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山,仿佛是赵士麟的莲台,助其平步青云。在郭英喜眼中,尖山是抚仙湖边的莲台,登上莲台,他会进入“佛系”,就会像莲花一样在烦恼中出生又从烦恼中开脱。站在尖山顶,脚下的“莲台”并没让郭英喜产生解脱感,相反,脚下那面巨大的石壁给了他另一种提示——他和女友吵架时说过“天涯何处无芳草”,这面石壁,却真的无芳草。2019年初夏,我从禄充回澄江城区,路过尖山,绕道进了尖山村。......
2023-08-30
修建昆明绕城高速公路时,澄江木官山古墓群被发掘。墓中物件从滇文化时期的土葬残留物到明清时期的火葬痕迹。
1955年,考古人士在一位云南某古董商手里看到了一些青铜器,发现与中原地区商、周青铜器不一样,询问青铜器来源后,找到了晋宁,在晋宁石寨山破土查证,才有了“滇文化”的提法。随后江川李家山、呈贡天子庙、安宁太极山、曲靖八塔台、宜良纱帽山、官渡羊甫头等古墓被一一发现发掘,“滇文化时期”的概念才立住了脚跟。
木官山古墓出土文物有“滇文化时期”留下的东西。可惜的是,在出土物件上无法找到能串联墓葬史实的信息。真实的田野考古并不是一项惊喜连连的工作,考古人要用手中的工具在风吹日晒中一点点还原历史的真实,还要时刻防范气候和地质变化给发掘带来的困扰。一代代考古人很不容易,我们民族的来处和去处,真要靠他们解析。
▲木官山古墓群挖掘现场航拍图
但在木官山古墓中一时找不到解析的线索。
站在这个暂不知来处去处的古墓边,一个关键词在我脑中浮现。
“兵阵”。
2017年我到昆明金鼎山文化创意园区谈项目时,曾在一家公司里看过很多年轻人的项目创意,其中就有一份没定稿的网游项目书。网游的构架是——公元前278年楚国遣楚将庄蹻率领一支队伍到达滇池地区,一次次征服当地部落、扩大疆土,后因归路被秦国所断无法返回楚国,索性自立门户建立滇国。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出兵征讨云南,年高老迈的滇王有两个选择,一是投降,一是对抗。游戏中,玩家可以选择投降,但降后需要听从汉武帝的指令与其他周边领土的武装力量争斗;玩家也可以选择对抗,那就要面对汉武帝的各种兵阵……这款游戏开发的前期工作做了一部分,相关的排兵布阵图是根据很多古战场资料编排的,其中一份阵图和木官山古墓分布图极为相似。画稿上标注的是滇王庄蹻围攻土著部落的阵型,一层层圆,圆与圆之间在交错中缩小,收紧,水泄不通。而汉武帝围滇困庄蹻的阵型则是正面推进,左右助攻。
网游项目负责人并不是本地人,却对古滇文化如痴如醉。他说他们做了很多功课,找了很多残存的历史碎片。虽说当年滇王选择的是投降,但这些年轻人确实想再现古滇王国的版图和军力,甚至想尝试复原一些当时的风俗。
▲81 号墓中的青铜器
澄江木官山墓地位于澄江市城西南角,抚仙湖西北岸,龙街街道双树社区西北部一座平面近圆形的独立小山包上。2015年底—2016年初,为配合昆明绕城高速公路东南环线项目建设,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木官山墓地西部受项目建设影响的区域进行了考古勘探工作,勘探面积8000 平方米。2016年4月~7月,又联合玉溪市文物管理所、澄江县文物管理所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7000平方米。
发掘区域位于木官山西部,发掘过程严格按照《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进行,结合运用无人机航拍、遗迹三维建模成图和考古工地数字化管理平台等新技术,全面收集发掘资料。
发掘共清理遗迹300个,包括滇文化时期土葬墓276座、灰坑15 座,明清时期火葬墓9 座。
▲木官山古墓群挖掘现场
▲木官山出土的青铜兵器
墓葬发现少量人骨,但大多残碎或已呈粉末。
土葬墓、灰坑等滇文化时期遗存共出土遗物830件,按质地分为铜、铁、铜铁合制、陶、石、玛瑙、绿松石、玉、骨、水晶、漆、料器十二类。
