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谦之居“帝师”之位,便宣称遵老君训诫改革天师道。寇谦之对道教进行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一、禁止利用天师道犯上作乱,务以忠孝等儒家道德规范为道士的行为准则。寇谦之像继寇谦之之后,南朝刘宋时,又有庐山道士陆修静,对南方的天师道进行了改革。陆修静编著有关斋醮仪范的著作多达一百余卷,基本上完成了道教的科仪。经陆修静改革后的南方天师道被称为南天师道。......
2023-08-31
曹操为了稳固和强化自己的统治,必须突破大族名士势力的挟制,从而提出了“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的选官准则,最终归结为“唯才是举”。建安末,有人建议郡县官吏三年考核一次,以所管辖地区的实绩——户口与垦田的增减、有无动乱现象以及有无民众逃亡这几方面为标准,决定升迁。曹操看到了这份“治道表”后十分赞同,认为今后考课官吏“皆当以事,不得依名”。这是“唯才是举”方略在考核上的具体化。
夫妻对坐图(三国·魏)。这是公孙家族墓葬的壁画,画中描绘的家居陈设及服饰装扮等,就是当时望族豪门生活的写照。
曹操这种唯才是举、不拘一格录用的选才方略,到了其子曹丕即位为帝时,就一点点发生了变化。
公元220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年份。从东汉王朝的视角看,称为延康元年,而从以魏代汉视角看,又称为黄初元年。就在这节骨眼上,曹丕的心腹之臣陈群提出了九品官人法,标志着九品中正制的出笼。陈群是许昌人,世代为官,有盛名。年轻时与孔融是好朋友,一样的“高才倨傲”。在曹操当政时得不到重用,却暗暗地依傍上了曹丕。曹丕一即位,就封陈群为昌武亭侯,徙为尚书。陈群送给主子的第一份大礼,就是后来影响深远的九品官人之法。为此,他很快就被任命为尚书令,进爵颍乡侯。
上尊号碑,又名劝进碑,为臣下们恳请曹丕即位的奏书石刻,与《受禅表》所刻时间、地点均相同,现存河南临颍南繁城镇汉献帝庙中。此碑文字是汉末官制文字的隶书代表作,属东汉晚期成熟的隶书,极为工整划一,有向楷书转变的痕迹。清代顾炎武《金石文字记》以为“此文当在延康元年(220),而刻于黄初之后”。
陈群的九品官人法提案,史书上没有记载,但从《通典·选举典》的相关文字中可见一斑。“按九品之制,初因后汉建安中,天下兴兵,衣冠士族多离于本土,欲征源流,遽难委悉。魏氏革命,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部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品。”这段话透出了这样一些信息:首先,九品中正制的推行,在推行者看来是一次用人制度上的“革命”。此举要“革”谁的“命”呢?当然是革“唯才是举”的命了。九品中正制的产生,标志着用人制度上的一种大变革。其次,十分明确的是,这种制度就是为在大动乱中离于本土的“衣冠士族”服务的。何为“衣冠士族”?这里说的“衣冠”是衣冠楚楚的省略语,在那个时代,谁能衣冠楚楚呢?当然是有身份的人了。传世的“夫妻对坐图”中那对夫妻的身份就是大家士族。“士族”,亦称世族、势族、高门,即指那些世世为官、有权有势、住在高门大宅里的人。这些人在东汉末的大乱世中不少被打翻在地了,有的流离失所了。现在,以陈群为首的一派社会势力要为他们说话,让他们重登历史舞台。第三,九品中正的最基本条件是“德充才盛”,把德放在了第一位,这明显是冲着曹操的“唯才是举”来的。有学者指出:“九品官人法一出,就等于是对曹操‘唯才是举’的三令的精神的否定。”[4]
当然,这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按我们的理解,陈群推出九品官人法,主旨之一在于纠偏。曹操的“唯才”论本身不无偏颇之处,把那些“不仁不孝、受金盗嫂”的人才推到政治舞台的中心,本身也会造成种种社会弊端,事实上也已出现了若干弊端。陈群提出人才以“德为先”这一点本身没有错。
不少学者认为,九品中正制初行阶段既纠正了曹操时重才不讲德的偏差,又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选官议官制度,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九品中正制初行时,士人的品定之权掌握在政府选定的中正官手中,多少改变了以往名士“臧否人伦”、操纵选举的局面。当时的中正官也还比较公正廉洁,选出了一批既有德行又比较有才干的人。后人也有这样的评述:“九品之始也,乡邑满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晋书·卫瓘传》)
然而,九品中正制的出台本身是为了“衣冠士族”谋出路的,这一制度必然是为士族操纵政坛打开了方便之门。不久,中正一职为各地在京作官的世家所把持,而九品制所品评出来的人物,其高品都为世家高门所独占。到了西晋时代,已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晋书·刘毅传》)了,这当然是后话了。而曹丕所重视的世家名门中,有一人叫司马懿,他被重用到大权独揽,最终导致了曹魏政权的覆灭和西晋的建立。
有关碰撞中的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的文章
寇谦之居“帝师”之位,便宣称遵老君训诫改革天师道。寇谦之对道教进行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一、禁止利用天师道犯上作乱,务以忠孝等儒家道德规范为道士的行为准则。寇谦之像继寇谦之之后,南朝刘宋时,又有庐山道士陆修静,对南方的天师道进行了改革。陆修静编著有关斋醮仪范的著作多达一百余卷,基本上完成了道教的科仪。经陆修静改革后的南方天师道被称为南天师道。......
