岗出土)
东汉、三国以来,大族一直占有不少依附人口,但政府长期不予承认。到西晋时,第一次以法制的形式承认可以私家依附和庇荫人口,高官可按官品庇荫亲族,多者荫九族,少则及三世,免除这些人的租税和劳役负担。所以,无力自守的自由民往往投靠世家大族,成了他们的佃客和部曲,接受奴役。这些人户荫庇于世家大族,不属于政府的编户齐民,可不承担役调。此时的荫庇户对庄园主的依附关系,比前朝(如东汉)有更大的发展,这也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点。当时还规定,高官可以允许庇荫劳动人手,作为佃客和衣食客。一、二品不超五十户,三品不超十户,四品七户,五品五户,六品三户,七品二户,八、九品一户。这当然只是官样文章,实际情况要严重得多。对于一些高官,朝廷赐予的菜田、厨田、厨士还多得很,高官通过各种手段得到的土地也多得很。
有关碰撞中的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的文章
中国的书法多体善变,兼有图理、图认和图形之妙,与绘画艺术相伴相随。其二,宗教经文抄写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也造就了一批书法家。从大量的出土碑文中也足见魏晋南北朝的书法处于高峰突起的时期。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有钟繇、索靖、卫瓘、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羊欣、王僧虔、萧子云、智永等。王羲之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精湛的书法艺术,还在于他的崇高的人格精神和不倦的奋斗精神。......
2023-08-31
从317年东晋王朝建立,到589年隋王朝统一中国的两个半世纪中,江南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渐次赶上甚至超过了北方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最有活力的增长点。“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的传统观念愈行愈远,“江南好,江南好”的歌声开始响彻大江南北。主业与副业的并举,也是南朝经济的一大特色。番禺的商贸业带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至......
2023-08-31
刘裕是个有远见的政治家,他这一政治遗嘱的价值不只在当时,可以说延及百年;不只影响了宋代,还影响了南朝的整个政治。在宋王朝的内斗中,大权集中到了将军萧道成手里。479年,他学宋的首位皇帝,实行了禅位,称齐高帝。青瓷带盖莲花尊宋王朝前期还有一个相当长的安定期,而齐王朝没有,从第二代齐武帝时期就开始进入了混乱的内斗期。......
2023-08-31
最后,终于导致了他领导的流民队伍与政府间的武力冲突,于303年攻下成都。十六国时代最大的成就是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融合。各民族的大规模杂处,以魏晋时期为甚。另外,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的首领随着自身的发展而内迁的事也是常有的,目的是为了圈牧场和掠夺人口。这也足证当时民族杂居状况之盛。大量的出土文物也表明各族民众相互尊重、相互学习,亲如一家。......
2023-08-31
按照《晋书》的说法,司马懿的远祖“出自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在楚汉战争间,其高祖司马卬是赵国的大将,秦亡后,立为殷王,都于河内。查史籍,当时,司马懿与陈群、吴质、朱铄为“朝中四友”,长久以来,“每与大谋,则出奇策,为太子所信重”。这样,从此开始政归司马氏,魏国事实上是已经灭亡了。不久,司马师废齐王芳,另立曹丕的孙子曹髦为帝,改元正元。司马师死后,他的弟弟司马昭代为大将军,录尚书事。......
2023-08-31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风靡全国。佛教重视禅修,即僧人习禅,思维修法,要选择一处远离尘世的幽静之地进行,所以深山茂林且与溪河相邻之风水宝地,成了最佳的开辟石窟寺的地方。如今分布在中国各地的石窟寺遗迹众多,仍然保存数以千计的佛像。敦煌与酒泉、张掖、武威并称河西四镇,扼守“丝绸之路”咽喉,是佛教兴盛要地。龙兴寺始建于北魏时期,是山东地区的中心寺院,此后香火繁盛长达八百多年。......
2023-08-31
寇谦之居“帝师”之位,便宣称遵老君训诫改革天师道。寇谦之对道教进行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一、禁止利用天师道犯上作乱,务以忠孝等儒家道德规范为道士的行为准则。寇谦之像继寇谦之之后,南朝刘宋时,又有庐山道士陆修静,对南方的天师道进行了改革。陆修静编著有关斋醮仪范的著作多达一百余卷,基本上完成了道教的科仪。经陆修静改革后的南方天师道被称为南天师道。......
2023-08-31
宣政元年,一代英主北周武帝突然病故,年仅三十六岁。周武帝病重之时,火速召回了重臣宇文孝伯,授以总宿卫之职。杨坚巧妙地制服了有实权的北周诸王,平息了北周旧臣王谦、尉迟迥的武装暴动,最重要的是采取一系列措施革除了周宣帝造成的弊政。一个杨坚治理下的、面目全新的北周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北周大定元年,北周的静帝禅位给相国杨坚,北周亡。杨坚定国号为隋,改元开皇。二月初,灭陈,全国复归于统一。......
2023-08-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