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是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加之临川文学的两位代表,即曾巩和王安石,形成了“唐宋八大家”。该时期的唐诗逐渐改变了南北朝时期的宫廷之风,走上了新的发展之路,属于唐诗的开创期。李白、杜甫也生活在这一时期。与白居易、元稹等新乐府诗人同期,还出现了韩愈、孟郊、贾岛等为代表的韩孟诗派。在该时期,唐诗逐渐衰微。......
2023-08-30
远古时期之后的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真正的诞生时期。随着社会财富的增长,出现了脑力劳动者。古人在这一时期不仅创造了文字,而且使科学从生产技术中分化出来,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夏朝,夏代在科学上最大的成果是确立了以正月为岁首的历法,这表明了天文学乃是中国科学的开端。夏王朝延续了400多年后为商朝所取代,商代使夏代开始的青铜器文明达到了高峰。1939年在河南安阳出土的后母戊鼎(图12-1),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铸造的,它高1.33米,重875千克,制作工艺十分精良,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而且是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青铜铸造的技术水平。[3]到了商代后期,铁的开发和利用也逐渐开始了。商代还在夏代天干纪日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干支纪日法,将夏代开始的历法发展成为初步完备的阴阳合历(殷历)。商代数学也产生和发展起来,十进制的位值记数法已经出现,人们已有了奇数、偶数和倍数的概念。
继商而起的周代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朝代,是中国传统文化奠基的朝代。西周科学领域进展最快的是天文学和医学。西周初年,周公在洛邑(今河南洛阳)附近的嵩山之阳(大禹的故里,今河南登封告成镇)建立了观星台(图12-2),这是我国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古代遗迹之一。[4]与天文学密切相关的数学在这一时期已发展为独立学科,西周数学家已发明了用算筹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还能将这些知识用于土方工程计算等生产应用活动。而医学正经历一个革命性的变化,医疗术开始和巫术分开,出现了专职医生并建立了最早的医事制度。
图12-1 后母戊鼎
图12-2 观星台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期。随着封建社会取代奴隶制社会的激烈变革,知识分子作为“士”阶层而成为独立的社会群体。中国在学术上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揭开了中国文化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篇章。百家争鸣不仅为中国建立世界文明史上最完备的封建制度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中国科技文化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性。春秋战国时代作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第一次高潮,技术上的成就首推铸铁技术的出现和铁制工具的使用。与此同时,科学成就方面更是硕果累累。在天文学方面,对行星和恒星观测开始数量化,产生了古四分历,这一历法在当时世界上是十分先进的,标志着我国历法已经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在数学方面,十进制的位值记数法和在这基础上以筹为工具的各种运算更加成熟;在医学方面,中国古代的医学传统也基本形成,战国晚期成书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这一时期新发展出来的科学学科是物理学和地理学,墨子和他的学生通过实验和思考,对光学和力学的一些原理作了正确的阐述;中国古地理学著作中现存最早的《山海经》《尚书·禹贡》《管子·地员》等均已出现,反映了那时人们随着活动区域扩大,对地理知识有了更加迫切的需要。
秦汉两代,中国封建社会如日东升,国家空前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形成,都为生产力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而促进了科学和技术上新的进步。秦汉时代技术上的成就首推冶铁术的成熟,铁不仅在农具和武器的制造上基本上取代了铜,而且还出现了炒钢技术。秦汉时代还是建筑、交通及陶瓷、纺织技术迅速发展的年代,修筑万里长城,开凿灵渠,不仅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更直接带动了车、船技术的发展。汉代出现的造纸术,对整个人类文明史更是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秦汉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已形成自己成熟而独特的体系和研究风格。在同一时期,西方正是希腊科学衰退,罗马文明兴起和发展时期,因而中国科技发展超过西方的态势正在形成。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动荡和政治混乱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精神比较自由,文化多元化发展的特殊时期。社会动荡,战争不断,使这一时期的武器制造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从而也带动了机械技术向精巧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佛教和道教的蓬勃发展,打破了汉代儒学一统天下的局面,道教以长生成仙为目标,炼丹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化学的进步,而且带动了医药学的进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数学研究和数学教育又有了显著的发展,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刘徽和祖冲之两位数学大家。农学最突出的成就是北魏时期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的问世。
图12-3 赵州桥
