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大学的学术自由与批判之自由

大学的学术自由与批判之自由

【摘要】:大学提倡学术自由,允许学术探索和批判。但批判之自由,笔者认为可能不是多点少点的程度差异问题,而是认可与否和给予与否的问题。是故,对批判的自由要么持集体无意识,避而不谈,或者对批判之自由进行或明或暗的限制。实际上,大学要尊重批判的自由,批判是大学存在的重要价值之一,鼓励批判、支持批判和发扬批判,学术发展和大学发展才能有更加宽广的前景和空间。

大学提倡学术自由,允许学术探索和批判。在一定意义上,自由是为了探索和批判而存在的。就此论,“自由”两字,价值千金,力重千钧,是大学的灵魂。历史上,大学内的学者和知识分子就有“无自由,毋宁死”的说法和为之殉道的真实案例。

探索之自由在大学内倒是被认可,无非是多点少点、充分不充分的差异。但批判之自由,笔者认为可能不是多点少点的程度差异问题,而是认可与否和给予与否的问题。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大学里否认批判之自由的人,要么是没有充分认识何谓批判,要么是片面地认为批判是传播负能量,要么可能是受批评的利害相关者。是故,对批判的自由要么持集体无意识,避而不谈,或者对批判之自由进行或明或暗的限制。实际上,大学要尊重批判的自由,批判是大学存在的重要价值之一,鼓励批判、支持批判和发扬批判,学术发展和大学发展才能有更加宽广的前景和空间。

就大学研究(研究大学的学问)这一学术领域而言,“探索”研究指向的是“正向”,探讨大学应如何办;“批判”研究指向的是“反向”,探讨大学不应该怎么办以及哪里办得不好。据我观察,现实中从事大学正向探索的研究人员可谓浩浩荡荡,与之相对应,从事大学反向批判的研究人员寥寥无几,我们急需补足并做大后一个群体,壮大研究的力量,扩大批判研究的势力范围。这是现实的需要,是研究的需要。

时下的大学,真的办得好吗?从批判的角度看,有些大学确实办得不错,但个别办得却没有那么好,甚至相当糟糕。

例如,师生本来应是大学的主人,在个别学校却不知何故没能发挥主人翁的作用;学生对大学并不认同和满意,学生毕业成为校友以后谈及母校鲜有自豪感和荣誉感,部分学生甚至避而不谈是哪个学校毕业的;一些教师总是在想方设法跳槽到其他高校去,谈及所在学校不是吐槽,便是脸上挂满充满失望,不愿谈及学校任何事情。

再如,教学和科研本来应是大学的主调,但在个别大学,行政管理、后勤服务、学生管理等却成为中心工作。在个别大学,日常工作被各种各样的会议、迎来送往和考察参观塞满,领导们鲜有时间和精力关注教学改革等工作。

还有,个别学校没有正视自己的办学传统和优势,总想办成综合大学,干一些自己并不擅长的工作。如师范大学想把理工科办成优势学科,理工大学想把人文学科办成优势学科,农业大学想把体育音乐学科办为优势学科。

如此种种,不胜繁举。这些事情和行为无不在说大学表现得并不好。对于大学堪忧的表现,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都看不下去、坐不住了。比如,公开在一些会议上批评部分高校对教学工作是“领导精力投入不足,教师精力投入不足,学生精力投入不足,资源配置投入不足。”

面对大学的那些不良或不合理的现象,难道有必要掩盖而不进行批判吗?如果不允许有志之士进行批判和质疑,揭露真实景象,又何来纠偏改正,何以推进大学发展。

在我看来,在我国大学快速发展,取得伟大成绩的当下,允许和鼓励一群搞大学研究的批判者道说大学风云,督促大学完善不足,纠偏改错快速发展,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所以,对大学的不足和不善进行批判,大胆地说真话,讲实话,虽然话不中听,令人难受,却是一剂有利于大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良药。古人有训:“忠言逆耳,良药苦口。”

话虽如此,但进行批判有时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阻碍。中国语言,博大精深,就事论事时,可能正反两面皆有各自的理由和立场。你说你是在讲大学批判研究、说实话,可能有人说你是在传播负能量、扰乱正途;你在分析大学不足,警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可能有人会质疑抨击你为何不讲功绩,没事找事,一味鸡蛋里挑骨头;你在批判个别大学存在乱象和不完善,可能有人提出发达国家也存在类似现象,无法根治,属于共性问题。总之,就是不承认受批评的高校存在不完善和不完美,就是对批判持不友好的态度,就是有意无意地向批判者“泼冷水”。

在此环境中,批判研究者要心胸坦荡,铁骨铮铮,不存私利,对自己的良知负责,对真相对负责。殷海光先生曾说:“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必须只问是非,不管一切。他只对他的思想和见解负责。他根本不考虑一个时候流行的意见,当然更不考虑时尚的口头禅;不考虑别人对他的思想言论的好恶情绪反应;必要时也不考虑他的思想言论所引起的结果是否对他有利。”[1]批判研究者还要崇尚理性,系统、深入地研究,谨慎提出观点,用事实说话。博克指出“教育和研究也许不是抨击社会丑恶现象最明显、最英勇的手段,但从整体上看,它们却是最可靠的方法。”[2]当然,如果批判者的角色还被他人误解,被驳斥为在传播负能量,受到偏狭的指责,批判者自当不动如山,巍然矗立,无须辩解,由得他人言说。

对于大学教育批判,受众应有大度之心,特别是大学领导干部和管理者,要能够容忍不同的声音,广开言路,听听批判者不太中听甚至难听的真实话,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是优秀的领导干部和管理者需要具备的人文素养,也是管理岗位的工作职责。如果在大学内都无法容忍批判之声,那么,大学哪里有权批判社会,引领社会发展呢!

2017年4月4日

【注释】

[1]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544.

[2]德里克·博克.徐小洲,陈军,译.走出象牙塔[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