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使命的变化必然影响大学命运的变更,影响大学质的规定性,最终影响大学精神的变化。最后,社会转型期外部环境对大学精神产生的消极影响。随着大学精神的失落,目前部分大学中已存在如下异化结果。只有更新大学观念,恢复大学精神,才能实现大学追求真理的使命、教授学术为业的天职。要实现大学功能的整体性价值,需要重新建构大学、社会、政府的关系,恢复大学之精神。......
2023-11-26
网络时代,普通民众能够使用的资源俱增,通过网络,人们可以轻易获取各种各样的资源,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大学显然也在网络时代中获益。教师能够使用的教育教学资源呈几何倍增加;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网上冲浪,获取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资源,甚至可以通过网络选修哈佛、牛津、剑桥等世界一流大学的课程;学校运用网络技术可将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事务一网打尽,提高管理效率。例如,新生入学可以通过学校的后勤管理系统选择宿舍、床位。
然而网络也是把双刃剑,对大学的教育教学也有负面影响。比如,有些大学生消极应付学习,在网络上下载相关资料,再通过拼凑、整合,形成课程作业交差了事,作业没有自己的观点,完全是复制或抄袭他人的观点;教师下载网络上的学术资源,通过这里摘一段,那里抄一段,拼凑成为一篇学术论文,进行学术剽窃、篡改、洗稿等行为。这些事被新闻媒体报道的并不少。
还有一类事情也要引起重视,笔者要善意指出并批评,即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行夸大、编造办学成绩的事情。具体来说,就是通过网络将别的学校的各种工作总结、专项报告等资源下载,之后改头换面,加以包装,使之成为本校的工作总结或成绩报告。实际中,这所大学并没有如报告中所说的开展了那些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也没有形成了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办学特色等,这些成绩和进步有时是基于一定事实上的过度包装,有的甚至是虚构的、炮制的。笔者把这种建立在文字过度包装或炮制基础上的办学行为称为“纸面上的办学”。
最近几年,政府在宏观管理高等教育和推进高校绩效评价方面出台了许多新政策,如要求高校认真提交整体性、系统性的工作报告。具体来说:在国家层面,要求高校提交《高等教育年度质量报告》《本科高校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报告》《高职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报告》《高职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自评报告》;在省级政府层面,要求高校有各类各样的专题报告,有《某省创新强校发展报告》《特色骨干高校建设方案》《执行报告》《应用型大学建设发展方案》《中期执行报告》等,这些教育管理工作是十分有意义的。但遗憾的是,有高校采用这种通过网络复制、粘贴其他高校的文字材料,再召集秘书班子加以修改、润色的方式方法来形成材料,向教育管理部门交差了事。学校把工作重心放在炮制时髦的教育概念,放在讨论构建一个有档次的、能抓人眼球的内容框架上,放在遣词造句等形式上,而最需要学校开展的改革活动,如:如何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如何推动课堂改革,如何打造学科专业特色,一些学校却考虑得不多,行动得太少,以至于真正的、实际的办学成绩平平,并没有令人赞叹和学习的地方。
本来,借鉴他校的文字材料,学习他校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也无可厚非,但照搬他校材料来套用描述本校办学情况,且夸大其词便是行为失当了。不了解学校的校外人陷入文字材料之美的陷阱,误认为该大学做了一些“伟大”的改革,取得了一些辉煌的成绩。鉴于爱护这所大学,他们会为这所学校宣传,但如果有一天被发现名不符实,对学校名声就会造成巨大的伤害。对于本校之人来说,如果不明就里,误认为学校的成绩和成功如材料所写,就可能陷入一种过于乐观的态度,无视其他高校高速发展带来的竞争压力,得过且过,久而久之,学校办学安于现状,缺乏发展锐气,停滞不前。古人曾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果大学经常处于安乐的状态,那要办出高水平和高质量是不太可能的。
往更深层次看,从大学本身是立德树人的机构和从事高深学问研究的定位来看,这种“纸面上的办学”是悖离大学精神的。它一味地把工作重心放在炮制概念、包装文本上,对教育实践却无所行动或行动甚少,这样的办学行为是务虚而非务实的教育行动。如果以这样的态度和方法去培养和教育学生,如何能保证学生认真学习,养成高尚品德,做一位真人;如果以这样的态度和方法去治学,如何能够保证学术作品是有原创性和高品质的。
与其他组织相比,大学应更加具有理想主义、更加务实。前者要求大学要讲真善美,后者要求大学应杜绝假丑恶。“更加”的意思是在追求真善美和批评假丑恶方面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如果缺乏这种表率和担当,大学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就此而言,“纸面上的办学”恰恰是属于假的范畴,是大学不应为的行为,应杜绝这种“想当然”“自我感觉良好”的办学行为。
