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出祁山,之所以大败司马懿,是因我能识破郑文诈降,遂能将计就计。五出祁山未果,不觉三年已过。魏主曹睿知我六出祁山,即令司马懿为大都督,凡将士皆听其量才委用,各处兵马悉听调遣。司马懿欲乘此天时劫寨,命魏军人尽挟枚,马皆勒口,长驱大进。魏军大败,十伤八九,四散逃逸。司马懿苦战,引兵败退。说到识人我则有以下体会:见微知著,慧眼识人事之至难,莫如知人。......
2023-08-03
诸葛亮平定南中以后,大约只整休了一年,就于建兴五年(227)率大军屯沔阳,准备北伐。临出发前创作了著名的《出师表》,其中说到: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这段话是感人的。一是讲述了自己艰苦奋斗的历程。“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从207年的刘、关、张“三顾茅庐”,到227年的军屯沔阳,的确已经过去了二十一年。其间虽说是艰难困苦,但成绩还是巨大的。从刘备的无立足之地,到拥有荆、益、汉中,这些都来之不易。诸葛亮这里旧事重提,意在鼓舞士气。二是诸葛亮在出师前又重提了“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的口号。事实上,蜀国一直是三国中最弱小的一个国家,靠它来“北定中原”简直是不可能的。但是,诸葛亮一再以此为口号提出来,并举重兵北伐,道理何在呢?翦伯赞先生以为:“蜀国是当时最弱的一个国家,只有以攻为守,才能图存。”[7]此说可为读者参考。
自228年第一次北伐,到234年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六年间魏、汉间有六次较大的战争,其中五次是蜀汉发动的进攻,一次是魏国的进攻,这一般称之为诸葛亮“六出祁山”。
诸葛亮选在228年北伐,也是有他的道理的。那时魏文帝曹丕刚去世,其子刚即位,曹、司马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也尖锐起来了,魏国的一些地方势力也有离心的倾向。趁此时奋力一击,是足以壮大蜀汉势力的。
228年春,诸葛亮率领大军正式北伐中原。他亲率大军向西北的祁山(今甘肃礼县东)方向进攻。没经过几次战斗,魏国的天水(今甘肃甘谷)、南安(今甘肃陇西)、安定(今甘肃镇原)三郡即归附了蜀国。而且天水大将姜维也向诸葛亮投诚。这是第一次北伐初期的巨大胜利,在旬月间得三郡一将可谓大胜。姜维其人在诸葛亮去世后成了蜀汉的柱石。魏国朝野为之震惧,急忙派出名将张郃率五万精兵前来抵挡。当时总的形势对蜀军是有利的。
诸葛亮得知张郃西来,忙派出自己的爱将马谡前去扼守要地街亭(今甘肃秦安县)。这里得介绍一下马谡其人。马谡是个饱读兵书又能说会道的人,与诸葛亮的个人关系极好,常一起谈论兵法直至深夜,诸葛亮也常常叹服他的出众见解。征孟获时的“攻心为上”,就是他出的主意。但是他有一个夸夸其谈的坏毛病,后来蜀主刘备曾提醒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诸葛亮还是没有引起足够的警觉。这次北伐,有一些很有能耐的老将随行,可诸葛亮偏偏选了年少的马谡为前锋,怕有闪失,又选了谨慎小心的王平为他的副将。临行时诸葛亮一再叮咛,马谡信誓旦旦,还立了军令状前行。
马谡到了街亭,自以为熟读兵书,弃城不守,舍水上山。副将王平力劝,他就是不听。张郃看准了这一点,围而不攻,断水待机。不多久,蜀军因缺水而饥渴难耐,不战自乱。这时张郃带兵出击,蜀军狼狈出逃。就这样,重要军事要地街亭失守了。街亭一失守,蜀军失去了进攻的据点和有利的地形,整个战略格局被打乱,只得后撤。原先已经到手的陇西三郡也不得不放弃,第一次北伐以失败而告终。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以为,“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在军事计划上并不错误,战胜的可能性是有的,但是被打败了,原因在于用错了人”。这个用错的人就是马谡。回到汉中以后,诸葛亮对这次北伐进行了总结,以违反军令造成重大损失的大罪,处马谡以死刑,这就是三国历史上著名的“挥泪斩马谡”的故事。马谡的副将王平因没有规劝住马谡也受到了处罚。马谡的另一位副将、后来《三国志》一书作者陈寿的父亲也由此受刑。诸葛亮自己以用人不当而“自贬三等”。
《出师表》(岳飞手书石碑拓片,局部)
之后蜀军又多次在诸葛亮率领下北伐,也取得了相当的胜利。比如,在建兴七年(229)的北伐战争中,攻克了武都(今甘肃成县西北)、阴平(今甘肃文县西)两郡。建兴八年(230)的北伐中,蜀国的军队基本上顶住了司马懿的进攻,魏延还在雍州打了个大胜仗。建兴九年的北伐中,魏国大将张郃在追赶蜀军时,被蜀国所制造的强弩射杀。张郃之死,对魏国来说是军事上的重大损失。234年最后一次北伐,规模很大,双方对峙一百余天,对魏国的震动也是很大的。
诸葛亮治蜀以及多年的北伐,是不能简单地以胜败论英雄的。近世的史家,开始研究诸葛亮留给我们民族的思想上、文化上的遗产。
有关碰撞中的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的文章
六出祁山,之所以大败司马懿,是因我能识破郑文诈降,遂能将计就计。五出祁山未果,不觉三年已过。魏主曹睿知我六出祁山,即令司马懿为大都督,凡将士皆听其量才委用,各处兵马悉听调遣。司马懿欲乘此天时劫寨,命魏军人尽挟枚,马皆勒口,长驱大进。魏军大败,十伤八九,四散逃逸。司马懿苦战,引兵败退。说到识人我则有以下体会:见微知著,慧眼识人事之至难,莫如知人。......
