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隋朝:中国历史中的第一节

隋朝:中国历史中的第一节

【摘要】:统一中国的荣誉应归于杨坚,他是北周的一位将军,同时也是隋朝的开国者。据说,他杀害了这位皇帝和59位王子。最初,杨坚在其帝国疆域周边的征战都取得了胜利,他的儿子即继任者杨广也同样如此。到230年时,他们已进入这一地区;610年,来自广东的一支军队成功入侵琉球,虏男女数千而归。598—614年期间,隋曾四次征伐高句丽,但每次远征都不幸遭遇失败。这不仅使得一大片地区荒废,杨广自己也于615年被困西北雁门。

统一中国的荣誉应归于杨坚(541—604),他是北周的一位将军,同时也是隋朝的开国者。581年,他废黜了年幼的皇帝。据说,他杀害了这位皇帝和59位王子。几年以后(即587年),他又废黜了西梁的最后一位皇帝,并于589年灭了陈。当时,他将帝国的疆域从长城一直扩展到澎湖列岛,而澎湖列岛是位于福建省最南端正东方向的小岛屿。自541年以来一直处于叛乱之中的安南于603年臣服于隋。605年,隋朝军队占领了占婆国的都城,这使隋的统治疆域扩展到更为遥远的南方。这个新王朝虽短暂,却恢复了个人专制并有许多创新之处。隋朝的这些成就,为其后更为伟大的唐王朝所继承。正因为如此,这两个王朝常被放在一起讨论。

最初,杨坚在其帝国疆域周边的征战都取得了胜利,他的儿子即继任者杨广(生于569年,统治时期是605—618年)也同样如此。早在582年,杨坚在征服中原之前,已开始插手中亚的事情。当东突厥人因汗国问题在国内遭遇麻烦时,杨坚借此转而反对东突厥,并鼓动他们曾经的属国西突厥起来叛乱。西突厥的首领达头可汗是一个极端暴力之人。他如此轻易地打败了东突厥,以致杨坚于585年中断了与他的联盟,为的是在其边境维持力量的均衡。一直到东突厥可汗去世,而达头可汗陷入困境之时,杨坚才向他提供帮助。后来,达头可汗征服了东突厥,成为整个突厥的霸主。601年,他威胁长安,并在鄂尔多斯攻击了东突厥的一个分支。对中原来说颇为幸运的是,西突厥发生了内乱,达头可汗于603年垮台,他的帝国陷入分裂。精明的汉人代理人裴矩(548—627)巧妙地支持西突厥将都城建在塔什干的西部分支。裴矩后来向朝廷提交了一份附有插图的西部地区报告,并加强了中原与西部其他国家之间的商业关系。西突厥的另一分支建都于伊犁,其首领放弃了成为另一个达头可汗的雄心,开始臣服于中原。东突厥的首领也寻求中原保护,并于608年允许中原人重新控制哈密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绿洲。同年,裴矩率领中原军队将以蒙古语为母语的吐谷浑从甘肃驱赶到西藏。

607—610年,隋朝重新开始在东南地区的领土扩张。至少从公元前1世纪开始,琉球(台湾也可能是)就为中国人所知。到230年时,他们已进入这一地区;610年,来自广东的一支军队成功入侵琉球,虏男女数千而归。607年,杨广派遣使团到东印度群岛,名义上是为了建立商业关系,但却由一位特使陪同,他们于610年回到中原。北方的领土扩张,相对来说并不那么成功。高句丽,由现在三分之二的朝鲜以及南满的大部分所组成。598—614年期间,隋曾四次征伐高句丽,但每次远征都不幸遭遇失败。隋朝军事实力的声誉和威望是基于其他战役,许多来自遥远国度的使者陆续前往隋朝即说明了这一点。日本于600年、607年和610年派遣使臣前往隋朝;609年,来自亚洲其他国家的使臣亦前往隋朝。中国的使臣则依次前往印度和土耳其。当他们回来时,我们已知他们带回了狮皮、玛瑙酒杯、石棉、舞女及佛经。在汉隋间的四个世纪,中华帝国几乎消失,现在它显然又重新出现在世界舞台中央。

