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底,教育部批准这批学校冠以“职业(技术)大学”后缀的校名。笔者认为,从更宽的视野、更高的站位看,此次冠名“大学”的举措,有充分的理由和深远的意义。事实上,批准新举办本科教育的高校为“大学”的事件并不新鲜,早有先例,无须过度渲染。总之,叫声大学容易,但坐实大学名分,让社会认可、人民满意、同行点赞却并不简单,需要这批大学用实践来证明。......
2023-08-31
建设一流大学、地方大学转型发展的口号已响彻东西南北,形成大干快上的氛围。然而,何谓一流、何谓转型却莫衷一是,理解多样,且校校不同,上下有异。先说建设一流大学的话题,并将高校范围限定在本科高校。
窃认为,一流只是针对少部分的大学,而并非一个普适性、大规模指向的概念。2015年教育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对何谓一流做了很明确的说明,就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如此,能够建设多少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其实早已心知肚明。我一直以来都支持政府这种能力至上、效率优先的政策,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或普及化阶段,助力部分大学重点发展,建设一流,绝对是善政之举。否则,这类大学可能流于泛化,悯然众矣,整个大学群也会缺失领军学校。
对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传统认知中它应当是“985”高校的行动。这类高校的办学范围辐射全国,培养的人才定位为具有世界眼界和跨国文化知识的高级精英人才,这类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领头羊。
“211”高校[1]从总体上看并不是瞄准建设世界一流,它的办学服务范围是全国。“211”高校定位办成省域一流大学,意义不大。在省内,它就是省内一流;于跨省域而言,这种定位有利于刺激大学力争上游,但遗憾的是,甚少有“211”高校以此来定位和办学,在全国范围,它应努力办出水平和特色。从上述角度上说,提建设世界一流的目标对“211”高校显然意义不大。当然这也并非完全绝对。在“211”高校群体中,也有个别高校有机会和条件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对于非“211”高校行列的地方大学来说,其办学定位主要是服务本省,并辐射全国其他省份。这里具体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办学历史比较短的地方学院,大多数命名为某某学院,它们应服务于市(州)所在地区域,并对周边区域有一定辐射,如此,能办好并获得良好的社会声望就相当不错。笔者一直认为,多数地方本科院校,除了服务地方外,还应从全国层面来考虑办学水平而非仅仅依区域水平标准来办学。当然此种定位是指用全国标准来导引和办学,而非引领全国之意,后者很难实现。目前,有些地方大学正是没有与地方经济社会很好地融合发展,正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中央政府才会推动所谓的地方大学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教育行动。换言之,这类地方学院能办好、办到位,对政府和社会各界就算有交代了,并不指望着它能够成为世界一流。
第二类是办学历史稍微长点的地方大学,大多数以师范大学、理工大学、农业大学、医科大学等命名。此类大学一般都是所在省份某一学科专业的翘楚,但是从跨省域或从同类高校比较的视角看,有些高校也未必排名靠前。很多大学与邻近省域的大学较少交流、合作,自然而然缺乏以跨区域一流高校的标准来指导办学,其办学水平在跨区域内都难以达到高水平,更不要说全国一流、世界一流。而如果以省域一流大学标准来要求、指引此类大学的发展,可能没有太大意义,因为这个目标对于它们来说,手一伸就够到了。
可见,不同类型的大学有不同的“道”,学校要坚定不移地走好自己的道路。除了“985”大学中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的大学外,其他类型的大学无谓谈建设什么世界一流。就此而言,一流字眼对地方大学以及部分“211”高校来说,一定程度上尤似鸡肋,价值导向作用并不大。相反,用国内“高水平”“有特色”作为学校发展的指引反而更加实在、实称。
当下,个别学校提出“双一流”的雄心大志,心存高远固然可敬,但当这些高校只是地方高校,且不属于“211”之类的,如此的雄心往往就成了宣传话语,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画饼充饥、望梅止渴的行为。必须明确,国家所指的一流是世界双一流,与多数高校并没有过多的关系。当然,有些人非要较真,说任何大学都可以成为一流,依此逻辑固然也可以。但要明确,这些高校所说的一流跟政府所指的双一流,那是完全两码事,不在一个频道上。
此外,有一种现象应加以反思。在中央政府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个别大学轰轰烈烈地提出建设一流的口号,尤其是那些老牌大学,提出所谓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大学。事实上,那些办学历史悠久的大学,其本身就是省域内的“老大哥”,属于省内一流大学方阵,多数学科的水平位居前列,又何需对省内一流进行追求。无奈,在这种运动式的宣传下,这些老牌高校开启了一轮又一轮的建一流运动,推进一些不太适合的改革:师范大学把农学当作优势学科,理工大学把医学视为发展重点,农业大学搞起了教育学,医科大学更是走上文、理、艺术等多学科发展道路。不得不说,这些行为都不可取。学校既无很好的办学基础和传统,本身的发展资源和经费又不是十分充足,且会因此冲淡本身已有的特色和优势,实在不是一项科学的决策和行动。
接下来再谈谈地方大学转型的问题。同样是2015年,教育部等部门出台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对于转型,归根到底就是要解决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有效、有用的问题。高校最应该采取的行动是坚持围绕市场进行办学的原则,按企业需要和现代技术标准来育人,并激发学生内心的自我发展动力。如此,就可能培养出拥有一技之长,有生活之尊严,有面向未来之素养的学生。倘若不能达成此效果,转型就彻底失败,有多少华丽的宣传报道都不足以掩盖这一事实。