2023-08-31
再加上连年的天灾更为流民的大量产生创造了条件。骑马仪仗俑陶骑马俑陶牛车北人南下的狂潮,据学者统计,从司马睿移镇江东到南朝宋统治的约一百五十年间,前后有七个时期,南下的人众集中在荆、扬、梁、益四州。可见,当时流民的分布差不多遍及我国南方、东南沿海、西南腹地的广大地区。对待流民,实际上是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的。流民的另一种形式是各少数民族的内迁。......
2023-08-31
宣政元年,一代英主北周武帝突然病故,年仅三十六岁。周武帝病重之时,火速召回了重臣宇文孝伯,授以总宿卫之职。杨坚巧妙地制服了有实权的北周诸王,平息了北周旧臣王谦、尉迟迥的武装暴动,最重要的是采取一系列措施革除了周宣帝造成的弊政。一个杨坚治理下的、面目全新的北周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北周大定元年,北周的静帝禅位给相国杨坚,北周亡。杨坚定国号为隋,改元开皇。二月初,灭陈,全国复归于统一。......
2023-08-31
383年淝水之战后,掌控北部中国全局的前秦苻坚政权受到重创,苻坚的权威也受到了挑战,直接的后果是北方统一局面被打破。乱局比前秦统一北方前更甚。这时,鲜卑族的拓跋部悄然兴起,它建魏国,灭夏、凉、燕,于439年终于统一了北部中国。拓跋珪的使命就是恢复代国,创建北魏,据有中原,制定政体格局。439年,拓跋焘率军向河西走廊进军,攻打北部中国的最后一个割据势力北凉。北方地区又重归于统一。......
2023-08-31
这是一则充满着求才热情的求贤令。在曹操看来,不只“受命”之君、“中兴”之君应该求贤若渴,就是他所处的大乱世,也应把“求贤之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第二道求贤令制定于建安十九年的十二月。这道求贤令可以看成是第一道求贤令的补充和发展。实际上还是第一个求贤令中强调的“唯才是举”。第三道求贤令发布在建安二十二年的八月。......
2023-08-31
西路军面对的对手就是所谓“南人”的首领孟获。诸葛南征的三支队伍各自取得了胜利,最后对当地少数民族的首领孟获造成了合围之势。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这段“七纵七擒”的带有传说故事性质的记述,应该说大致上还是可信的。“南人不复反矣”也是基本符合历史真实的。应当说,“夷汉粗安”这种说法是恰如其分的。......
2023-08-31
初平三年四月,诛董卓,司徒录尚书事王允并害蔡邕。十月,曹丕称皇帝,是为魏文帝,至此东汉亡,三国开始。十二月,司马炎代魏称帝,为西晋武帝。十一月,晋惠帝卒,其弟司马炽即帝位,是为怀帝。六月,东晋豫州刺史祖逖进据谯城,经营北伐。十一月,石勒称赵王,史称后赵。次年建立北府兵。次年北魏实施三长制。北魏太和十八年,北魏迁都洛阳。十月,陈霸先称皇帝,国号陈。......
2023-08-31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文化的转变期,而和两汉截然不同;但唐代的文化却和这时代有密切的关系。次述南北朝的经学,南朝的经学,即继承魏、晋一派,叫做南学,北朝变动较迟,多守汉儒之说,叫做北学。又南北朝经师多为义疏之学,虽不及汉、晋诸儒章句学的博大,但于经义大都能疏通而互相证明,实开后此唐人疏注的风气。此外尚有《十六国春秋》,纪十六国事,为后魏崔鸿所撰;其书至北宋已亡佚,今通行一百卷本,为明万历时的伪作。......
2023-08-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