无论是隋的开创者还是其儿子,他们的宝座都不太稳定(他们都死于非命),但他们在国内推行的政策措施却使这个短命王朝颇为引人注目。隋朝在国内管理方面已有了很大改进:在西都长安附近设立四个国家粮仓,同时亦在东都洛阳附近设立了两个,并耗费大量人力沿长城一侧加固其北部边境。[1]自574年以来,在北方一直受迫害的佛教,现在又开始得到官方支持。如同在汉代一样,隋朝选任官员时显然没有使用考试的方式,而是通过举荐。一直到618年之后的一段时间,隋朝才开始用考试的方式选任官员。隋朝皇帝热衷于宏伟与壮观,不仅在黄河附近建造了两座带有花园与宫殿的都城,还在坐落于长江口的内陆港口扬州建造了第三座都城。隋朝通过延伸中国东部的运河系统,得以在其都城之间以及在帝国中心与西北(政治控制的主要区域)和长江流域(最为重要的食物供应来源地)之间建立交通联系。为此,两位统治者可谓是不计后果地投入了大量人力,尤其是杨广。毫无疑问,这些活动中有部分是出于虚荣和其他动机。然而,如果想把整个帝国都纳入皇帝一人统治之下,如果想把军事防御问题主要集中于西北,如果想为众多军事冒险家找到一些营生(早期即被征服国家的军队残部及其追随者对于新王朝来说一度是非常严重的威胁),就需要将运河延伸至陕西附近,这同样是不可否认的事实。1600年时,一位中原管理者曾对隋朝第二位皇帝这样公正地言道:“为其国促数年之祚,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2]

运河于584年开始修建,一直到8世纪仍没有结束。然而,到618年时,北方海河与南方杭州之间以及东都长安与西都扬州之间的交通联系已经建立。对这一时期,一位宋代史家有如下这样一段描述:“自山阳至于扬子入江,水面阔四十步。两岸为大道,种榆柳。自东都洛阳至江都二千余里,树荫相交。每两驿置一宫。自京师至江都,离宫四十余所。”[3]在保存下来的一份记述中,有一部分是关于运河的建造,其中提到15岁到50岁的每个人都应服役劳作,对逃避之人的惩罚是斩首。通过这种措施,隋朝征发了360万劳工。为协助这些劳工并向其提供饮食,邻近地区的每户家庭都需贡献一个孩童、一位老人或一位妇女。包括主管人员在内,最后的总人数达543万人之多。他们用鞭笞和枷锁驱赶懈怠落伍者前行。

隋朝几乎没有机会从这一巨大工程中获益,受益良多的是唐朝。为了维护和改善运河,为了建造粮仓,为了管理不断增加的贸易,唐朝涌现出了一个又一个有才华的管理者。尽管统计的数据不够完备,但在735年左右的三年内,通过运河运送的谷物达700万吨。到8世纪末,政府的主要开支来源于长江下游的民众,据说国家岁入的十分之九都是由他们承担的。西北边陲地区依赖于富饶的长江三角洲,这充分证明了人们巨大的生活开支和货币支出。

民众对残暴行径及统治者愚蠢挥霍的不满已经积累了一段时间,现在正因军事冒险及公共工程的耗费而接近于引爆点。东突厥的可汗乘隋朝皇帝在朝鲜失利之机,向其发起攻击。这不仅使得一大片地区荒废,杨广自己也于615年被困西北雁门。国内的叛乱立刻爆发。李氏家族通过联姻,不仅同隋朝王室建立关系,而且同突厥也有联系。李氏这样的显赫家族起义,为隋朝招致厄运。617年,长安落入李渊之手。然而,他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平息了其他所有的叛乱者,甚至宫廷之中也存在竞争性对抗行为。626年,李渊的儿子李世民(不是继承人)不得不暗杀了两个兄弟,以确保其父退位时他能继承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