对于转型,主要有两个主要问题需很好解决。一是转型的具体目标问题:是转为应用型本科还是高职本科?对于这一问题,实无争论之必要,应用型本科与高职本科,均指向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满足企业行业职业岗位需要的人才,叫法不一样,但并不否认两者的实质追求目标是一样的,殊途同归而已。
二是对转型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问题的认识。实践中有些转型高校不能够充分认识这个问题,把关注点放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分量上,认为培养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就是要加大实践课程比例。此没有真正切中要害。要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突破口绝非只是在实践类课程上多一点,理论类课程少一点这个问题上,更非强调有充足的实践场所和“双师”队伍就够了,真正的核心问题是要对整个人才培养观念进行革新和课程体系进行彻底重构,具体来说就是要依据职业岗位的能力标准来重组课程内容,使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相符合,使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相符合。高校其他方面之变动和转型,无非是据此延伸展开而已。能在认识上明确这一点就相当不简单了,要实践这一点更非易事。如果学校行政管理层的干部观念认识不清晰,无法从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方面理解转型,而只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理解为培养过程中实践课程多一点,理论课程少一点,强调建立有实践场所和建设“双师”队伍来保障,那么,这样的转型工作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回到原点,之所以要讨论一流和转型的问题,实则是想要提醒办学者醒目,从事正确的办学行动,抓住办学本质,真正让所在的高校顺利发展,而不要做那些打着“一流”“转型”的口号,却从事一些错位和务虚的办学行动。
2016年1月24日
【注释】
[1]说明:不包括进入985高校行列的39所。
有关守护象牙塔的风景:大学微言的文章
2019年5月底,教育部批准这批学校冠以“职业(技术)大学”后缀的校名。笔者认为,从更宽的视野、更高的站位看,此次冠名“大学”的举措,有充分的理由和深远的意义。事实上,批准新举办本科教育的高校为“大学”的事件并不新鲜,早有先例,无须过度渲染。总之,叫声大学容易,但坐实大学名分,让社会认可、人民满意、同行点赞却并不简单,需要这批大学用实践来证明。......
2023-08-31
大学人应尽心尽责地维护好大学的“真、善、美”,守住象牙塔的风景。说一千,道一万,象牙塔的风景就是若干幅由真、善、美片段构成的图画,它们主要由塔内的师生群体来创造。任何有违真、善、美标准的环境、言语、行为或做派,都将令象牙塔的雅号受到玷污。......
2023-08-31
通常来说,“愤青”是指思想偏激、情绪化,有极端言论和行动的青年,常被认为是贬义的。在大学里,也有“愤青”。他们用其专业知识对所研究的现象不断质疑、思考和批判,针砭时弊,一般被称为“学术愤青”,或曰学术批判者。学术愤青们往往注意到症结所在,经深入分析后,直指问题产生的真正根源。当然,愤青们、批判者亦要学会心平气和,保持理性,克服情绪化的言语表达,成为一位平和的大学批判者。......
2023-08-31
高等教育研究,作为一门学科建制,既体现了这一研究领域的本质特征,也符合中国对于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的传统,更是现实的需要。高等教育学已初步形成了不同于普通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在这本专著中,作者对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研究方法、学科关系、学科文化以及研究者的责任与使命,多有精辟的见解;建议将现行教育学科改称为普通教育学,与高等教育学作为教育科类并列的一级学科建制,虽不成熟,但值得重视。......
2023-08-31
潘懋元《进出象牙塔:沉思与遐想》是方泽强、欧颖两位高等教育学科博士的近作。方泽强在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过程是“三进三出”,既有一定的学术造诣,又有相当的实践经验;欧颖在攻博期间专注于高考研究,现在从事英语教学,是一位卓越青年教师。但是有些出身于精英大学的学者或决策者,仍然沉湎于“象牙塔”中,怀古幻今,用传统的保守观念来对待新事物,从而有意无意地阻碍了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2023-08-31
当方泽强把《进出象牙塔:沉思与遐想》送交我审阅并请我作序时,我由衷感到高兴:一是为学生孜孜不倦的学习和研究而取得相应成果感到高兴;二是为有机会提携青年教师发展进步而感到高兴。......
2023-08-31
我把这些有违“大学是育人机构、学术场所、文化高地”本相的现象称为大学的“反本相”现象。就此而言,治理大学内的“反本相”现象成为当务之急,有效的治理可以清洗大学的灵魂,涤荡尘污,使大学的灵魂与身体同步发展。虽说媒体对大学有报忧不报喜,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以吸引外界注意的偏好,但这并不湮灭媒体对大学监督的价值,现实中对个别大学将实习生作为“廉价劳工”买卖的“反本相”现象进行曝光的正是媒体。......
2023-08-31
换句话说,大学要以不变应万变,要立足做好人才培养工作这一“不变”,再来从事应对外界千般需要的“万变”。只是想表达这么一个意思,即相关管理部门不应把大学视为“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机构,肆意地在大学这块土地上跑马圈地、任意作为,干扰大学的宁静,而应该减少那种不太科学的管理方法,减少意义不大的工作任务。......
2023-08-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