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谦之居“帝师”之位,便宣称遵老君训诫改革天师道。寇谦之对道教进行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一、禁止利用天师道犯上作乱,务以忠孝等儒家道德规范为道士的行为准则。寇谦之像继寇谦之之后,南朝刘宋时,又有庐山道士陆修静,对南方的天师道进行了改革。陆修静编著有关斋醮仪范的著作多达一百余卷,基本上完成了道教的科仪。经陆修静改革后的南方天师道被称为南天师道。......
2023-08-31
223年,刘备亡故,诸葛亮接过了主持蜀汉政权的这副沉重的担子。他觉得要做的第一件大事是修复与东吴的关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安定蜀地,共同抗击强大的曹魏。当时蜀国上下,一片复仇声,诸葛亮力排众议,坚决执行联吴抗魏国策。他派遣邓芝出使东吴,主动加强与东吴间的联盟关系。这多少使东吴一些人感到意外,也使东吴的主政者感动。史书上说:“亮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成与国。”(《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这也可说是化敌为友的典范。
在作了较为充分的准备以后,建兴三年(225),诸葛亮即率军南征。所谓南征就是要处置好与四川南部、贵州、云南等地的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使蜀汉政权有一个安定的后方,日后好集中精力北伐中原,对付曹魏政权。
南征军兵分三路。东路军由马忠率领,直取今贵州地区;中路军由李恢率领,矛头直指四川南部;西路是主力军,则由诸葛亮自己率领。西路军面对的对手就是所谓“南人”的首领孟获。
在出发南征前,诸葛亮与他的爱将马谡之间曾有过一番交谈,马谡建议说:“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三国志·蜀书·马谡传》)诸葛亮十分赞赏这番话,完全接受了马谡的建议,对孟获实施“攻心为上”的战略。
今白帝庙外景。刘备临终前曾在该庙中,将政权和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该庙因此名扬天下,白帝城也被涂上浓厚的三国色彩。
诸葛南征的三支队伍各自取得了胜利,最后对当地少数民族的首领孟获造成了合围之势。孟获南有李恢的迎击,北有诸葛亮军的追兵,最后被包围在南盘江上游的曲靖一带,还几度被捉住。《汉晋春秋》有这样一段生动的记述:
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也。”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而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这段“七纵七擒”的带有传说故事性质的记述,应该说大致上还是可信的。[6]因为它基本上与诸葛亮的南征主旨相吻合,是“攻心为上”战术的生动体现。“南人不复反矣”也是基本符合历史真实的。
诸葛亮平服南中以后,采取不留兵、不留官的方略,“皆即其渠师而用之”,放心地让“南人”自己去治理自己,相当于民族自治的办法。同样是《汉晋春秋》一书中,留下了诸葛亮的一段话:“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故也。”应当说,“夷汉粗安”这种说法是恰如其分的。
有关碰撞中的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的文章
寇谦之居“帝师”之位,便宣称遵老君训诫改革天师道。寇谦之对道教进行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一、禁止利用天师道犯上作乱,务以忠孝等儒家道德规范为道士的行为准则。寇谦之像继寇谦之之后,南朝刘宋时,又有庐山道士陆修静,对南方的天师道进行了改革。陆修静编著有关斋醮仪范的著作多达一百余卷,基本上完成了道教的科仪。经陆修静改革后的南方天师道被称为南天师道。......
2023-08-31
宣政元年,一代英主北周武帝突然病故,年仅三十六岁。周武帝病重之时,火速召回了重臣宇文孝伯,授以总宿卫之职。杨坚巧妙地制服了有实权的北周诸王,平息了北周旧臣王谦、尉迟迥的武装暴动,最重要的是采取一系列措施革除了周宣帝造成的弊政。一个杨坚治理下的、面目全新的北周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北周大定元年,北周的静帝禅位给相国杨坚,北周亡。杨坚定国号为隋,改元开皇。二月初,灭陈,全国复归于统一。......
2023-08-31
383年淝水之战后,掌控北部中国全局的前秦苻坚政权受到重创,苻坚的权威也受到了挑战,直接的后果是北方统一局面被打破。乱局比前秦统一北方前更甚。这时,鲜卑族的拓跋部悄然兴起,它建魏国,灭夏、凉、燕,于439年终于统一了北部中国。拓跋珪的使命就是恢复代国,创建北魏,据有中原,制定政体格局。439年,拓跋焘率军向河西走廊进军,攻打北部中国的最后一个割据势力北凉。北方地区又重归于统一。......
2023-08-31
再加上连年的天灾更为流民的大量产生创造了条件。骑马仪仗俑陶骑马俑陶牛车北人南下的狂潮,据学者统计,从司马睿移镇江东到南朝宋统治的约一百五十年间,前后有七个时期,南下的人众集中在荆、扬、梁、益四州。可见,当时流民的分布差不多遍及我国南方、东南沿海、西南腹地的广大地区。对待流民,实际上是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的。流民的另一种形式是各少数民族的内迁。......
2023-08-31
这是一则充满着求才热情的求贤令。在曹操看来,不只“受命”之君、“中兴”之君应该求贤若渴,就是他所处的大乱世,也应把“求贤之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第二道求贤令制定于建安十九年的十二月。这道求贤令可以看成是第一道求贤令的补充和发展。实际上还是第一个求贤令中强调的“唯才是举”。第三道求贤令发布在建安二十二年的八月。......
2023-08-31
初平三年四月,诛董卓,司徒录尚书事王允并害蔡邕。十月,曹丕称皇帝,是为魏文帝,至此东汉亡,三国开始。十二月,司马炎代魏称帝,为西晋武帝。十一月,晋惠帝卒,其弟司马炽即帝位,是为怀帝。六月,东晋豫州刺史祖逖进据谯城,经营北伐。十一月,石勒称赵王,史称后赵。次年建立北府兵。次年北魏实施三长制。北魏太和十八年,北魏迁都洛阳。十月,陈霸先称皇帝,国号陈。......
2023-08-31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文化的转变期,而和两汉截然不同;但唐代的文化却和这时代有密切的关系。次述南北朝的经学,南朝的经学,即继承魏、晋一派,叫做南学,北朝变动较迟,多守汉儒之说,叫做北学。又南北朝经师多为义疏之学,虽不及汉、晋诸儒章句学的博大,但于经义大都能疏通而互相证明,实开后此唐人疏注的风气。此外尚有《十六国春秋》,纪十六国事,为后魏崔鸿所撰;其书至北宋已亡佚,今通行一百卷本,为明万历时的伪作。......
2023-08-17
就在这节骨眼上,曹丕的心腹之臣陈群提出了九品官人法,标志着九品中正制的出笼。九品中正制的产生,标志着用人制度上的一种大变革。不少学者认为,九品中正制初行阶段既纠正了曹操时重才不讲德的偏差,又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选官议官制度,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而,九品中正制的出台本身是为了“衣冠士族”谋出路的,这一制度必然是为士族操纵政坛打开了方便之门。......
2023-08-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