铜器数量最多,分为兵器、生产工具、装饰品和其他四类。大部分铜器保存尚好。纹饰多出现在兵器和装饰品中。兵器有剑、戈、矛、钺、镞、镖、箭箙和臂甲八类;生产工具有斧、锛、凿、削、卷刃器、铲六类;装饰品有钏、镯、扣饰、扣、泡钉、泡、方形器、圆形片饰八类。另有部分残碎严重,器形不明。铁器59 件,可辨器形的有矛、镞、刀削、方形器、S 形器五类。铜铁合制器40 件,器形有铜茎铁剑、铜骹铁矛、铜柄铁削、铜銎铁斧、铜銎铁卷刃器五类。
▲木官山出土的青铜器
陶器大多数陶质较差,难以修复,无法辨明器形。从陶质看,99%的陶器为夹砂陶,泥质陶较少。陶色有橙红、黄、灰、灰黑、黑几类,其中灰黑陶数量最多,其次为灰陶。夹砂陶火候低,陶色驳杂,泥质陶火候较高,陶色均匀,陶土经过细致淘洗,器形规整。陶器纹饰较少,97.3%的器物光素无纹,施纹方法以刻画为主,纹饰主要有刻划同心圆纹、菱形网格纹、带状网格纹、水波纹、叶脉纹、弦纹、垂幔纹、剔刺纹、附加乳丁纹和凸棱几类。施纹部位多见于颈、肩交接处、唇部下方和器底。器形有罐、盘、釜、杯、纺轮、器底和其他七类。罐类以侈口、鼓腹、小平底为主要特征,另有部分圈足罐;盘全为同心圆纹浅盘,釜残碎严重,整体特征为侈口、微鼓腹,口沿下方起一周凸棱。罐、釜、杯三类器物,器形与澄江金莲山和昆明羊甫头两个墓地出土的同类器物相同。
石器、玉器、骨器、料器和水晶数量少,器形也少。漆器多残存漆皮,无法辨明器形,少数铜泡、铜泡钉和圆形铜片饰与漆器共出。
火葬墓保存完整,从质地看葬具有陶和釉陶两种,从结构看有单罐也有内外套罐,单罐和套罐中的外罐多为陶质,内罐中既有陶质,也有釉陶。陶质葬具中以夹砂陶为主,另有少数泥质陶。陶色有灰白、米白、浅灰、浅黄、浅橙红色五种。器形仅罐、盖、盆三类,罐与盖多搭配成套,盆依据大小不同,搭配也有差异,形制稍大的作为底座置于外罐下方,形制小的作为盖置于外罐顶部。釉陶葬具按釉色不同分为酱釉和绿釉两类。酱釉葬具为单罐,绿釉葬具为套罐中的内罐,酱釉葬具为泥质灰陶胎,绿釉葬具为泥质浅橙红色陶胎,火候较高。酱釉釉色暗沉,仅口部至下腹部施釉,釉不及底;绿釉釉色清亮,光泽度好,整器均施釉,局部区域釉面脱落。从器形看,酱釉葬具与绿釉葬具均为罐,但形制差异较大。
▲木官山出土的火葬罐
木官山墓地与金莲山墓地同位于抚仙湖北岸,隔澄江县城东西相望,地理坐标和海拔高度相差无几。从墓葬形制看,清理的276 座土葬墓全为中小型墓,二层台、腰坑、器物分层埋葬等结构特征与金莲山墓地相同,与滇文化同时期的其他重要墓地如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昆明羊甫头等亦相似。少数墓葬存在三层台结构,随葬器物一般置于墓室上层,墓室下层及墓底腰坑中不见随葬品,这一埋藏特点在同时期的墓地形制中少见。
从墓葬分布及墓向信息来看,木官山墓地滇文化时期的土葬墓分布规律性较强,自山顶至山脚,呈以山顶为中心的同心圆环状分布,每一圆环之间间隔距离大致相同,墓葬与墓葬之间间距亦相近,叠压打破关系少,96%的墓葬墓向在0°~90°之间。这种墓葬分布统一规律、管理严格有序的墓地特征在同时期的滇文化墓地中并不多见,这也是木官山墓地区别于其他同类墓地的另一重要特点。
因墓地特殊的埋藏环境,现场清理中极少发现人骨及棺木,难以捕捉墓地的葬具、葬式、葬俗等信息。
关于墓地的年代,从发掘及调查资料来看,墓地存在滇文化、汉晋及明清三个时期的遗存,滇文化时期遗存以本次发掘的土葬墓和灰坑为代表,汉晋时期遗存以调查发现的砖室墓和石室墓为代表,明清时期遗存以火葬墓为代表。滇文化时期遗存的年代,从墓地材料本身而言,由于墓葬间叠压打破关系少,我们只能从典型器物的地层学和类型学研究入手,结合同时期其他墓地的材料进行对比分析得出。
墓地滇文化时期的遗存可初步分为早晚两期,早期墓葬以出土青铜器为主,伴出部分陶器,典型器物组合为兵器、生产工具和少量装饰品,器形有剑、矛、斧、锛、扣饰和钏,相对年代为西汉早、中期。晚期墓葬以出土铜铁合制器和铁器为主,典型器物组合为兵器和生产工具,器形有铜茎铁剑、铜骹铁矛、铜銎铁卷刃器、铁矛、铁镞和铁削,相对年代为西汉中、晚期。
