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本科职教试点院校改革与顶层设计

本科职教试点院校改革与顶层设计

【摘要】:2018年12月底,教育部将当年新升格的15所民办本科高校列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改革院校。在这种背景下,本科职教试点院校面临重大的发展和改革任务。那么,应该“改什么”“试什么”呢?在这方面,如何建章立制、如何进行有效的顶层设计是试点改革要探索的。因此,上述难题亟需本科职教试点院校进行改革、探索、解决,形成新的教师制度,走出一条师资建设的新路子。

2018年12月底,教育部将当年新升格的15所民办本科高校列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改革院校。这一改革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性突破,在于突破了之前由普通本科高校二级学院试办4年制本科职教以及由高职专科院校和普通本科高校联合举办4~5年制本科职教的做法,而是由独立建制的民办本科高校单独举办本科职教,标志着独立的中专、专科、本科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起来。在这种背景下,本科职教试点院校面临重大的发展和改革任务。那么,应该“改什么”“试什么”呢?笔者认为,要在下述方面着力。

一是要构建专业和学科建设的技术学和特色学。长期以来,高校专业设置不能充分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需要已多为社会各界所诟病。根据区域需要、产业转型需要和学生需要来设置专业已成为办学的共识,但如何设计、规范专业设置流程,如何推进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如何进行科学的专业结构调整,使专业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结合,如何根据学校条件在专业建设上形成特色等需要本科职教改革试点院校进行探索。以往实践表明,一些高职专科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建设往往是凭经验、拍脑袋,结果是投入资源多,收益小,甚至是无效益。这种粗犷式、经验型的方法不应在本科职教层面再复制。所以,试点改革应探索专业建设的“技术论”和“特色论”,即探索科学有效的专业设置技术以及办好专业特色的方法,并形成系统化的理论学与技术论。此外,还要加强学科建设的探索。对于本科职教是否要开展学科建设的问题,现实中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需要,另一种认为不需要。笔者认为,专业建设指向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指向知识发展,没有知识方面的发展,专业建设就会缺乏理论知识支撑,本科职教人才的学术性和高层次性就难应实现。只不过本科职教的学科建设的知识发展不应是新知识发现,而是知识应用和转化,即探索如何将一般的科学知识、原理和规律转化为应用理论、应用技术,以服务实践需要。在这方面,如何建章立制、如何进行有效的顶层设计是试点改革要探索的。

二是要突破长期制约师资队伍建设的瓶颈。以往办学实践表明,高职专科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师资建设方面的难点有:一是职称评审的学术金本位问题,即以论文、著作、学术项目这一学术金本位标准来评价教师的专业水准,导致教师不关注技术应用研究以及解决生产、服务、管理等难题的咨询服务研究,也导致教师发展出现错位。二是“双师型”教师标准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对“双师型”教师有相关标准,但标准的量化规定不太完善,定性描述欠具体,缺乏针对性。故而,现实中一些“双师型”教师只有双师证书而无双师能力,不能发挥“先知觉后知,先能觉后能”的教育示范作用,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佳。三是师资建设的学术化取向严重。即对引进教授、博士有绝对偏好,对技师、高级技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等技术技能型教师的引进则并不重视,包括缺乏关于对后一类教师培养培训、晋升和评价等方面的制度设计,影响了师资的整体水平和质量。师资对高校的意义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故有“教师即为大学”“教师是大学的灵魂”的说法。因此,上述难题亟需本科职教试点院校进行改革、探索、解决,形成新的教师制度,走出一条师资建设的新路子。

三是要打破学科导向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桎梏。以什么逻辑起点来开发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适应性,进而决定了人才的合规性与质量。我国高职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规模化发展,当时认为高职是一个教育层次,因而,仿照普通本科高校的以学科知识为逻辑起点的课程开发范式便成为自然而然的事。进入21世纪后,一些优质、高水平的高职专科院校逐渐探索了以工作和职业为逻辑起点的课程体系建构方法,并学习、引进、应用国外的MES、CBE和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模式,产出了一批课程成果。相较而言,多数转型为应用型本科的高校则较少采用高职专科的课程开发模式和技术,只是在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职业课程选择范围等方面做了局部改革,本质上仍是固守学科知识导向的课程开发技术。本科职教试点要汲取那些优质、高水平高职专科的课程开发的经验,要规避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存在的课程开发问题,坚持以职业为逻辑起点的课程开发思路,构建符合本科职教的课程体系。另外,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原理验证”实验、“体验式”实训以及“理论化”毕业设计的问题,这种实践教学设计事实上是服务学科知识训练,培养学术型人才的做法,本科职教试点要针对这些问题来重构实践教学体系,从“原理验证性”实验转向“原理应用性”实验,从“体验式”实训转向“情境式”实训,从“理论化”毕业设计转向“实战化”毕业设计,使实践体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

四是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体制新机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办学的基本路径,也是教育特色。前者决定高职办学是否办对方向,后者决定高职办学是否能彰显特性。长久以来,公办的高职专科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时,选择合作企业具有一定限制,因为涉及私企,可能会受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的限制。民办高职专科院校则较少受到此种限制,因而与具有较高市场敏锐性和技术革新性的私企合作时有相对宽广的合作空间。然而,由于办学层次不高,师资队伍水平较弱,社会声望较低等因素的限制,合作企业多数是小微企业,且合作深度不深,形式单一。随着办学层次的提升,独立的民办本科职教有了更广阔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空间,应努力夯实已有基础,扩大合作企业范围,既有小微企业,也有大型企业,要在举办混合所有制学院、产业学院,成立校企联盟、政校企联盟,联合建立实训基地、应用研发平台等方面探索出新的体制机制,破除以往合作方式单一、管理体制不顺、合作机制不畅等障碍,力争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研发和社会服务有更高水平的提升。

五是要寻求职业培训和技能考证的跨界发展路径。完整的职业教育包括了学历职业教育和非学历职业培训。一些高职专科学校也开展了职业培训工作,特别是一些具有行业性质的高职院校,如农职院、工职院分别承担着农民培训、工人技能培训等工作。总的来看,多数培训项目来源于政府,较少来源于市场和企业,且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培训效果不佳。如果说高职专科受办学层次所限,市场开拓能力有限,培训服务水平不高,服务辐射面较窄的话,那么本科职教试点就需要在联系政府、企业、行业开拓培训市场,提升培训水平,扩大培训服务辐射面有新的探索和作为。另外,在职业技能证书方面,早在201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就提出“在高等职业院校大力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教育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一直以来为多数高职院校所坚持和落实。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试点不同于原有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的新的职业技能证书体系。在新的背景下,本科职教要探索的改革任务包括:如何深化和扩充“1”(教育证书)的内涵和特色?如何确定某专业的“X”(职业)证书?在课程体系中如何将“X”张证书融入,又如何保持多证书的平衡?通过何种校企合作机制来保障证书要求的职业技能在学校和企业两个空间很好地进行训练和培养?事实上,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证书改革本质上是要求本科职教试点院校树立跨界的办学思想,应联合企业来办职业教育,而不能就教育谈教育。如此,探索跨界办学路径,以最大程度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最大限度释放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功能就需要试点院校有突破性的探索。

2019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