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晋代,社会生活中被认为最重要的是“品”。曹操一死,曹丕的心腹陈群马上提出了“九品官人法”,一下把这个“品”字提了出来。他认为“魏立九品,权时之制”,是长久不了的。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其他人能将“九品中正制”批评得如此透彻。刘毅说的“九品中正,实为乱源”,完全正确!刘毅等人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十字,清晰地描画出了西晋上流社会的面貌。......
2023-08-31
台湾,是祖国的宝岛。它自古以来与祖国大陆有着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密切联系,而三国时期东吴的万人船队赴台湾,无疑是大陆与台湾之间交往的一个大事件。自此以后,台湾与大陆之间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日益密切了起来,宝岛成了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今日的台湾,在古代被称为夷岛。据《太平御览》卷七八〇引《临海水土志》称:“夷岛在临海东南,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雪霜,华木不死。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此时,高山族已到了原始社会的末期,高山族内部分成若干部落,“各号为王,分划土地人民,各自别异。”他们进入了农耕时期,“土地饶沃,既生五谷,又多鱼肉。”这样一块风水宝地,虽在海上,也不能不为中华大陆的人士所关注。
据史家考证,至晚到秦汉时已有大陆人来到过夷岛这个地方。
相传战国时代列御寇所著的《列子》一书,就隐隐约约地说到了台湾。书中的《汤问》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唯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州,五曰蓬莱。”这里的“岱舆”音与台湾近。“方壶”音与澎湖近。其中必有缘由。作者即使不是战国时人,也足证大陆与台湾渊源之深。何况齐威王时就有人想入海求仙岛了。
秦始皇派徐福带了童男童女入海寻找仙岛,最后落脚在哪里始终是个谜。有说是到了日本琉球的,也有说不是的。既然能到日本,为何到不了台湾呢?连横在《台湾通史》中写道:“秦时男女或有往来台湾者,未可知也。”还说,“楚灭越,越之子孙迁于闽,流落海上,或居于澎湖。是澎湖之与中国(指大陆——引者注)通也久。”[9]
在《后汉书》中,还有一段很有价值的记载:“会稽海外有东鳀人,分为二十余国。又有夷洲及澶洲。传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将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仙不得,徐福畏诛不敢还,遂止此洲,世世相承,有数万家。人民时至会稽市。会稽东冶县人有入海行遭风,流移至澶洲者。所在绝远,不可往来。”(《后汉书·东夷列传》)如果这段记述属实,那么说明不只东汉时有人去过夷洲(台湾),夷洲人也有可能到过大陆。希望将来能发现这方面的具体而详实的资料。
东吴时派员去夷洲则是见于史乘的,那是大规模的、政府领衔实施的行为。虽然语焉不详,但已是弥足珍贵。
这次大规模的远行发生在东吴的黄龙二年(230),也就是在孙权称帝后一年。他派这么大一支军队远行夷洲的目的也许是在称帝以后想有所作为吧,也许是想与夷洲人通商示好吧!史书上是这样记述的:
(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澶洲。澶洲在海中……其上人民,时有至会稽货市。会稽东县人海行,亦有遭风流移至澶洲者。(夷洲)所在绝远,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还。
这段文字告诉人们,这次出海远行,孙权是把它当作一件大事处理的,不然不会派出两位将军率军出行。从行文中有“货市”这样的字眼,可以看出其意在于商业交往、友好交流。结果夷洲是找到了,并把岛上的数千人带回了东吴。从这个事实看,可能还是登上了岛的。这次澶洲却没有找到。有人说澶洲是日本,其实好像不是。因为从上述文字看,夷洲“绝远”,而澶洲与会稽交往频频,属于不太远的一个地方。既然《三国志》把澶洲与夷洲说成是相距很远很远的,那澶洲就不会是日本了。
总之,这是一件大好事,王仲荦先生说:“这可以说是大陆上汉族人民利用先进的文化知识开发台湾的开始。从此之后,台湾与大陆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逐渐密切了起来,这个宝岛也就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的一部分。”[10]
不过,令人不解的是,不到一年,“卫温、诸葛直皆以违诏无功,下狱诛”。“违诏”?违什么诏呢?现在已不可考。“无功”?那是从何视角说的呢?事情可能是,在出行前孙权有诏命宣示于两位将军,结果把事情办坏了,才会遭杀身之祸。最有可能的是,孙权要他俩是友好出行的,以获取更大的通商之利,两将军却态度粗暴把人家数千人都绑架走,这样必伤了和气,也伤了吴王国的声誉,那就要以违诏论处了。
相对而言,在三国中北方的魏国发展得最好。魏景元四年(263),魏分三路大举伐蜀。“蜀中无大将”,后主派姜维抵抗了一阵,最后举国投降了。魏国灭蜀后,本准备稍事整顿后马上灭吴。可是,想不到咸熙二年(265)晋王司马昭死了,其子司马炎受禅称帝。这样灭吴的事放下来了。这一放就是十五年。吴国的最后一个统治者是孙权的孙子孙皓。他十分荒淫暴虐,根本不顾祖宗家业,也不顾百姓死活,吴国上下离心。晋咸宁五年(279)冬,司马氏大举伐吴。吴国不堪一击,第二年吴就投降了。孙吴灭亡后,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天下重归于统一了。
有关碰撞中的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的文章
在晋代,社会生活中被认为最重要的是“品”。曹操一死,曹丕的心腹陈群马上提出了“九品官人法”,一下把这个“品”字提了出来。他认为“魏立九品,权时之制”,是长久不了的。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其他人能将“九品中正制”批评得如此透彻。刘毅说的“九品中正,实为乱源”,完全正确!刘毅等人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十字,清晰地描画出了西晋上流社会的面貌。......
