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传统文化简介-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简介-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摘要】:传统医药武术具有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特点,其机理与中医基础理论密切相关。许多传统医药武术功法的动作编排和设计,乃至功理和作用的阐述,都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思想。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是阴阳平衡。传统医药武术通过各种保健养生的套路运动,调动体内积极因素,及时调整人体阴阳,使之保持动态平衡。它们具有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故称为“五行”。

传统医药武术具有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特点,其机理与中医基础理论密切相关。许多传统医药武术功法的动作编排和设计,乃至功理和作用的阐述,都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思想。这是因为数千年来,两者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渗透,潜移默化的结果。因此,我们以中医基础理论来对传统医药武术的机理进行探索。[26]

(一)阴阳学说

阴阳,原属古代哲学范畴,是对宇宙间万事万物、各种状态中存在的两种对立的组成形式的概括。阴阳学说强调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二气衍化而来的,阴阳代表了事物的两个不同属性,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中医学中引入阴阳概念,广泛用于解释人体生命的形成、生长、发育、衰老、消亡的生理过程以及疾病的发生等病理过程,从而用于防病治病,健身延年。

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是阴阳平衡。然而人体因经常受到来自体内外的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人体阴阳平衡的失调,产生疾病。传统医药武术通过各种保健养生的套路运动,调动体内积极因素,及时调整人体阴阳,使之保持动态平衡。

(二)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与变化所构成。它们具有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故称为“五行”。

五行学说主要以五行相生、相克来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相生关系即相互滋生和助长,相克关系即相互制约和克制。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相反相成,以维持人体内部的平衡,因此,相生相克是生理的概念。五行学说的“相乘”与“相侮”是病理概念。“乘”即相克太多,“侮”即反克之义,会致使人体内部平衡失调,影响健康

(三)脏腑学说

脏腑是中医对人体内部器官的总称。脏腑包括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六腑,即胃、大肠、小肠、膀胱、胆、三焦;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除“三焦”腑外,其他的脏器名称都沿用至今,所指器官实体也与现代解剖学完全吻合。只是对脏腑功能的认识,古今、中西有所不同。脏腑理论也称“藏象学说”,这来源于《黄帝内经》中讲述脏腑功能的“六节藏象论”篇名中的“藏象”一词。藏,即“脏”字,泛指人体的各个脏器;象,是指表现于外的各种现象。“藏象”二字,简单地说,是指人体内各个脏器所表现于体外的各种现象。中医一般所提到的脏器,虽然在某些地方有现代所说的脏器含义,但它更主要的方面,却不是指脏器的本身,而是指体内脏器所表现于体外的各种现象。换句话说,也就是在人体表面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都可以根据它的特点,把它归纳到各个不同脏器的作用范围。正因为中医一般所谈的脏器名称,不一定是指各脏器的本身,而主要是指藏象,所以,我们便不能够硬用现代所说的脏器概念来衡量它。[27]

(四)经络学说

传统中医经络,指的是联系全身、运行气血的通路。它们纵横交叉,循行于人体内外,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经络学说中,形如主干的纵向气血通道被称为“经”,其中最主要的是与各脏腑紧密相连的“十二正经”。这些经脉首尾相连,形成一个如环无端的循环圈。各经脉的名称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相关脏腑之名、手或足、三阴三阳属性。例如,肺手太阴之脉、膀胱足太阳之脉等。

络脉则是次一等的经脉分支,由此构成经脉间的横向联系。大的络脉有15条,周身所布无数细小络脉,称浮络和孙络。《黄帝内经》将“十二正经”比作江河的基础,《难经》将一些“脉”比作自然界中蓄积江河之水的湖泊,谓之“奇经脉”,但后世对其属性的描述有根本性的改变。无论是医家还是习练武术气功者,都对其中位于人体正中线的“任脉”“督脉”赋予了比“十二正经”更为重要的意义。气血出入、经脉交会之点则被称为腧穴,但也有与经络无关的“经外奇穴”。由于现代解剖学并不能在人体上找到这些经络、腧穴存在的踪迹,所以中医的经络学说成为最具神秘色彩,最能体现自身特色,并受到最多关注的古代医学文化知识。[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