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大学回归常识、本分、初心、梦想

大学回归常识、本分、初心、梦想

【摘要】:2016年,教育部领导讲了大学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即“四个回归”,随即引起高校以及社会各界的热议。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会上再次强调要践行“四个回归”。至于有个别大学没有做到“四个回归”,有个别大学在践行“四个回归”方面左右摇摆,这样的大学是值得批评的。再细细回味,“四个回归”又岂只四个,意犹未尽而已。

2016年,教育部领导讲了大学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即“四个回归”,随即引起高校以及社会各界的热议。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会上再次强调要践行“四个回归”。

笔者认为,从语言角度看,对“四个回归”的提出有三种解读:第一种情况是有大学做到了、做好了,政府给予肯定、表示赞赏,提出要继续坚持落实好这些理念;第二种情况是有大学没做到这些,所以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敲了警钟,提出了勉励与希望,要求大学在今后要做到、做好;第三种情况是,有些大学实践了一点,但做得不彻底,甚至出现了左右摇摆的心态,因此有些领导进行指正,说大学就应该这么办,犹如给了定心丸,让个别精神状态处于忽左忽右状态的大学魂兮归来、守正本位。

在“四个回归”方面表现得较出色的大学,无须过热的表彰和过度的讼扬。“四个回归”本来就是大学的责任,做好是应该的、是大学的本职。如同警察抓小偷、老师上课、学生上学、医生治病一样,是一种职责上、工作上、岗位上、道义上的义务,没有必要说大学做了这些事情还要大功特书地表彰一番。假若动不动就要表彰颂扬,这未免过于喧嚣。当然,相对其他两类表现不太好的大学来说,还是应为这些表现好的大学举手点赞。

至于有个别大学没有做到“四个回归”,有个别大学在践行“四个回归”方面左右摇摆,这样的大学是值得批评的。面对“四个回归”的践行,它们表现不佳,是何道理?笔者尝试进行分析。

前者是大学忘记或远离了大学的根本。大学的根本是什么?就是“大学是高等学府和学术机构”,就是要“校长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但个别大学没有认识并守护好这一根本,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学术事务的行政官僚化。在我国,由于政府和大学行政管理体制的同构性,大学内也有行政组织和行政领导,且行政部门一般与政府教育管理部门是对应设置的。这并没有什么不对,但需要明确的是,大学行政的存在应是为了服务大学学术而存在的,而非是学术是服务行政而存在的。假如行政第一,学术第二,那么,对行政与学术关系的理解就本末倒置了。因此大学的行政管理层应自视为学术的服务者或者服务学术事务的协调者,而不能完全把自己当作行政官员、对学术实施直接管理。在国际上,行政归行政、学术归学术,是世界一流大学的运行法则。遗憾的是,个别大学行政领导官威十足,他们按行政的标准甚至私己的标准来办学,而非按学术标准和大学规律来办学,如此大学的办学自然做得不太好甚至不对路。这种行为长此以往,就使大学离应然的办学根本渐行渐远,大学变成一个行政机构。偏离了教育和学术根本的“行政型”大学,自然不记得有“四个回归”,更不可能践行“四个回归”。

如果上述行为属于忘记了大学之根本,值得批判的话,那么,在一定程度上说,那种对“四个回归”进行选择性实践的行为则更需要大力批评。说这类大学不懂“四个回归”,其实它懂,否则它就不会实践了一些。说它懂,它又装作不懂,因为说完全懂势必在实践上劳心劳力,耕耘实践,慢工出细活,但缺乏定力的它们又不愿意耗费时间和精力,因此有时就假装不懂,如此可以选择性行动。网上有一条十分流行的句子,说“你永远叫不醒装睡的人”,讲得就是类似的情况。

比如,回归本分的内容肯定包括学生要好好读书。而要求学生读书,是否要营造氛围,是否要投入资源?回答是肯定的。更具体地说,图书馆的开放时间是否要延长?是否每年要投入购置一定数量的新图书?还有,要求学生好好读书,那么,是否要求老师也要好好读书?答案自然是不言自明的。做好上述这些工作自然应有要明确的指导性标准和规制,而有了标准,有了制度后,真要开始行动和实践是要花钱、费功夫的。如此,有的学校便会琢磨,选择是否真要如此行动或者是行动要做到哪种程度上。

再比如,回归梦想的践行群体自然也包括教师的。教师的梦想有什么?自然是希望大学成为一个讲学术、做学术的机构,希望大学能有包容、有支持年轻教师的环境,而要做到这一点,大学就要付出很多努力。具体来说,支持青年教师学术发展,教师发展中心需要就如何申报课题、如何投稿等来指导教师;提倡发展学术,大学就需要提供资源组建几个研究团队,定期或不定期地研讨研究课题和计划;再有,培养青年教师,就需要大学能给予年轻人在各种学术平台有发言、表现的机会,让年轻人多讲,领导以及资深教授少讲,从而实现对年轻学者在学术上的指导、点拨。但要做上述这些,有个别大学领导自然要好好琢磨,斟酌是否有利,继而选择性行动。

再细细回味,“四个回归”又岂只四个,意犹未尽而已。难道不需回归学生,将精力和资源投放于学生身上,让学生成为大学发展的中心议题?难道不需要回归学术,科学谋划学科和学术发展的蓝图,扎实有效推进,使大学成为一个学问中心?难道不需要回归教授,想方设法激发教授们的能动性和教育情怀,让教授在培育新人和大学发展中发挥主人翁作用?难道不需要回归文化,让大学在文化传承、创造、创新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不仅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美,精神文化更要建成至善至真……可以肯定,上述都需要。我认为“四个回归”只是一个引子,后边还有一系列需要回归的东西值得大学去好好体味,认真践行。

2016年3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