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艺术品消费者的跟风心理及市场运营研究

艺术品消费者的跟风心理及市场运营研究

【摘要】:无论中外,艺术品消费者在流行风尚的趋同下,购买复制品多集中于少数名垂青史的大名头艺术家,对其他艺术家少有问津。艺术品消费者跟风名家名作,有艺术欣赏心理的原因。艺术品消费跟风,有时是迫于市场对流行时尚的操控。这种由来已久的从众心,既可以作为审美认同进而升华为审美教育榜样,也可能成为压制消费者审美个性的胁迫力,艺术消费跟风是把“双刃剑”。

艺术品市场有个流行的说法:投资要买别人喜欢的,收藏要买自己喜欢的。其原因在于,遵从审美个性是收藏的真谛,收藏者只有具备自己的明确审美标准,全面了解艺术家和作品,懂得欣赏作品并与之产生共鸣,才能在收藏中获得美的享受。正如黄君实所言:“收藏家应该具备的最重要条件是喜欢。不喜欢,占有了它,也无法体会它的韵致。”但实际上,很多人在收藏艺术品时并非考虑自己是不是喜欢,而是经常跟别人的风。

最明显的跟风,是迷信美术史上的名家名作。

美术史上的名家榜是美术史家所下的定论,未必所有人都会“心有戚戚焉”,但在当下的艺术品市场,大名头艺术家的作品却绝对抢手。追捧名家者如云造成其伪作泛滥,据统计,齐白石一生留下的书画仅1万余件,有6000余件收藏于博物馆等机构,但上拍竟达2.5万余件、成交1.6万余件(其中真迹不足千件),另有私下交易近10万件。李可染一生创作仅1000余件,但上拍已达8000余件(其中真迹不过几百件)。在国外,名家名作的复制品同样畅销,不仅各大公私收藏机构都有收藏复制品的传统,一些著名博物馆和艺术馆在展览名家原作时,还经常会制作仿真品并公开发行。据称,毕加索作品的限量复制品售价高达15000美元。

与精英型收藏者不同,大多跟风名作者属于大众型消费。

欧美国家,精英群体收藏名家的原作,而多数中产家庭更愿意购买原作的复制品,以满足装饰家居的实用需要,名家复制品市场由此长盛不衰。在国内,名家原作价格因企业家、投资者近年大举参与收藏而快速攀升,使普通买家难以承受,各种名作的仿制品也应运而生。很多人购买名作复制品纯粹为了消费,通常将其挂在办公室、酒吧、餐厅、酒店等公共空间,或者置于家庭的厅堂居室。无论中外,艺术品消费者在流行风尚的趋同下,购买复制品(或仿制品)多集中于少数名垂青史的大名头艺术家,对其他艺术家少有问津。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形成了典型的二八效应。

艺术品消费者跟风名家名作,有艺术欣赏心理的原因。

英国和加拿大的研究者发现,人们在欣赏艺术品时很难理性,大脑受刺激区域会因主观意愿的变化而改变。当他们所面对的真迹被告知是赝品时,大脑中与奖励机制有关的区域会停止活跃,而当得知无法评判的两件作品之一是出自大师之手时,大脑会产生不同反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也显示,从众心理在艺术作品欣赏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人们并非仅凭自己的感受,而是人云亦云。在大众文化消费中,传媒为消费者提供了消费时尚和导向,人们的欣赏行为会深受广告和营销策略的影响,趋同行为普遍存在,让很多人买了并非自己喜欢的艺术品。

艺术品消费跟风,有时是迫于市场对流行时尚的操控。

拍卖市场向来占据艺术品交易的显著位置,特别是苏富比、佳士得两大世界级拍卖巨头以及嘉德、保利等几家国内龙头拍卖行,以其“高大上”的地位成为整个艺术品市场的风向标,也成为艺术消费时尚的重要策源地。在资本操控下,拍卖市场会不停推出新的收藏概念、新的收藏热点,经过媒体造势,成为大众消费者无法抵御的诱惑。当代艺术家成为流行时尚中的主角,一方面,带着各类头衔的中老年艺术家层出不穷,让消费者趋之若鹜;另一方面,越来越年轻的艺术新星如许多时尚商品一样被包装后推进拍场,让消费者目不暇接。

原始人以兽皮、兽角或野草、野花装扮自己,引起众人争相模仿,便出现了最早的时尚。这种由来已久的从众心,既可以作为审美认同进而升华为审美教育榜样,也可能成为压制消费者审美个性的胁迫力,艺术消费跟风是把“双刃剑”。

[1]章利国.艺术市场学[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2]锚定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指人们在判断某人或某事时,容易被第一信息或第一印象支配,它们就像抓牢水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维固定在某处。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又叫沉锚效应,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在经济领域表现更为突出。

[3]表中第一列中的“净收益率”均指的是经期限调整之后计算得到的8年期全部收益率,再减去8年无风险收益率,最终得到该策略对应的净收益率。

[4]章利国.艺术市场学[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5]章利国.艺术市场学[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6]宾馆珍品不翼而飞——特大系列名画盗窃案侦破纪实[N].新闻晚报,2013-12-30.

[7]郑重.收藏十三家[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

[8]傅勇.中国的储蓄率敢降吗?[N].中国经营报,2005-10-31.

[9]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浅析与展望[N].中国经济时报,2007-07-17.

[10]〔美〕卡纽克.消费者行为学[M].俞文钊,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