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改编成果:《龙舞朝阳》中的翰林许湘成为读者喜爱的智者角色

改编成果:《龙舞朝阳》中的翰林许湘成为读者喜爱的智者角色

【摘要】:杨家翰林“学而优则仕”的故事比较正统,娃娃们更喜欢“神童”翰林许湘。聪明颖异、过目不忘、出口成章是这些故事中的许湘“标签”。200年间,大家一直在按自己的意愿塑造许湘。文化往往会有“投影”现象。在某次剧本创作会上说起“民间故事中智慧型人物”时,与会者谈到了阿凡提和刘三姐,我则提到了许湘。这是“时代审美”的产物,戏里的“许湘”已不是许湘了。

住在翰林街上的禄充人都知道“翰林家”在哪里。一个小女孩告诉我,“这点是一家,那点是许湘呢家。”

“一门双进士,百步两翰林”,娃娃们也能讲个大概。杨家翰林“学而优则仕”的故事比较正统,娃娃们更喜欢“神童”翰林许湘。

▲禄充古渔村

禄充的文化景象里避不开清人许湘。许湘是禄充“两翰林”之一,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丙子科中举,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丁丑科连续中进士,点翰林,任庶吉士。据说曾奉旨审亲王,先斩后奏,名震京都。后来在老家不幸病亡,死时才十几岁。许湘的故事有各种不同的版本,这些故事大同小异,几乎都避开了许湘成才的过程,没了这个过程,所以许湘一直是“神童”。

关于许湘的史料并不多,如今人们津津乐道的大都是粗浅加工过的故事。聪明颖异、过目不忘、出口成章是这些故事中的许湘“标签”。早逝的许湘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个颇有童趣的才子,也留给人们更多的“主题创作”空间。200年间,大家一直在按自己的意愿塑造许湘。定位是“神童”,那就在“神童”范畴中大做文章,民众对他的敬仰和消遣不断把他的“神格”更新,在把他变成了当地文化标志性符号的过程中,也把虚拟和想象加进他的故事,“文化想象”和“历史记忆”混合了。

文化往往会有“投影”现象。比如,许湘受杨思荣影响,刻苦发奋,“中进士,点翰林”,人们便会推演许湘少小时聪明绝顶的可能性,并想象出他的“鬼马”及恋爱过程中的足智多谋。这是民之所向的造就,很难阻拦,也很难订正。每个人讲许湘,都会加入自己的文化认知、想象、审美和情感,后人再讲许湘仍会如此。有关许湘的“文化想象”和“历史记忆”都没跳出中国传统故事特质,只是很少有人愿意梳理这种特质,因为认真梳理起来,会陷入抬杠的境地,过程与结论都毫无美感。中国传统故事的架构并不一定是兄义弟恭、父慈子孝,大多数故事都包含着“嗔”“痴”的寓意。深究起来,白蛇传、梁祝、哪吒闹海、赵氏孤儿等故事表现的都是强烈到疯狂的执念,展现的都是主人公对现实奋不顾身的还击。传统中,只有这样才叫“故事”,矛盾和感情只有用某种强烈的手段体现,才能让人喜闻乐见。

在某次剧本创作会上说起“民间故事中智慧型人物”时,与会者谈到了阿凡提和刘三姐,我则提到了许湘。我不喜欢阿凡提对巴依老爷的那种所谓的智慧,也不喜欢早期传说中刘三姐的所谓伶牙俐齿。从前的民间人物传说中,所谓“智慧”比比皆是,强烈而疯狂,却往往只因阶级或阶层不同,就用小伎俩调戏对方,其实这些不是美德,不是聪颖,更近乎抖机灵,恶作剧,甚至像流氓行径,相当低级。最典型的例子是《牛郎织女》中牛郎偷织女衣服的情节……民间塑造的许湘也同样这般粗粝,他已有中国民间文学人物的典型属性,是人们在历史认知基础上随意地再丰满、再创作。覆盖真实许湘事小,覆盖了真实的文化和操守生活,负面效应巨大。

许湘这个典型人物的价值应体现在“有目标有追求”方面,只侧重油腔滑调的文字游戏,塑造出的形象远离了“翰林”。

清代翰林院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讲经作文,基本算是皇帝的秘书处。秘书长为掌院学士,多是当朝大臣担任,属官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许湘成为庶吉士可说年轻有为,十几岁的年轻人能担当这般重任,仅以“神童”相喻太过浅薄了。他少小有志才导致刻苦修学,他勤学苦练才练就出口成章,是这种递进的修为把许湘推进了翰林院。绝不是靠抖机灵平步青云。

然而,至今,我们看到的“许湘”却是另一种形象:戏弄父亲和岳父,打赌见媳妇,写对联戏弄富豪……虽有童趣,却个性低俗,油腔滑调,难说正气。

现有相关传说中,无一不列举许湘的“手笔”,尤其是他十六岁时写给恋人的两首情诗:

二八佳丽阻渡流

小生便是渡人舟

牵来女手携男手

回过龙头看凤头

一点灵犀依紧贴

双方意马媾勾留

身虽放下情犹在

脉脉含情暗凝眸

可说古人早熟,可说神童有才,但年方十六如此这般写情写欲,惊为天人,真不知许湘的感怀是哪来的“经验”。

历史记忆与文化延续是密切关联的。时代语境能延续历史人物的故事,也有可能让历史人物的个性跑偏。每个人都是记忆者和传承者,但现代重构的许湘如何合理延展前人的虚构,是个问题,延伸开来,所有民间传奇中人物再塑的正与邪、雅与俗、真与假,都面临这个问题。

2014年,一位年轻作者把一份许湘故事的“大纲”拿给我看,和我商讨影视化的可行性。他想把云南神童搬上荧屏。他的故事中,许湘是明朝将军的后人,诗文了得,武艺高强,因初恋情人被权贵害死,他发誓报仇,便参加科考,中举入翰林院后接近权贵,最终杀掉仇人,大仇得报。故事逻辑相对完整,人物也很丰满,但看得出这种演绎来自当时风行的古装戏“通用”结构,甚至可以让人想起《花木兰》和《女驸马》。这是“时代审美”的产物,戏里的“许湘”已不是许湘了。

禄充街上的娃娃对“进士”“翰林”的理解很现代,很直接。我问给我指路的小女孩什么是“翰林”,她说,就是大学生,就是公务员

▲文运昌隆

我一直想重理许湘故事,觉得亦喜亦悲、呈述呈情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把人物脉络勾勒清晰,合情合理。为这番“重理”,我读了不少“文化投射”方面的论文,受益匪浅,感触颇深。那天,领着小女孩逛街的奶奶说的话直白、朴实,也给了我启发。奶奶对小孙女说:你好好读书噶,读书好才能住翰林街,读书要有读书的样子,咯晓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