2023-08-31
中国的书法多体善变,兼有图理、图认和图形之妙,与绘画艺术相伴相随。其二,宗教经文抄写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也造就了一批书法家。从大量的出土碑文中也足见魏晋南北朝的书法处于高峰突起的时期。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有钟繇、索靖、卫瓘、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羊欣、王僧虔、萧子云、智永等。王羲之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精湛的书法艺术,还在于他的崇高的人格精神和不倦的奋斗精神。......
2023-08-31
从317年东晋王朝建立,到589年隋王朝统一中国的两个半世纪中,江南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渐次赶上甚至超过了北方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最有活力的增长点。“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的传统观念愈行愈远,“江南好,江南好”的歌声开始响彻大江南北。主业与副业的并举,也是南朝经济的一大特色。番禺的商贸业带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至......
2023-08-31
早在初平三年他的谋士毛玠就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的建议,当时,“太祖(曹操)敬纳其言”,但是当时条件不成熟,他也就没有什么举动。正在此时,曹操出手“奉天子以令不臣”。这就清楚了,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是袁绍的大谋士沮授,而“将从之”的是袁绍。但是,他一直奉行的是“奉天子”的方略,而不是“挟天子”。这也可为“奉天子”的一证。......
2023-08-31
刘裕是个有远见的政治家,他这一政治遗嘱的价值不只在当时,可以说延及百年;不只影响了宋代,还影响了南朝的整个政治。在宋王朝的内斗中,大权集中到了将军萧道成手里。479年,他学宋的首位皇帝,实行了禅位,称齐高帝。青瓷带盖莲花尊宋王朝前期还有一个相当长的安定期,而齐王朝没有,从第二代齐武帝时期就开始进入了混乱的内斗期。......
2023-08-31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风靡全国。佛教重视禅修,即僧人习禅,思维修法,要选择一处远离尘世的幽静之地进行,所以深山茂林且与溪河相邻之风水宝地,成了最佳的开辟石窟寺的地方。如今分布在中国各地的石窟寺遗迹众多,仍然保存数以千计的佛像。敦煌与酒泉、张掖、武威并称河西四镇,扼守“丝绸之路”咽喉,是佛教兴盛要地。龙兴寺始建于北魏时期,是山东地区的中心寺院,此后香火繁盛长达八百多年。......
2023-08-31
最后,终于导致了他领导的流民队伍与政府间的武力冲突,于303年攻下成都。十六国时代最大的成就是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融合。各民族的大规模杂处,以魏晋时期为甚。另外,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的首领随着自身的发展而内迁的事也是常有的,目的是为了圈牧场和掠夺人口。这也足证当时民族杂居状况之盛。大量的出土文物也表明各族民众相互尊重、相互学习,亲如一家。......
2023-08-31
寇谦之居“帝师”之位,便宣称遵老君训诫改革天师道。寇谦之对道教进行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一、禁止利用天师道犯上作乱,务以忠孝等儒家道德规范为道士的行为准则。寇谦之像继寇谦之之后,南朝刘宋时,又有庐山道士陆修静,对南方的天师道进行了改革。陆修静编著有关斋醮仪范的著作多达一百余卷,基本上完成了道教的科仪。经陆修静改革后的南方天师道被称为南天师道。......
2023-08-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