木官山墓地存在早至滇文化时期,晚至明清时期的遗存,墓地沿用时间长。从墓葬分布规律、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分析,木官山墓地早期遗存属滇文化范畴,整体文化特征与滇池地区的典型墓地如晋宁石寨山、昆明羊甫头,星云湖地区的江川李家山等一致,但也存在地域差异,这些差异也许正是抚仙湖地区滇文化遗存的独特之处,从这个角度来说,木官山墓地的发掘为抚仙湖地区滇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另外,本次发现的早期土葬墓全为中小型墓葬,根据前期调查掌握的信息,我们不排除木官山墓地存在大型墓葬的可能性,将来还需要开展更多的工作。
我找不到相关更为确切的史实,但木官山墓葬群图形却给了我极大的想象空间。我觉得与其说这是2000 多年前的大滇审美,不如说这是2000 多年前的滇国兵阵。
木官山在抚仙湖西北岸的双树村,北眺山如虎,南望湖如镜。站在山头看古墓群中众“兵”列阵,似能见沙场点兵,长戈铁弩;山风吹来,也如闻战鼓激昂,杀声震天。我拍的每一张古墓照片都静得让人窒息,而我感觉到的是,那些影像下却动感十足,声色俱全。
摄影中有一种“虚化背景”的手法,指的是让景深变浅,使焦点聚集在主题上。在相机的“大光圈”不够用时,让镜头离被摄物体近些再近些,会达到虚化背景效果。在木官山上安静地坐下,用镜头把古墓拉近,周围的一切便瞬间模糊,脑海里便会有无数遐想了。
在我看来,如果说明朝是历史上汉文化对云南的最大规模输出时段,那庄蹻入滇有可能是中原文化对云南的第一次输出。“太史公曰:楚之先岂有天禄哉?在周为文王师,封楚。及周之衰,地称五千里。秦灭诸侯,唯楚苗裔尚有滇王。”(《史记·卷一百一十六·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滇王庄蹻身上流淌的是楚国骨血,就如同木官山墓穴中刀枪剑戟一样,形神都是大楚风貌。彼时的排兵布阵乃至兵将墓地的布局,也必定有楚国“军事文化”的影子。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车兵”很出名,车兵以战车为编制单位,称为“乘”,战车后跟随步卒,每“乘”七十五人,战车主导先行,排成战阵推进。后来车兵逐渐被更灵活的骑兵、步兵取代,但列阵进攻的战术一直未变。楚人战争
经验丰富,常用先秦的《军志》指导战役,《汉书·艺文志》也曾收录过《楚兵法七篇》。楚国本可以强大,怎奈它贵族当道的国体并不利于军事实力提升,再加之变法失败,国力日衰——吴起帮楚悼王变法,君王接受了,旧贵族不接受,楚国贵族势力大,略施小计就把吴起杀了。楚国最终被灭,王侯将相们留下的军事体统仍留在庄蹻身上,庄蹻也用惯了这种体统,况且,用被楚国“军事文化”武装起来的兵马征讨西南高原并未“抱团”的土著部落很有效果,庄蹻有如神助,攻城掠寨从不失手,这才有底气占滇称王。
木官山古墓群没有明确的“战争”信息,目前仅能考证出那里大部分是“滇文化时期”留下的遗迹。但这种百鸟朝凤般的墓穴布局,让我想起了“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的气势,闭上眼睛就想得出滇国众将士为国捐躯后仍在列阵的精气神,他们似在等待站在山头上的大首领的召唤。抑或是,大首领见弟兄们相继死于土著刀下,命余部厚葬尽忠者于木官山,要求把山头留给自己,他重整兵马,拼死冲向顽敌,刀光剑影,血雨腥风……
或许我的判断靠谱,这“兵阵”,乃“楚风”。
木官山是座低矮的山包,既不秀美,也不雄伟,和附近正在建设的现代化广龙旅游小镇相比,显得很小很安静。双树村也很小,也很安静。很难想象这里会是从前的战场。艳阳下,山坡上夏虫颤翅,半空中玉鸟和鸣。不远处,现代化的东南绕城高速公路早已开通,车水马龙,川流不息。
那天下山回到车里时,电台正在介绍唐宋八大家。我便想起了北宋大家苏轼的词句: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木官山上的高速路
有关龙舞朝阳的文章
尖山,仿佛是赵士麟的莲台,助其平步青云。在郭英喜眼中,尖山是抚仙湖边的莲台,登上莲台,他会进入“佛系”,就会像莲花一样在烦恼中出生又从烦恼中开脱。站在尖山顶,脚下的“莲台”并没让郭英喜产生解脱感,相反,脚下那面巨大的石壁给了他另一种提示——他和女友吵架时说过“天涯何处无芳草”,这面石壁,却真的无芳草。2019年初夏,我从禄充回澄江城区,路过尖山,绕道进了尖山村。......
