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民办本科高校的发展:追求国际视野和办学标准

民办本科高校的发展:追求国际视野和办学标准

【摘要】:我国公办大学系列都未有哈佛大学之标准的高校,更不用说刚处于蹒跚走路阶段的民办本科高校。民办本科高校提出了超越区域办学标准,放眼全国发展的口号,如此要努力在办学条件、管理和文化等方面着力。当然,民办本科如有国际视野和格局更佳,只不过需投入大成本。坚持国家办学水平标准,坚持服务区域办学,是民办高校办学的生命和根基,也是民办本科高校提高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基本策略。

高职高专基础上升格后的民办本科,前路究竟如何走?当前有一点已十分明确:朝应用型、职业型大学方向发展。这一点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实践一线,都初步达成了共识。这既是就业市场的现实需要,也是德国等发达国家教育经验的启迪,更是当前中国智造、创造以及国家崛起的需要。

民办本科沿着应用型、职业型方向前行发展,不会错到哪里去,但要办成高水平、享誉全国甚至蜚声海外的学校,却是相当不容易。换言之,办得平庸、办得泯然众矣者容易,但要在应用型、职业型领域办得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之类的私立(民办)大学在研究型大学领域那般流光溢彩,却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国公办大学系列都未有哈佛大学之标准的高校,更不用说刚处于蹒跚走路阶段的民办本科高校。如此道说公办大学并非贬低公办大学,而是实话。按照个别专家的说法,我国北大、清华之类大学的学生,假如有一天毕业后能到哈佛、牛津、剑桥之类的世界一流大学任教,那么北大、清华大学就是世界一流大学。这一观点虽然尖锐,但十分有见地。因为这一评价标准极其简洁明了,不用看什么师生比、教学仪器设备值、图书数量,不用看学校有多少数量和级别的科学成果,也不看什么所谓的办学特色、校园文化等,而是直指学生的就业单位和岗位,这可能是最有效判断学校是否办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以此标准论,中国公办大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那么,民办本科应做些什么工作才能办好、办出水平呢?我认为,就两句话:办学格局放眼全国,办学根基长在区域。这两句话十分简短,但类似上文所述的“以毕业生能否到世界一流大学任教”作为评价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一般,是十分有用的办学准则

作为本科高校,办学应该根据全国办学水平标准来办,而不宜以本区域高校的办学水平标准来办,尤其对在区域内办学实力排名靠前的学校来说更是如此。例如,某师范大学提出办成省内一流师范大学或高水平大学,某理工大学提出办成省内一流的理工大学或高水平大学,这其实没有太大的意义。被冠以大学名号,且以某个学科专业来命名的大学,基本上都有50年以上的办学历史,其在省内是一流是应然,如果不是一流反而不正常。事实上,由于举办者的官方背景、历史积淀和政策倾斜,这类大学多数情况下能得到较大的资源支持,成为区域最好大学。但如果仅满足于此,办学在一定程度上就走向倒退。也就是说,成为区域内的强校和一流不应该是这类命名为大学的高校的诉求,因为这种办学目标的定位和档次偏低了。

对于命名为学院的本科高校来说,它们在本省的数量不会太多,在某些省份,此类高校只有4~5所,如果以区域的办学水平标准来作为办学指导,也没有太多意义,明显属于“矮个里拔高个”的行为。与命名为大学的高校竞争,以它们为标杆,可能也没有多大价值,因为大家不属于一个高校行列。由此看,它应该放眼全国,用全国同类院校的办学水平标准或类似的标准来指引自身的发展,激发办学活力。

另外,不同省份高等教育水平是不一样的,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往往比欠发达地区的同类高校水平要高一些,这种情况下,如果欠发达地区的高校以本省(区域)的办学水平标准来要求自身,可以预见,它的办学水平将每况愈下,与其他省份同类高校的水平越拉越大。

依上述逻辑,民办高校也不应以区域的办学水平要求自身。若如此,必定无良好的结局。好在当前办得不错的民办本科,能够克服使用区域标准或水平的陷阱,它们通常会走出区域,看看区域外的其他大学是如何办的,并将办学视线和重心放在超越其办学所在区域的办学水平标准上,代之用国家办学标准或类似的标准来要求自身。它们仔细琢磨,想方设法将这些标准落于实践,办学水平自然高涨,大学气质也截然不同。所以,放眼全国格局来办本科高校才能更有水平和持续力。相反,满足区域标准,大学的发展可能十分缓慢。从另一个角度看,公办高校没有倒闭与否的生存问题,民办高校的办学始终游走于“生存”与“死亡”的钢丝线上。如此,民办高校不能以区域标准来办学,必须以更高的办学标准来要求自身,必须努力办得比同类公办高校的水平高一些,否则,它在本区域或全国范围内与同类公办高校的竞争中将被淘汰。

民办本科高校提出了超越区域办学标准,放眼全国发展的口号,如此要努力在办学条件、管理和文化等方面着力。例如,办学条件要拔高——师资、教学仪器设备值、图书等办学基本条件指标要高于国家的标准;改革系统性要全面——对如何办成高水平大学要有全面、具体、细致的行动方案;办学绩效要清晰——应有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及办法,也要有年度执行报告和阶段监督;办学文化要大气涵泳——应形成立德树人、钻研学术、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的大学风气,并打造出办学特色。

民办高校持全国之办学水准与格局的同时,也需牢记回归区域的使命,此为生存之本。理由十分简单。不聚焦区域,学校的生源何来?因为大多数学生是所在区域的学生。要想跨区域、跨省招生,且实现比区域内招生数量更多的体量,于当前看并不现实。再者,如果不服务区域,所在地方的政府和社会各界又如何会支持本土高校的发展呢?如此,需瞄准本土主战场,并施大力气服务政府、学生、市场、社会四大主体。至于如何服务好区域,这里有好多文章可以做,有广阔的空间可供学校施展才华。

当然,民办本科如有国际视野和格局更佳,只不过需投入大成本。对于大多数民办高校而言,小尝试和探索可为,但大动作需慎重。毕竟有生源、师资、文化、语言等多方制约,无论是请进来或是走出去办学,对民办高校而言都并非易事。勤俭办学,追求实际功效是民办高校办学者应懂得的常识和道理。

坚持国家办学水平标准,坚持服务区域办学,是民办高校办学的生命和根基,也是民办本科高校提高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基本策略。

2018年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