从隋唐而至宋元,随着国家的空前统一,封建社会制度的高度成熟和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也达到了辉煌的顶点。隋代很短暂,但在中国医学、天文学、建筑学史上却留下了几项非常光彩的记录,尤其是工匠李春设计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即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图12-3),无论是从工程力学角度还是从建筑美学角度看,都在建筑史上留下了一座丰碑。在欧洲,同样类型的敞肩拱桥到19世纪中叶才出现,与赵州桥相比要晚1200多年。
盛唐时代,从整体上看唐代的手工业和农业技术无长足的进步,然而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技术却有了明显的进展。唐朝长安城的设计和建设、雕版印刷都是这一时期突出的成就。同时,陶瓷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著名的“唐三彩”。
宋代是中国封建文化鼎盛时期,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在军事上的运用是科技最为突出的成果,与科学上辉煌成就交相辉映的是各种技术发明层出不穷,还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金属工匠;织锦技术也有很大发展,出现了著名的苏州的宋锦、南京的云锦和四川的蜀锦。
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文章
在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是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加之临川文学的两位代表,即曾巩和王安石,形成了“唐宋八大家”。该时期的唐诗逐渐改变了南北朝时期的宫廷之风,走上了新的发展之路,属于唐诗的开创期。李白、杜甫也生活在这一时期。与白居易、元稹等新乐府诗人同期,还出现了韩愈、孟郊、贾岛等为代表的韩孟诗派。在该时期,唐诗逐渐衰微。......
2023-08-30
正确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是认同与传承的前提。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和现代价值,是继承和发展的前提。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中,塑造了中国人的心理和性格,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有必要从认同与传承的视角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理性的观照与审视。......
2023-08-30
宋朝分北、南两宋。宋室南迁,中国文化重心也随之南迁。(二)雅俗文化共生与社会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相呼应,两宋文化在类型和样式上浸润着该时代特有的风貌——雅俗文化共生。两宋时期词高度繁荣,词是该时期文学的标志。因此,市民文化从诞生之日起,便显示出野俗的活力与广阔的普及性。......
2023-08-30
中国传统衣饰从具体的功用上看,可以大体上分为头衣、体衣和足衣三个部分。上古头衣各有专名,主要为冠、冕、弁、帻四种。即男子长到20岁时,要举行加冠之礼,同时起别名,意味着从此成年,可以外出谋事做官了。当时,贵族男子戴冠是一种礼仪规定,不戴则视为非礼与不敬。冠的主要作用是把头发束住,同时也是一种装饰。冕由延、旒、瑱、等部分组成。上衣部分有领、袄、裾、袖、袪、袂之分。清代蟒衣称作“蟒袍”,并正式定为官服。......
2023-08-30
[29]韦政通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十大特征:①独创性;②悠久性;③涵摄性;④统一性;⑤保守性;⑥崇尚和平;⑦乡土情谊;⑧有情的宇宙观;⑨家族本位;⑩重德精神。[31]顾伟列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概括为:①人文性;②包容性;③伦理型;④和谐型;⑤务实精神。[33]在梳理总结、借鉴吸收学者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已有观点的基础上,本书将传统文化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023-08-30
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相联系,官学和私学共存,产生了选士方面的科举制,这与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关系十分密切。(三)宋辽金元的教育宋代虽然始终处于民族冲突的动荡之中,但该时期的文化却进入中国封建社会的极盛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制度也基本沿袭前代,使之前发达的教育体制更加细致和完善化,标志着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已经发展到最高峰。......
2023-08-30
在春秋战国时期文学发展的基础上,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诗歌、散文、小说、文艺理论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四)小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被称为笔记小说,主要有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两种。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现今共存30多种,比较著名的有《博物志》,为西晋张华所编,该小说分类记载了异境奇物、古代琐闻杂事及神仙方术等内容。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记录人物逸闻逸事的志人小说,著名的有《世说新语》《魏晋世语》等。......
2023-08-30
对中国史学的发展脉络的梳理,通常是按照朝代的顺序进行。本书也参照这种传统,按不同历史阶段对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介绍。这些记录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历史基本要素,被视作中国历史记载的萌芽。秦汉时期是中国史学的成长时期。还有刘向、刘歆父子的《别录》《七略》,是中国目录学的开端。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史学出现了重要转折。......
2023-08-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