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韦政通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十大特征:①独创性;②悠久性;③涵摄性;④统一性;⑤保守性;⑥崇尚和平;⑦乡土情谊;⑧有情的宇宙观;⑨家族本位;⑩重德精神。[31]顾伟列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概括为:①人文性;②包容性;③伦理型;④和谐型;⑤务实精神。[33]在梳理总结、借鉴吸收学者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已有观点的基础上,本书将传统文化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023-08-30
传统医药武术具有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特点,其机理与中医基础理论密切相关。许多传统医药武术功法的动作编排和设计,乃至功理和作用的阐述,都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思想。这是因为数千年来,两者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渗透,潜移默化的结果。因此,我们以中医基础理论来对传统医药武术的机理进行探索。[26]
(一)阴阳学说
阴阳,原属古代哲学范畴,是对宇宙间万事万物、各种状态中存在的两种对立的组成形式的概括。阴阳学说强调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二气衍化而来的,阴阳代表了事物的两个不同属性,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中医学中引入阴阳概念,广泛用于解释人体生命的形成、生长、发育、衰老、消亡的生理过程以及疾病的发生等病理过程,从而用于防病治病,健身延年。
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是阴阳平衡。然而人体因经常受到来自体内外的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人体阴阳平衡的失调,产生疾病。传统医药武术通过各种保健养生的套路运动,调动体内积极因素,及时调整人体阴阳,使之保持动态平衡。
(二)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与变化所构成。它们具有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故称为“五行”。
五行学说主要以五行相生、相克来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相生关系即相互滋生和助长,相克关系即相互制约和克制。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相反相成,以维持人体内部的平衡,因此,相生相克是生理的概念。五行学说的“相乘”与“相侮”是病理概念。“乘”即相克太多,“侮”即反克之义,会致使人体内部平衡失调,影响健康。
(三)脏腑学说
脏腑是中医对人体内部器官的总称。脏腑包括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六腑,即胃、大肠、小肠、膀胱、胆、三焦;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除“三焦”腑外,其他的脏器名称都沿用至今,所指器官实体也与现代解剖学完全吻合。只是对脏腑功能的认识,古今、中西有所不同。脏腑理论也称“藏象学说”,这来源于《黄帝内经》中讲述脏腑功能的“六节藏象论”篇名中的“藏象”一词。藏,即“脏”字,泛指人体的各个脏器;象,是指表现于外的各种现象。“藏象”二字,简单地说,是指人体内各个脏器所表现于体外的各种现象。中医一般所提到的脏器,虽然在某些地方有现代所说的脏器含义,但它更主要的方面,却不是指脏器的本身,而是指体内脏器所表现于体外的各种现象。换句话说,也就是在人体表面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都可以根据它的特点,把它归纳到各个不同脏器的作用范围。正因为中医一般所谈的脏器名称,不一定是指各脏器的本身,而主要是指藏象,所以,我们便不能够硬用现代所说的脏器概念来衡量它。[27]
(四)经络学说
传统中医经络,指的是联系全身、运行气血的通路。它们纵横交叉,循行于人体内外,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经络学说中,形如主干的纵向气血通道被称为“经”,其中最主要的是与各脏腑紧密相连的“十二正经”。这些经脉首尾相连,形成一个如环无端的循环圈。各经脉的名称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相关脏腑之名、手或足、三阴三阳属性。例如,肺手太阴之脉、膀胱足太阳之脉等。
络脉则是次一等的经脉分支,由此构成经脉间的横向联系。大的络脉有15条,周身所布无数细小络脉,称浮络和孙络。《黄帝内经》将“十二正经”比作江河的基础,《难经》将一些“脉”比作自然界中蓄积江河之水的湖泊,谓之“奇经脉”,但后世对其属性的描述有根本性的改变。无论是医家还是习练武术气功者,都对其中位于人体正中线的“任脉”“督脉”赋予了比“十二正经”更为重要的意义。气血出入、经脉交会之点则被称为腧穴,但也有与经络无关的“经外奇穴”。由于现代解剖学并不能在人体上找到这些经络、腧穴存在的踪迹,所以中医的经络学说成为最具神秘色彩,最能体现自身特色,并受到最多关注的古代医学文化知识。[28]
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文章
[29]韦政通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十大特征:①独创性;②悠久性;③涵摄性;④统一性;⑤保守性;⑥崇尚和平;⑦乡土情谊;⑧有情的宇宙观;⑨家族本位;⑩重德精神。[31]顾伟列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概括为:①人文性;②包容性;③伦理型;④和谐型;⑤务实精神。[33]在梳理总结、借鉴吸收学者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已有观点的基础上,本书将传统文化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023-08-30
中国传统衣饰从具体的功用上看,可以大体上分为头衣、体衣和足衣三个部分。上古头衣各有专名,主要为冠、冕、弁、帻四种。即男子长到20岁时,要举行加冠之礼,同时起别名,意味着从此成年,可以外出谋事做官了。当时,贵族男子戴冠是一种礼仪规定,不戴则视为非礼与不敬。冠的主要作用是把头发束住,同时也是一种装饰。冕由延、旒、瑱、等部分组成。上衣部分有领、袄、裾、袖、袪、袂之分。清代蟒衣称作“蟒袍”,并正式定为官服。......
2023-08-30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家对道德问题的探讨,中心问题就是“成人”之道,亦即理想人格的塑造。所以从先秦时代起,几乎所有的思想家都建构了自己关于“成人”之道的学说。仁义的理想人格是儒家推崇的人生至道的理想。故孟子认为,“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他们把“兼爱”视为道德上最高的善。墨子讲“兼爱”是不分彼此和远近,在原则上是一律平等的。......
2023-08-30
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相联系,官学和私学共存,产生了选士方面的科举制,这与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关系十分密切。(三)宋辽金元的教育宋代虽然始终处于民族冲突的动荡之中,但该时期的文化却进入中国封建社会的极盛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制度也基本沿袭前代,使之前发达的教育体制更加细致和完善化,标志着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已经发展到最高峰。......
2023-08-30
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的地理气候条件。中国大陆特定的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宗法性和专制性特征,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型和政治型范式。......
2023-08-30
唯有将历史梳理与理性分析方法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系统、全面、深入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除此之外,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要素是通过非文本的途径,在活态社会生活中传承的,例如,民俗生活、人生礼仪、道德规范等等。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方法是,以科学、辩证的方法审视、选择文化遗产,批判糟粕,继承精华。......
2023-08-30
所谓“史评”,系指评论史事或史书的著作。史评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重在批评史事,一类重在批评史书。批评史事,是指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加以评论。批评史书,则主要是指人们对史家、史书或某一种史学现象、史学思想的评论,它在中国传统史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古代史学成就辉煌,诸般史书,应有尽有,逐步完善,各有源流,自成系统,互相补充,彼此印证,在中国史学史上,犹如簇簇盛开的鲜花,争奇斗艳,交相辉映。......
2023-08-30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人伦道德为基础和主导的伦理型文化。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特质也有缺陷和不足。人们只有从总体上把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特征,才能更加透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去进一步追溯、探究不同文化形态的差异及其奥秘所在。......
2023-08-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