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禄充:鱼、水、铜锅三合一,助您远离多种疾病

禄充:鱼、水、铜锅三合一,助您远离多种疾病

【摘要】:禄充乃至整个抚仙湖畔的铜锅之所以与众不同且名声在外,是“三合一”的结果:鱼,水,铜锅。缺铜容易引起骨质疏松、冠心病、白癜风、少白头、老年痴呆、女性不孕、贫血等多种疾病。阳光恰到好处地倾撒在铜锅和相机之间,巨大的铜锅因曝光不够只留下了一个影子。

俞元有铜,出自怀山。怀山在哪却没人知道。

汉书·地理志》写“俞元”时提到了“怀山出铜”;《后汉书·郡国志》中写了“‘俞元’装山出铜”;《元史·食货志·岁课》里写的更详细,大意是当时云贵川区域能冶铜的共有三处,澄江为其一……

云南地质专家薛步高老先生说,元天历元年(1328年),澄江铜的年产量约11900 斤,史料中既有产地、又有冶炼地,也有炼炉和岁课数据。(杨应康《澄江风物志》)

但如今澄江既无“怀山”,也无铜矿,连“遗址”都无影无踪。

消失的怀山有可能是澄江境内任意一座山,只是它不再“含铜”而已。2009年,我去昆明东川了解当地资源枯竭和城市转型状况。那里的采铜历史始于东汉初年,明末清初采冶已具相当规模,清乾隆年间可谓鼎盛时期,到20世纪末已是资源枯竭,“铜都”即将成为历史称号了。澄江的怀山只不过是古时的“东川”。

▲仙湖大铜锅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句话是人类用来自我安慰的,在科学范畴内谈论能源,“不尽”“不竭”从不存在,没有讨论余地。

澄江的铜锅,或许是老俞元人传下的物件,如今发扬光大,是“为了忘却的记念”。

在禄充,有一口巨大的铜锅,镂刻上了“天下第一铜锅”字样。这口锅并不是古董,而是几年前专为当地创办的“铜锅美食节”打造的地标,这口锅真材实料,可做实操,在一年一度的美食节里大放异彩,开火一次可煮两吨鱼,够两三千人吃鱼喝汤。

参加过“铜锅美食节”的朋友告诉我,铜锅是由头,美食才是关键词。到禄充参加美食节,只吃铜锅鱼就太不划算了,要吃长街宴才过瘾,百鱼百味,鲜香一片。

澄江家家户户都有的铜锅,不再只是煮鱼煮饭的工具了,这些锅里盛的是抚仙湖畔特有的情怀,蒸煮的是异香扑鼻的昨天、今天、明天。

铜锅并不是稀奇的“锅种”,各民族都有这种炊具,只是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禄充乃至整个抚仙湖畔的铜锅之所以与众不同且名声在外,是“三合一”的结果:鱼,水,铜锅。

禄充人吃铜锅鱼是一种“原汤化原食”的操作,湖水,活鱼,铜锅,就在岸边架火清炖,做的是一套最原始的炊事。这种做法简单粗暴,却只认这一方水土,换水换鱼都煮不出那种特有的清鲜滑爽。无法复制的特色让铜锅鱼独享美誉,独霸江湖。在禄充,一锅鱼一碟蘸水一壶酒,嘴里就是清风明月,眼前就是海阔天空。

“天下第一铜锅”前,一对拍照男女受铜锅的启发,聊着聊着就对“历史”做了些纵深思索。男人认为,从某种角度讲,历史是“人造史”,“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澄江曾经有铜,澄江曾和古滇国有血缘关系现代人按照传下来的史料或传说,做一口天下第一的铜锅以示文化传承,并能用这种夸张形象推送旅游资源,也是创造并书写了一小段历史,而且,眼前的东西必定是将来的历史。女人认为,历史当然是人创造的,若铜锅是从“青铜时代”传承下来的,第一个敢用青铜锅煮鱼的人该是个美食英雄,他找到了湖水、鱼、铜锅之间的关系,他是真正赋予铜锅意义的人……

游客中从来不缺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知识分子。他们不会为浮光掠影所动,对脉络清晰的历史充满敬畏,对人造的景致持保留意见,对美食的品评也充满了科学态度。

禄充小饭店的墙上挂着很多挂图,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虽说有些重复,却也有些“铺天盖地”的效应。

△铜是人类发现最早的金属之一,远古时代,人们已发现铜锅烹饪的妙处,千百年来,铜锅的节能、抗菌、净化水质、预防老年痴呆、治疗白癜风、少年白发等功效也被证实。

△铜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营养素,对血液、中枢神经和免疫系统,头发、皮肤和骨骼组织以及脑、肝、心等内脏的发育和功能有重要影响。缺铜容易引起骨质疏松、冠心病、白癜风、少白头、老年痴呆、女性不孕、贫血等多种疾病。铜元素在抗衰老、保护皮肤及头发、防治流行性感冒癌症等方面均有一定的作用……

几位文质彬彬的老者吃着铜锅鱼和铜锅饭,谈笑风生。“知识墙”上有几句史料,“俞元,池在南,桥水所出,东至毋单入温,行千九百里,怀山出铜”,老人们指指点点,也在议论怀山。

“俞元古城若在抚仙湖水下,那为什么怀山不可以也在水下?地质灾害也完全有可能让一座矿山沉没嘛。”

“抚仙湖一带地质不好,爱动。大明洪武地震,大清乾隆地震,民国十三年又震。原先抚仙湖畔是有大孤山小孤山的,震得现在只剩大孤山了。”

▲铜锅美食节

“就算这里产铜,那时的铜和现在这铜锅的铜,可不是一回事,这是紫铜,青铜时代还没有这么纯的铜哦。”

“青铜锅煮鱼,味道会不会这么好?”

“味道好的话,怎么会进化到这种紫铜锅!”

“现在很少用‘进化’这个词啦,更科学的说法是,‘演化’,演化包括进化,也包括退化,还包括异化。”

当年在东川游走时我见过很多铜塑,东川处处都在纪念“铜都”曾经的辉煌。那些铜塑或在街头,或在矿区,或是写意,或是铭文。

很显然,在澄江,俞元怀山出铜这件事渐行渐远,古人未树碑立传,今人更是实用主义者,只留下了和柴米油盐相关的铜锅。

我在铜锅前拍了张照片。阳光恰到好处地倾撒在铜锅和相机之间,巨大的铜锅因曝光不够只留下了一个影子。这张逆光照片有了强烈的“思想”效果,那口铜锅锐利、鲜明地展现出了它的存在。我觉得那个影子体现的不只是遥远的铜和当下的锅,它体现的是一种关系,是生存和文明之间的“演化”。

澄江的铜或铜锅,是历史镜头中的逆光影像,轮廓鲜明,真实的面孔却要靠人去猜想和勾画。

有些兴衰,用“演化”来修饰,确实比“进化”更客观、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