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秦朝简史-中国历史第一篇章

秦朝简史-中国历史第一篇章

【摘要】:公元前238年之后,秦国为结束分封制已不再授予封地。在公元前239年至公元前235年期间,秦国为防范后方叛乱以及为都城提供劳动力而迁徙了大量人口。公元前222年,他征服了最后一个敌对诸侯国。秦帝国疆域图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开始修建道宽50步且绿树成荫的驰道。在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14年的一场辉煌战役中,他们征服了福建、广东、广西和交趾等地方。公元前212年完成的宫殿,是世界几大奇迹之一。[7]公元前210年,始皇帝在远离

在秦成功统一中原之前的一个世纪里,中原的一些诸侯国都有雄霸天下的野心,较弱诸侯国被他们一个又一个地吞并,其中包括周天子在内。秦国虽因粗俗和野蛮而为其他诸侯国所蔑视,但它汲取了鄙视者的部分文化,并且不错过可以提高军事技术的任何机会。追随商鞅学说的一批政治家们,致力于使秦国成为戈壁沙漠以东最富有纪律性和目的性的政府。公元前318年,统治西北的秦国进入四川,控制了物产富饶的平原。据说,秦国统治者和他的儿子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即开始在这里修建庞大的灌溉系统,这套灌溉系统到现在还依然有效,2200年来,它使这里免于严重的水旱灾害。公元前246年,秦修建了一条穿越陕西的长约100公里的运河[1],由于运河中有富含水分的淤泥,从而给这里的碱性土壤增添了肥料。据编年史家说,这一地区的产量迅速提高到每平方英里28配克[2]。正因为如此,官府在今开封附近建立了一个粮站,以确保军队的食品供应。公元前238年之后,秦国为结束分封制已不再授予封地。在公元前239年至公元前235年期间,秦国为防范后方叛乱以及为都城提供劳动力而迁徙了大量人口。根据编年史家的说法,总计12万户豪族被迁居到都城即今陕西咸阳。公元前247年,嬴政还只是个孩子,到公元前234年已成为秦国君主,此时的他已开始统帅军队作战。公元前222年,他征服了最后一个敌对诸侯国。出色的准备措施、持续不断的压力以及对最新军事技术尤其是骑兵术的精湛掌握,所有这些结合在一起使秦国远胜其敌人。秦王嬴政迅速建立第一个帝国,自封为始皇帝。他建立的政权体制,一直延续到20世纪。

李斯这位有着杰出才干的大臣的帮助下,始皇帝开始着手建立可延续千秋万代的帝国。公元前221年,他将整个帝国划分为36个军事行政区,不久后即迅速增加到41个。每个区都设有军事长官、行政长官和监察官员。民众的武装被解除,但赋予他们财产权,即他们应担负纳税义务。晋升降职常作为奖惩的措施,除此之外还另有其他异常严厉的惩罚措施。贵族身份不再是基于出身,而是基于封赠以及对国家的贡献。秦帝国统一了习俗、法令和度量衡,甚至车同轨。另外,秦帝国还以牺牲商人的利益为代价而使工匠和农民受惠。

秦帝国疆域图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开始修建道宽50步且绿树成荫的驰道。北方的分段墙被连在一起,形成了一道长长的屏障(这即是我们所称的长城),它第一次表明什么是中原人、什么是野蛮人。活跃于黄河河套南部地区的匈奴被驱逐出去后(可能就是后来大规模入侵欧洲的匈奴人),秦始皇沿着黄河修建了44个营地(这些营地由战俘守卫着)、加深了水道,并修建了一条长长的官道。秦始皇对其从新长城一直延伸到楚国南部(今河南境内)的疆域并不满意,他将军队派到更遥远的南方去开疆拓土。在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14年的一场辉煌战役中,他们征服了福建、广东、广西和交趾(越南北部一地区的旧称,即越南河内)等地方。秦始皇开挖了一条20英里长的水道,这条被称为“灵渠”的水道将湘江和珠江这两大水系连接起来,从而使从长江到西江的所有水上运输方式都成为可能。

由于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的书写方式,始皇帝于是将各种不同的书写方式统一简化为一种。他发现以前的古书中有相当一部分所尊崇的是另外一种生活方式,于是下令将古书焚毁。除了皇家档案、医药、占卜、农事、林木栽培及其家族史外,其他所有书籍都被付之一炬。他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摧毁地方主义和任何对封建挥之不去的支持,并借此统一“百家思想”。始皇帝曾一次性处死了460位博学之人,其中主要是术士。[3]他倚重的是不会带来麻烦的学者,故而继续在朝中设太医官。始皇帝自己不知疲倦地工作着,每天要处理“120磅”的奏章。调查时,他经常乔装改扮,这既是因为害怕刺杀,亦是试图塑造一种神秘的形象。公元前212年完成的宫殿,是世界几大奇迹之一。其宫殿东西长2500英尺,南北宽500英尺,可容纳1万人。方圆60英里内,有270座较小规模的皇家住宅,这些皇家住宅由大量加有边墙的道路连接着,并配有“帐篷、华盖、钟、鼓及美人”。

始皇帝的所有措施,并不都来自于他这一代领导人的头脑,先秦政论家对其中部分主张的宣扬已有差不多一个半世纪。这些主张中,有部分显然来自于西方。大约在三个世纪以前,大流士已建立帝国,这个帝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行省制、用于连接行政区间的干道公路、帝国的驿站及其个人权威。正如毕士博(Carl W.Bishop)[4]所指出的那样,这些同样是印度北部旃陀罗笈多帝国[5]的特征。然而,不论其来源如何,在中国采取这样的措施确实需要始皇帝这样有天赋且拥有绝对权力之人。尽管他的帝国很短暂,在其子统治的第三年即崩溃,但这一帝国的建立是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就将“长城以内”所有民族都统一起来这一想法付诸实践而言,秦始皇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在帝国崩溃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一观念亦从未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过。他建立的中央集权政府,不仅掌管法律与秩序还负责公共工程的建设;基础性的公共服务和铸币权皆由官府垄断;中央政府主张维护平民的权利,并反对商人拥有与之相同的权利。在“我们”这一群体与北方和西北的“他们”群体之间,这一帝国划出了第一道清晰的分界线。帝国的流散者,则被送至朝鲜及其他地方。据说,与日本列岛的首次接触可追溯至这个时候。当时,一支探险队从山东半岛出发,以寻找能长生不老的神仙。[6]中国的China这一名称来自于秦Ch'in,这一点似乎是没有疑问的,因为它对亚洲许多国家都产生了极大影响,这种荣誉是当之无愧的。

尽管存在着专制主义,帝国却不可能使两个集团完全沉默。其中之一就是理论家们,他们不喜欢这个由他们自己为其奠定基础的政权;另一个是周天子的后裔和诸侯国的大臣们,因为他们在帝国中没有任何地位。除这些人外,不计其数的民众则承受着难以名状的徭役、兵役和繁重的赋税。公元1世纪时,后世一位可能带有偏见的历史学家曾这样写道:

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澹其欲也。海内愁怨,遂用溃畔。[7]

公元前210年,始皇帝在远离都城之地出巡时去世。由于害怕造反,其尸体不得不用一密闭的马车运回咸阳。始皇帝铁腕统治的终结以及由其无能儿子继承王位所导致的结果是,秦帝国在公元前207年为各种不满群体所推翻。随后的几年,中原处于无政府状态,直到一位将领重新将其统一后这种无政府状态才结束。这位重新统一中原的将领出身行伍,他打败了同其争夺王权的其他所有竞争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