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治理大学反本相现象:守护象牙塔之风景

治理大学反本相现象:守护象牙塔之风景

【摘要】:我把这些有违“大学是育人机构、学术场所、文化高地”本相的现象称为大学的“反本相”现象。就此而言,治理大学内的“反本相”现象成为当务之急,有效的治理可以清洗大学的灵魂,涤荡尘污,使大学的灵魂与身体同步发展。虽说媒体对大学有报忧不报喜,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以吸引外界注意的偏好,但这并不湮灭媒体对大学监督的价值,现实中对个别大学将实习生作为“廉价劳工”买卖的“反本相”现象进行曝光的正是媒体。

大学是育人机构、学术场所、文化高地,这是大学的本相。关于这一点,雅斯贝尔斯、洪堡、纽曼等均有深刻的论述。当代高等教育研究者们更是有多种观点,多不胜数,但万变不离其源,诸多观点基本离不开“育人”“学术”“文化”的范畴。这些范畴衍生出种种对大学的具体希冀,产生了种种对大学的钟情,尤其是更多来自教育学人、教育学者。

然而,现实可能并不如教育学人们所愿所盼的美好想象那样,在少数大学人看来,大学是一个文凭买卖之地。他们认为大学就是学生交钱、教师上课,一买一卖,遵循市场交易原则的地方。个别教育工作者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方面投入的精力相对不足,忘记了学校在育人方面比教书方面有更大的责任;在少数大学人看来,大学是“脸面”之所,只要说自己是大学老师,那十分有面子,至于是否永葆学习热情,是否要用心去治学,有时淡忘了,更少见行动。他们没有深入认识大学教师、大学教授这简单称谓中蕴含的“学术”分量,所以,有些教师还在为“大学教师是否要搞研究”的常识性问题寻找种种“不为”的理由;在少数大学人看来,大学文化是由历史和时间形成的,只需静候以待便可。他们并没有正视身为大学人应主动为建构优秀的大学文化付出努力和行动的责任,比如,传播严谨治学的文化,传递爱生如子的文化。我把这些有违“大学是育人机构、学术场所、文化高地”本相的现象称为大学的“反本相”现象。

近几年,我国大学的办学硬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一些学者和熟悉西方高等教育的人的说法,我国大学比欧美多数大学的硬件条件好得多,而我国大学办学水平之所以离欧美大学的办学水平有一段差距,在于我们的大学软件建设没有同步跟上硬件建设的速度。网络上一句时髦话语可以形容这种情况“身体走得太快,灵魂远没有跟上。”反思这种问题,原因之一在于对大学是育人机构、学术场所、文化高地的认识和实践行动不到位,以致出现了上述的“反本相”行为。就此而言,治理大学内的“反本相”现象成为当务之急,有效的治理可以清洗大学的灵魂,涤荡尘污,使大学的灵魂与身体同步发展。那么,如何根除大学内的“反本相”现象呢?仅仅依靠大学自身进行治理是不足够的,它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

首先,大学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有效治理和干预。正如曼瑟尔·奥尔森所指出,“如果一个集团的所有个人在实现了集团目标后都能获利,由此也不能推断他们会采取行动实现那一目标,即使他们都是有理性的和寻求自我利益的。实际上,除非一个集团中人数很少,或者除非存在强制或其他某些特殊手段,以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事,有理性的、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1]为此,政府要对大学进行干预。例如,对大学校长的遴选宜按“政治家+教育家”的标准来进行,这样可以保证大学的政治性,且让大学的学术味、文化气更重些;对大学试行去编制管理,推进目标绩效制和问责制,这样就可能让大学保持竞技的工作状态,做出更好的成绩;指引大学设计教师发展制度,这样能对教师施以压力,让他们终身学习。

其次,大学的发展还有赖于社会的有力监督,比如说媒体。虽说媒体对大学有报忧不报喜,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以吸引外界注意的偏好,但这并不湮灭媒体对大学监督的价值,现实中对个别大学将实习生作为“廉价劳工”买卖的“反本相”现象进行曝光的正是媒体。要继续发挥媒体对大学的监督作用,让大学远离以及杜绝那些反本相现象,比如学术造假、课程注水等。

各类机构的“大学排名”也是社会监督大学的一种有效手段。一所大学优秀与否,可依靠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指标来判断,最基本的依据是大学排名中的各项数据指标,包括学生满意度、学生获奖数、教师论文数、科研经费、社会服务到款额等。“大学排名”确实有统一化指标、数量化、难以评估办学特色等先天不足,但其作为绩效监测工具这一作用不容否认。大学必须在量化试卷上给出满意的答案后,再来谈超越量化标准发展,搞大学文化建设,这样的发展态度才是合理的、科学的。的确,按照大学排名进行办学是不可能造就卓越大学的,但如果在那些共识度高的大学排名量化指标上都难以有所作为,那么,要办成超越大学排名的高水平大学显然更是不可能的。就此而言,相关机构对大学发展可以发挥影响和监督作用。

另外,大学治理和发展需要依靠大学自身。英国诗人约翰·曼斯菲尔德用充满诗情的语言歌颂过大学:“世间再无堪与大学相媲美的事物。在国破家亡、价值沦丧之时,在大坝坍塌、洪水肆虐之时,在前途暗淡、了无依赖之时,不论何地,只要有大学存在,它就巍然屹立,光芒四射。只要有大学存在,人的自由思想、全面公正探索的冲动仍能将智慧注入人们的行为之中。”[2]显然,大学要维护这种价值定位,必须有实际行动。

因此,大学要开展好这些行动:一是表里一致,务实办学。不只理念上要强调学术至上、尊重教授、敬爱教师,爱护学生,而且行动上要真抓实干,落到实处,特别是大学要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方面有实实在在的行动,要坚决杜绝理念和实践不一致的“两张皮”现象。二是要进一步深化对大学的任务和精神的认识。大学是因何存在的?答案是它是为了学术而存在的,包括学术的传承、传播、发展、创新。大学人要按照这一本质来办学,如果办大学偏离学术的轨道,忘却了学术的本分和治学的责任,那么存在的大学可能是“内虚”的大学。三是大学要善待师生。大学要办出好成绩必须依靠师生,但前提是善待他们,如果不善待师生,很难想象这所大学能得到师生认同并为之奋斗,从而造就成熟乃至卓越的大学。四是大学要善于接受批判并采取持续改进的行动。大学应该容忍大学内外不同的批评声音。虽然批评之声是刺耳的、难听的,但忠言逆耳,良药苦口,给大学泼冷水的人才是希望大学越办越好的人。因此,大学要开阔心胸,容忍批判,在学术上做到百家争鸣,兼容并包,在管理虚心受教,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才会使学校在学术、管理上持续发展、健康发展。

2016年8月6日

【注释】

[1]曼瑟尔·奥尔森.陈郁,译.集体行动的逻辑[ 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2.

[2]罗伯特·伯恩鲍姆.别敦荣,等,译.大学运行模式——大学组织与领导的控制系统[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