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唐代的书院并不是真正的教育机构,只能看作书院的雏形。书院起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官学衰落,士人失学。一些好学之士便在山林名胜僻静之处,建屋藏书,读书求学,随着影响力的扩大便聚徒讲学,这是书院萌芽的直接原因。隋唐时期,寺院已遍布华夏大地,佛教展开译经、著述、讲学、传教等活动,对书院学规的制定和教学活动的设置产生了一定影响。......
2023-08-30
(一)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人民为适应“天时”“地利”,取得良好的收成,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综合了天文与物候、农业气象的经验所创设的。外国的历法只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而中国历法是以“四立”作为四季的开始。[3]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的那一天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的那一天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它们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了一年四季。
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全确立。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汉武帝时,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编入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从属农历,其实,它是根据阳历划定的。人们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划分为24个彼此相等的段落,也就是把黄道分成24个等份。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两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由于太阳通过黄道每等份所需的时间几乎相等,二十四节气的公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
(二)二十四节气的具体含义
为方便记忆二十四节气,中国流传着多种版本的二十四节气歌,其大致内容如下:“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二十四节气的具体含义为:
立春: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其含义是开始进入春天。过了立春,万物复苏,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
惊蛰: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所以叫惊蛰。
春分:这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长度相等,所以叫春分。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到了春分前后,中国进入早稻的播种时期。
清明:清明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荣茂盛的意思。此时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开始长出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着春耕、春种。在清明节这一天,有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的习俗。
谷雨: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的意思。谷雨后,气温回升很快,天气转暖,春雨滋润着田野,农业生产进入繁忙时期。
立夏:这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生长旺盛。人们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气温显著升高的开始。
小满: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小满时节,自然界的植物都比较丰满和茂盛,春种作物正值生长的旺盛期。
芒种:“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了。这时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稻、黍、稷等。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的农作物,就不好成熟了。
夏至: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大地万物在此时生长得最旺盛。过了夏至,太阳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
小暑:此时天气已经很热了,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这段时期,大雨常与大风、雷暴相伴,有时还有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发生。
大暑:这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值中伏前后,是喜温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
立秋:从这一天起开始进入秋天,此后气温逐渐下降,秋高气爽。不过,许多地方仍然处于炎热之中,有“秋老虎”的说法。
处暑:“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处暑”表示炎热的暑天要结束了。它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是气候变凉的象征。
白露:此时天气转凉,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接近地面的物体上凝结成露珠,白露实际上是天气已经转凉的象征,一般白露前后会有段连绵阴雨天气。
秋分:这一天同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这一天刚好是秋季90天的一半,因而称秋分。
寒露: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露水开始增多。由于气温更低了,白色的露珠好像要凝结一样。
霜降:霜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在地面或近地面物体上直接凝华而成的冰晶,此时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降。
立冬:在我国古代的甲骨文中,“冬”表示“终了”的意思。立冬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
小雪:这时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小雪时节,大地呈现出初冬景象。
大雪:大雪前后,我国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在北方,已是大雪纷飞了。在农业上,有“瑞雪兆丰年”的说法。
冬至: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地区白昼最短,黑夜最长。我国民间习惯自冬至起“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有“冷在三九”的说法。
小寒:小寒以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冷到极点的意思。此时我国北方经常会下大雪,使农作物遭受严重的损失。
大寒:这时天气寒冷到了极点,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大寒以后立春接着到来,天气渐暖。至此地球绕太阳公转了一周,完成了一个循环。
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文章
由此可见,唐代的书院并不是真正的教育机构,只能看作书院的雏形。书院起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官学衰落,士人失学。一些好学之士便在山林名胜僻静之处,建屋藏书,读书求学,随着影响力的扩大便聚徒讲学,这是书院萌芽的直接原因。隋唐时期,寺院已遍布华夏大地,佛教展开译经、著述、讲学、传教等活动,对书院学规的制定和教学活动的设置产生了一定影响。......
2023-08-30
要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国的传统史学,首先要理解“历史”一词的含义。有学者猜测,“历史”一词可能来自日本学者。日本学者用“历史”一词来翻译西方的“historia”一词,“历史”这个词舶来中国后,我国的学者才开始使用“历史”一词来翻译西方学界具有双重含义的“history”。了解过去是研究历史的一小部分内容,更重要的是历史研究的现在指向和未来指向功能。中华民族是具有深刻历史意识的民族。......
2023-08-30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经历了若干万年的原始社会,史学家称之为“上古时期”。我国古代文献中保存着该时期的历史传说,中国文化孕育和发端于该历史时期。要了解中国文化的源头,首先要了解中国人的起源,因为中国文化是中国人创造的。[2]换言之,中国文化的起源与中国人的起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3]中国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先民通过劳动改造自身的同时悄然开始的。......
2023-08-30
中国传统衣饰从具体的功用上看,可以大体上分为头衣、体衣和足衣三个部分。上古头衣各有专名,主要为冠、冕、弁、帻四种。即男子长到20岁时,要举行加冠之礼,同时起别名,意味着从此成年,可以外出谋事做官了。当时,贵族男子戴冠是一种礼仪规定,不戴则视为非礼与不敬。冠的主要作用是把头发束住,同时也是一种装饰。冕由延、旒、瑱、等部分组成。上衣部分有领、袄、裾、袖、袪、袂之分。清代蟒衣称作“蟒袍”,并正式定为官服。......
2023-08-30
[29]韦政通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十大特征:①独创性;②悠久性;③涵摄性;④统一性;⑤保守性;⑥崇尚和平;⑦乡土情谊;⑧有情的宇宙观;⑨家族本位;⑩重德精神。[31]顾伟列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概括为:①人文性;②包容性;③伦理型;④和谐型;⑤务实精神。[33]在梳理总结、借鉴吸收学者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已有观点的基础上,本书将传统文化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023-08-30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人伦道德为基础和主导的伦理型文化。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特质也有缺陷和不足。人们只有从总体上把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特征,才能更加透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去进一步追溯、探究不同文化形态的差异及其奥秘所在。......
2023-08-30
正确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是认同与传承的前提。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和现代价值,是继承和发展的前提。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中,塑造了中国人的心理和性格,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有必要从认同与传承的视角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理性的观照与审视。......
2023-08-30
父母死后称呼上加“先”字,父死后称先父、先严、先考;母死后称先母、先慈、先妣。同辈人死后加“亡”字,如亡妻、亡兄、亡妹。夫妻一方亡故叫丧偶,夫死称妻为寡、孀,妻死称夫为鳏。“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之死。......
2023-10-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