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传统绘画的辉煌成就

中国传统绘画的辉煌成就

【摘要】:传统绘画是中国艺术宝藏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与中国社会同步成长,在中国社会深厚而博大的胸怀中熔冶成具有独特传统风格的瑰宝。中国绘画历史悠久,以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美学追求,成为东方绘画的杰出代表。中国传统绘画在其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就其题材内容上看,形成了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类。元代的山水画是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中一个主要的转折点,从此山水画成为中国画中最大的画科,其艺术成就超过其他画科。

传统绘画是中国艺术宝藏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与中国社会同步成长,在中国社会深厚而博大的胸怀中熔冶成具有独特传统风格的瑰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又对中国的社会生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中国的绘画有着与西方绘画极为不同的特点。中国画的特点是以书法为骨干,以诗境为灵魂,诗、书、画同属一境层。中国画引书法入画,融诗心、诗境于画境,在画幅上题诗写字,借书法以点醒画中的笔法,借诗句以衬托画中的意境,却又并不使人觉得它破坏画景。而西方绘画的特点是注重透视法,注重解剖学,注重以光线明暗、色彩浓淡衬托出立体感,以求形式的和谐美。西方绘画以建筑空间为间架,以雕塑人体为对象,建筑、雕塑、油画同属一境层。[13]

中国绘画艺术的洪流与中国文化一样从未中断过,而且有着自己清晰的发展轨迹。中国绘画历史悠久,以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美学追求,成为东方绘画的杰出代表。中国传统绘画在其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就其题材内容上看,形成了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类。

汉以前的绘画具有装饰和辅助教化的工艺性质。三国至唐代,由于中国经历了魏晋四百年的战乱,在社会动荡中人们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将精神寄托于宗教,因而自西域传入中国的印度佛教大盛,绘画也日益宗教化。宗教宣传的需要,使道佛人物画大盛。不过,佛教在中国兴盛的同时,也与中国的文化融合,逐渐地中国化。强大的唐帝国建立后,经济发达,政权巩固,文化昌盛,疆域辽阔,社会安定,魏晋以来佛教兴盛的社会基础消失,人们更注重现实,宗教化的绘画日渐世俗化,人物画中仕女画的兴盛就是这种倾向的反映。人物画在唐代达到顶峰,其中阎立本就是初唐画坛上杰出的代表,尤以擅长画帝王人物画,譬如他的《历代帝王图》共画了从汉至隋的63位帝王。其中在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大都表现得威严端庄,而一些败国的昏君则被画成形象萎靡之辈,画中每个帝王又都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气质,这使阎立本的帝王画极具艺术魅力。又如,有“画圣”之称的唐代画家吴道子,他的画气势恢宏,构图丰富生动。他擅长的宗教变相人物作品不仅想象丰富,而且因其熟悉人体解剖,因而所画人物形象准确。此后北宋的李公麟完善了白描人物画,南宋的梁楷创简笔人物画和泼墨人物画,两宋的风俗画和历史画亦有很高成就。明清之际,版画年画、书刊插图中的人物画也颇具特色。不过,从总体来说,人物画在唐以后再没形成很突出的高峰。

魏晋时期的动乱使士大夫文人的意趣转向自然,山水画开始兴起。隋唐以后,随着庶族地主通过科举进入政权,士大夫文人在政权中占统治地位,失意文人则在大自然中游弋,人们的审美意趣更加转向自然,盛唐、中唐时山水画成熟,花鸟画兴起,绘画逐渐哲学化、文学化。

五代、两宋时期,山水画、花鸟画都发展到顶峰。山水画分南北两派,开始是北方派山水画占优势,荆浩、关同、李成、范宽等都是北方派山水画大师。北方派山水画以北方大自然为描绘对象,用笔刚劲,用墨厚重,设色明艳,布局阔大。到北宋后期,欧阳修苏轼等提倡文人画米芾将董源、巨然的具有江南风味的画推崇备至,江南派山水画有所发展。经元代赵孟全力提倡,元四家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等将江南画派推向高峰。此后,文人气息浓重的江南画派始终执山水画坛牛耳。

元代的山水画是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中一个主要的转折点,从此山水画成为中国画中最大的画科,其艺术成就超过其他画科。赵孟不但是元代大书法家,还是画坛极有影响的人物。他的山水画以江南真山真水为描写对象,在工细中透露出潇洒出尘的气息,在精索中能见一丝不苟的功夫。《秋郊饮马图》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画中描绘清秋郊野放牧情景,生动地反映了马的各种矫健之态,有的奔驰追逐,有的在水中嬉戏,显示了色彩凝重华滋,构图疏密有致的艺术特色。赵孟的山水画开一代新风,他培养的元四家是元代水墨山水画最杰出的代表,他们的山水画,或苍茫沉郁,或潇散洒脱,或简洁疏朗,或墨气沉厚,各致其极,对后世影响极大。江南派山水画以江南大自然为描绘对象,用笔柔和,用墨淡雅,设色逐渐不重要,即使设色,也只设青、赭淡色,布局简化,意境之文学气息浓郁。

明清继续这种风格,技法日渐提高,至“四王”(即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之时,江南派技法达到笔墨交融、恰到好处的境界。不过“四王”后学固守流派,弊病丛生,江南画派气象日渐衰微。明末清初形成以石涛、八大山人等人为代表的革新派,强调从大自然中直接吸取画意,强调在画中表现自我,表现个性。到乾隆之时,扬州八怪将此革新的风气大加发扬,一直影响到清末和近代画坛。

花鸟画产生于唐代,兴盛于五代,有徐、黄二体之分。徐熙之体重勾勒,设色清淡,具有野逸之气。黄筌之体用轻劲之线勾出轮廓,设色浓艳,具有富贵之气。到北宋之时,徐崇嗣将黄筌初创的没骨花发展至完善境界。北宋时期黄体一直占花鸟画坛的统治地位,但自黄筌之子黄居寀起,黄体画格本身也在不断改革,至宋徽宗时,花鸟画构图、意境、画幅之改革方完成。元明清三代是花鸟画的繁荣期,水墨写意与工整艳丽的画风争胜斗艳,名家辈出,流派纷呈。《墨梅图》是元代著名画家诗人王冕的代表作,描绘风姿绰约的折枝梅花,构图简洁,形象清丽生动,笔墨精练淡润,画风清绝脱俗,这与王冕胸怀韬略却隐迹山林,常常借画梅来表达自己的心态密切相关。《荷花小鸟图》是清代号称八大山人的画家朱耷的代表作,它描绘了一只缩颈小乌,危立于败荷残茎的池中一块怪石上的情景。其画构图简洁奇险,造型又孤傲夸张,寥寥数笔而神韵绝佳,对后世写意花鸟画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扬州画派是清代乾隆时期最具生命力、最为活跃的花鸟画派,其代表人物是号板桥的郑燮。郑板桥在绘画中善画兰、竹、石,尤精墨竹,注重“瘦与节”的结合,其作品往往是自己思想和人品的化身。《悬崖兰竹图》用几乎一半幅面作一巨大的倾斜石壁,数丛幽兰和几株箭竹,同根并蒂生于峭壁,迎风摇曳于碧空,生动表现了兰竹虽然生于峭岩壁缝,却豪气凌云、不为俗屈的活力。不过,花鸟画要求逼真,所以始终重视设色。至清代恽格形成“纯没骨体”画法,全然不用线勾,但设色舍弃浓艳而力求清丽,成为清代花鸟画的正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