2023-08-30
明初开始,大明中央政权统治深入,人口入迁源源不断。嘉靖年间,缅甸洞吾王朝侵占滇西,进犯姚关,明朝廷命邓子龙等率军大败缅军,随后明军与洞吾军队在陇川、猛卯、猛密、蛮莫、孟养等地战事频繁。大明共传16 帝,享国276年,对云南的小役大战一直未停。此间北方军民不断涌入云南,落地生根,巩固大明疆土。当年的“充”是个万代千秋的战略,除了添人进口之外,还有更多的含义。......
2023-08-30
西龙潭中的黑龙娶了附近村寨的杨姑娘,回娘家时杨姑娘的嫂子好奇,趁夜深人静舔破窗纸偷看了小姑子两口子的龙体……黑龙与人类跨界通婚是犯了龙法的,龙界最高执法机关念黑龙早年治水有功,将功折过,轻判了黑龙。龙宫一隅,身缠枷锁的黑龙和杨姑娘已焦虑成疾,难安身心。黑龙夫妇闪身形抖龙躯击水驾浪跃出龙潭腾空而起。这也是当初黑龙关注她的原因,西龙潭很大,各方水域都有名称,龙宫的出口叫月牙潭。......
2023-08-30
伊里布微服私访澄江,专为祭拜赵天官。伊里布在澄江路遇萝卜村老汉杨家善,两人相处甚欢,杨家善粗茶淡饭招待伊里布,伊里布吃了不少萝卜村的黄萝卜,赞不绝口。隔天杨老汉又领着伊里布给赵天官上坟,随后又相约昆明,但伊里布仍然没在杨老汉面前暴露自己身份。若干年后杨老汉又到昆明卖萝卜,真见到了已是云贵总督的伊里布……......
2023-08-30
一年前杨思荣庚午科中举,杨家也是锣鼓喧天红旗招展热闹了一天,让许湘好个羡慕。但今年杨思荣接圣旨,完全出乎许湘的意料——嘉庆十六年,杨思荣辛未科中进士,点翰林,任庶吉士——小许湘没想到杨家的荣耀如此频繁,杨思荣的学业水平能如此这般直线上升!老学究对出的下联更是刺激了许湘。“早日和荷仙在一起”成了许湘刻在心上的念想。对杨思荣的羡慕和对黄荷仙的思念,两股劲把许湘拧成了一股绳。......
2023-08-30
蒙古姑娘阿盖是梁王把匝剌瓦尔密的女儿。政治斗争从来都是残酷的,梁王让阿盖用孔雀胆毒死段功,阿盖觉得段功对自己情深意重,拒绝了父亲的要求,并把事情原原本本告诉了段功,让段功带自己回大理。梁王一计不成再生一计,他安排了一场佛事,邀请段功参加。还有传说,说云南每年要向朝廷进贡2500 匹马,后改贡给梁王。▲梁王山老君殿遗址孙老先生言之凿凿,却说得风轻云淡。......
2023-08-30
水乡的秀与美则是由湖畔那汩汩的泉水流淌而出的。杨永坤、杨国富两位老师,是土生土长的禄充本地人,分别是大渔笼编制的市级、县级非遗传承人。水乡的诗意是泉流淌而出的,它是朴素、干净、温暖的。在立昌入住的游客并不多,虽然湖水近在咫尺,但游客们仍会选择到禄充、市区或抚仙湖东岸留宿。“如果离开立昌,搬到山上,我们就‘水乡’变‘山乡’了,或者搬到城里头,干脆变成城里人!更好呢。”即使搬离,水乡仍是水乡。......
2023-08-30
在龙街赶街时看到了传说中的“草锅盖”,就是民谣“云南十八怪,草帽当锅盖”所说的草帽。在澄江、在云南,“草帽当锅盖”确实已是旧景了。当年的“草帽当锅盖”是实用主义真实写照。2010年入秋前后我曾在昆明滇池路的一家“草墩餐馆”里看到过几十顶草锅盖。我们并没在意这些草锅盖和老照片的来由,只看见了尖尖草锅盖上的灰尘和油烟。在龙街买的草锅盖被一位擅写民族风情的小说家拿走了。......
2023-08-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