走出“纸面上办学”的套路,大学要致力于行动,少说多干是大学最需要的。我国具有5000多年的教育传统,孔子、孟子、荀子等先秦贤师对教育就有论述。之后,韩愈、朱熹、张载等对教育也有精辟论断。到了民国时期,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等一大批教育家和大学校长更是在如何办好教育方面有系统的言说。笔者始终认为,今时今日对于大学如何办、如何办好,大学其实并不缺乏理论指引,我们有许多理论,但我们缺乏的是大学实在的行动。
例如,如何管理学生,早有教育大家和研究者提出了“爱生如子、善待学生、以生为本”等大道至简的教育理念,现实中我们需要的是实干的行动,把它们真正落到实践,而不是仅仅把它们挂在嘴边,写在各种文字报告中。在厦门大学,学校为学生提供免费白米饭、大年三十校领导陪同留校学生共进晚餐就真正诠释了爱生如子这一理念。
再如,在课堂改革方面,“学习中心范式、教学互长、翻转课堂”等理念已被提出,有些大学已将之落到实践,想方设法地为教师提供培训和指导,引导教师在全校掀起了课堂改革。但也有个别大学说得多,做得少,他们仅是在某门课程、一小部分教师中推开,做做面子工程,学校也鲜有为教师提供课改的专题培训和指导,而是让教师“自生自灭”,这样的改革行动就做的远远不够,不太实在。
现实中,坚持梦想,肯干实干,着力于实践,真正开展教育建设和改革活动,才能真正形成大学的成功学,使大学办得卓越、办得社会满意。喜好“纸面上的办学”,在文字上拾人牙慧,对实践办学过度包装而缺乏真正务实行动,这样的办学只会产生“内虚”的大学。即便能够因宣传而“笑傲”社会,也不会长久。这种行动就犹如小孩子在海滩上用沙子堆造宫殿一样,虽然十分惊艳,但当海水涨潮时一浸泡,再辉煌的宫殿也会轰然倒塌,大学不应成为这个样子。
2016年6月28日
有关守护象牙塔的风景:大学微言的文章
大学使命的变化必然影响大学命运的变更,影响大学质的规定性,最终影响大学精神的变化。最后,社会转型期外部环境对大学精神产生的消极影响。随着大学精神的失落,目前部分大学中已存在如下异化结果。只有更新大学观念,恢复大学精神,才能实现大学追求真理的使命、教授学术为业的天职。要实现大学功能的整体性价值,需要重新建构大学、社会、政府的关系,恢复大学之精神。......
2023-11-26
最先想到的是有大名的“错错错”。所以错错错之后,能够悔和愧也并不容易。以上说错错错,有的来于客观的事,有的来于主观的己,都是陪衬。重点还是想观身,说说错错错的情况以及悔、愧之外的也许更为可取的对应态度。自然,空中楼阁是不能住的,于是原以为浓的淡了,原以为近的远了,原以为至死不渝的竟成为昙花一现,总之,就成为错错错。这样,这样性质的错错错就有了新的意义,也值得怀念的意义。......
2023-07-30
西方创业型大学理论虽然存在各种流派,且两位创业型大学理论鼻祖亦没有明确其商业化、营利性大学的身份,但是,学术资本化、办学商业性特征在各种创业型大学理论流派或多或少地闪现。[19]从此,创业型大学便与学术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以致国内学者直接将学术资本主义视为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性。这表明创业型大学的中国实践不能沿用以学术资本主义作为组织特性的创业型大学理论,需要对西方创业型大学理论进行中国化改造与诠释。......
2023-10-05
相对于同样作为本土化概念的教学服务型大学而言,教学服务类创业型大学具有明确的内涵与外延,同时强化了其市场竞争能力;相对于西方话语体系中的服务型大学而言,教学服务类创业型大学突出了教学育人的单一职责。教学服务类创业型大学当前主要由三类院校转型而来,尤其是那种以兼职教师为主致力于教学服务平台打造的创业型大学。所谓学术应用类创业型大学,是指那些同时兼顾人才培养与成果转化两大使命的创业型大学。......
2023-10-05
要实现这一点,关键在于民办高校要不断生成办学“想象力”。这种“想象力”表现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诸多方面。这两所民办高校充满“想象力”的改革受到了师生和社会的认可。这些学校成功的法宝之一就是依靠这种充满“想象力”的办学改革,通过改革取得成效,从而使学校屹立于市场、取信于政府,从学生处获得口碑,从教育专家处获得认同。......
2023-08-31
办大学与地理有无关系?这既有这些大学自身的努力,也有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当然也要承认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有关,也必须承认,处于非省会城市的大学必须付出更大的代价和艰难努力才能获得更快的发展。总之,处于不利地理位置的大学是可以突破地理限制而办好学并走向卓越的,关键取决于办大学的人。再说说大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里先谈谈天气。......
2023-08-31
当前讨论现代大学教育理念与目标问题,我想主要是针对太过功利性、实用性或为技术而技术的目标设计的。[7]在费希特、洪堡看来,实用性、服务现实只是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的结果之一或副产品,不是出发点,也不是目的,不占第一位。洪堡特别强调大学教育与科学研究的“反思性”问题,指出必须培养学生对真理与知识永无止境的探求、创造性与不断反思的精神。事实上,它事关大学的理念与目标。......
2023-07-25
第二节大学定位一、大学的层次定位与定位的非概念化所谓高校的层次定位,一般是指在分析学校内、外部环境和自身实力的基础上,根据一系列定位特征如学术层次、学科强势、培养目标、社会威望、综合形象等若干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估,并据此合理地确定学校在某一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地位。......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