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谦之居“帝师”之位,便宣称遵老君训诫改革天师道。寇谦之对道教进行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一、禁止利用天师道犯上作乱,务以忠孝等儒家道德规范为道士的行为准则。寇谦之像继寇谦之之后,南朝刘宋时,又有庐山道士陆修静,对南方的天师道进行了改革。陆修静编著有关斋醮仪范的著作多达一百余卷,基本上完成了道教的科仪。经陆修静改革后的南方天师道被称为南天师道。......
2023-08-31
据《世说新语·容止》注引《魏氏春秋》:曹操“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发”,是说曹操虽然个头不高,却很有精神,很有才华。他是个不倦学习乐于进取的人,据说,他平时“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他自己是个高素养的人,这是他爱才、举才、惜才的前提条件。
曹操一方面要求官僚廉洁、干练,同时又要求不拘一格录用人才。他曾先后三次下求贤令,要求天下人共举才,把真正利国利民的人才挖掘出来。这在曹操政治生涯之中关系重大,这里姑且名之为举才“三令”吧!
第一道求贤令发布于建安十五年(210),也就是赤壁之战刚过去一年多的时间。他把赤壁之败归结为人才的缺乏和不足。这道政令是这样的: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拜谒图(魏晋时期)。图中两人躬身手执写有姓名和官职的名刺,一人提剑,这是魏晋南北朝上层社会觐见拜会的场面。隋唐之后仍流行这种侠义之风。
这是一则充满着求才热情的求贤令。约略分析起来,至少讲了这么几点:第一,人才是“治天下”极为重要的因素,曹操在这里提出了政治家与“贤人君子”共治天下的宏论,细细辨来,实在不无道理。第二,人才不会自动送上门来,他要求“上之人”(即处于上位之人)去“求”,去开发。一个“求”字,把人才产生的基本条件描述得清清楚楚了。在曹操看来,不只“受命”之君、“中兴”之君应该求贤若渴,就是他所处的大乱世,也应把“求贤之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如何看待贤才的问题,也就是我们要怎样的贤才的问题。全才只存在于理论上,所有的人才都是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的,只要有一方面的才能,就要用他。“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只要能帮助统治者弘扬光明、捐弃不足的,就要用他。“唯才是举”是曹操人才思想的核心。
第二道求贤令制定于建安十九年的十二月。这道求贤令可以看成是第一道求贤令的补充和发展。曹操对士人作了具体分析后,提出了“夫于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这样的论点,从这一论点出发,得出了“士有偏短,庸可废乎”的结论。曹操要求选才的人不要死抓住人家的“偏短”处不放,要全面地看待士人。实际上还是第一个求贤令中强调的“唯才是举”。曹操想得很具体,要求军中的典狱者在处置士人的“偏短”时也要网开一面,不要动不动就对士人开刀。这也可以看成是曹操对广大知识者的十分有力的保护。曹操说这些话时,可能是有很强的针对性的,可惜现在这方面的资料并不多。
第三道求贤令发布在建安二十二年(217)的八月。这篇令文的宗旨仍然是“唯才是举”。该文先从历史人物说起:“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这里列举了八位古代伟人,曹操想告诉人们些什么呢?他想告诉人们,不管出身优劣,不管地位高低,不管名声好坏,不管经历如何,只要有真才实学,我就用他。他说了一句十分极端的话:“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这是魏晋时期的大思想家敢于冲破思想牢笼的表现。可以说是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正能量。
有关碰撞中的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的文章
寇谦之居“帝师”之位,便宣称遵老君训诫改革天师道。寇谦之对道教进行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一、禁止利用天师道犯上作乱,务以忠孝等儒家道德规范为道士的行为准则。寇谦之像继寇谦之之后,南朝刘宋时,又有庐山道士陆修静,对南方的天师道进行了改革。陆修静编著有关斋醮仪范的著作多达一百余卷,基本上完成了道教的科仪。经陆修静改革后的南方天师道被称为南天师道。......
2023-08-31
宣政元年,一代英主北周武帝突然病故,年仅三十六岁。周武帝病重之时,火速召回了重臣宇文孝伯,授以总宿卫之职。杨坚巧妙地制服了有实权的北周诸王,平息了北周旧臣王谦、尉迟迥的武装暴动,最重要的是采取一系列措施革除了周宣帝造成的弊政。一个杨坚治理下的、面目全新的北周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北周大定元年,北周的静帝禅位给相国杨坚,北周亡。杨坚定国号为隋,改元开皇。二月初,灭陈,全国复归于统一。......
2023-08-31
初平三年四月,诛董卓,司徒录尚书事王允并害蔡邕。十月,曹丕称皇帝,是为魏文帝,至此东汉亡,三国开始。十二月,司马炎代魏称帝,为西晋武帝。十一月,晋惠帝卒,其弟司马炽即帝位,是为怀帝。六月,东晋豫州刺史祖逖进据谯城,经营北伐。十一月,石勒称赵王,史称后赵。次年建立北府兵。次年北魏实施三长制。北魏太和十八年,北魏迁都洛阳。十月,陈霸先称皇帝,国号陈。......
2023-08-31
在晋代,社会生活中被认为最重要的是“品”。曹操一死,曹丕的心腹陈群马上提出了“九品官人法”,一下把这个“品”字提了出来。他认为“魏立九品,权时之制”,是长久不了的。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其他人能将“九品中正制”批评得如此透彻。刘毅说的“九品中正,实为乱源”,完全正确!刘毅等人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十字,清晰地描画出了西晋上流社会的面貌。......
2023-08-31
三国:三国始于220年魏代汉,终于265年晋代魏。后子曹丕追尊曹操为魏武帝。此外还有西燕不在十六国内。北燕:407—436,历三帝,汉族,建都昌黎。十六国兴亡表南北朝:南朝为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朝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王朝。东魏:534—550,共17年,一帝,建都邺。西魏:535—556,共23年,历三帝,建都长安。......
2023-08-31
中国的书法多体善变,兼有图理、图认和图形之妙,与绘画艺术相伴相随。其二,宗教经文抄写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也造就了一批书法家。从大量的出土碑文中也足见魏晋南北朝的书法处于高峰突起的时期。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有钟繇、索靖、卫瓘、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羊欣、王僧虔、萧子云、智永等。王羲之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精湛的书法艺术,还在于他的崇高的人格精神和不倦的奋斗精神。......
2023-08-31
二十四史是纪传体正史,其中晋代陈寿的《三国志》、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沈约的《宋书》、梁萧子显的《南齐书》、北齐魏收的《魏书》五部正史都是在这个时期所作。魏收的《魏书》是记载北魏一朝历史的史书,但这本书是出了名的“秽史”。也是研究东汉一代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史书。第六,佛教与道教史书在纪传体史籍中正式占一席之地。......
2023-08-31
从317年东晋王朝建立,到589年隋王朝统一中国的两个半世纪中,江南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渐次赶上甚至超过了北方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最有活力的增长点。“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的传统观念愈行愈远,“江南好,江南好”的歌声开始响彻大江南北。主业与副业的并举,也是南朝经济的一大特色。番禺的商贸业带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至......
2023-08-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