2023-08-03
六出祁山而无大的建树,经过深思我深知“平生谨慎,必不弄险”是我犯的最大的错误,我虽已全然明白,但已是力不从心,北伐尚未成功而身将先死,可叹!六出祁山而无大的建树,与此不无关系。对此,我也听人传言司马懿之语:“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他非无谋,但怕有失,不肯弄险。”倘若要创立惊人的战绩,必须敢于冒险。......
2023-08-03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文化的转变期,而和两汉截然不同;但唐代的文化却和这时代有密切的关系。次述南北朝的经学,南朝的经学,即继承魏、晋一派,叫做南学,北朝变动较迟,多守汉儒之说,叫做北学。又南北朝经师多为义疏之学,虽不及汉、晋诸儒章句学的博大,但于经义大都能疏通而互相证明,实开后此唐人疏注的风气。此外尚有《十六国春秋》,纪十六国事,为后魏崔鸿所撰;其书至北宋已亡佚,今通行一百卷本,为明万历时的伪作。......
2023-08-17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魏晋以降,随着文学的自觉,文章写作风格发生了重大转变。南北朝散文成就虽然略逊于前朝,但也不乏佳作。降及南北朝,文人更加执著于追求文章的形式之美,文学创作精雕细琢,刻意追新求变,遂使骈俪化文风盛行于世。骈文是南北朝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体,其间佳作迭出,为一时之胜。南北朝骈文的运用极为广泛,铭、诔、书、论等各种文体中无处不有骈文的痕迹。南北朝辞赋最显著的特征是骈俪化。......
2023-12-07
我收得胜之兵回到祁山时,永安城李严派都尉苟安解送粮草到军中交割。没想到我的妇人之仁,导致了我此次四出祁山的失败。我之所以说这一些,完全是有感而发,四出祁山,苟安背叛,出兵徒劳,是因我不能时刻谨慎,忽略了“蚁穴虽小,却能溃千里之堤”的至理名言。由此我深刻体会到:事业成于慎而败于纵,切忌疏忽大意。......
2023-08-03
可是马谡违背诸葛亮部署,为张郃所败,丢了街亭;赵云等出兵也不利,诸葛亮只得退回汉中。第四次北伐是建兴九年,蜀军包围祁山,魏军统帅司马懿迎击,诸葛亮准备决战。八月间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情日益严重,不久就与世长辞。诸葛亮出师北伐共为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还有一次是魏军进攻汉中,不是诸葛亮出击。后世概而言之,说成是“六出祁山”。......
2023-08-30
在晋代,社会生活中被认为最重要的是“品”。曹操一死,曹丕的心腹陈群马上提出了“九品官人法”,一下把这个“品”字提了出来。他认为“魏立九品,权时之制”,是长久不了的。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其他人能将“九品中正制”批评得如此透彻。刘毅说的“九品中正,实为乱源”,完全正确!刘毅等人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十字,清晰地描画出了西晋上流社会的面貌。......
2023-08-31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西方和东北边境各国以及各地区、各民族的乐舞纷纷进入中原,出现了各族乐舞文化大交融的景象。这个时期的乐舞大荟萃和大交融,为后来隋唐乐舞的发展奠定了基石。由此,西域乐舞也成为宫廷乐舞。......
2023-08-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