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汉字起源:结绳记事与图画符号的渊源关系

汉字起源:结绳记事与图画符号的渊源关系

【摘要】:古往今来的人们对汉字的起源做过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出现了不少关于汉字起源的说法。图10-1结绳记事图10-2结绳记事从严格意义上说,结绳记事并不能算是汉字的真正起源,它仅仅是先民记忆的一种形式。[10]从大量远古人类留下的遗迹——岩画、陶纹中可以发现,那些保留在岩壁、陶器上的图画符号与最早的汉字——甲骨文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由此可以推测汉字起源于图画的说法是合乎情理的。

古往今来的人们对汉字的起源做过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出现了不少关于汉字起源的说法。根据对汉字考古材料的挖掘和研究,其中证据较为确凿和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种:

(一)结绳说

“结绳”是通过在绳子上打结来记事的做法。《易经·系辞下》中提到:“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庄子·胠箧篇》中言:“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周易正义》引《虞郑九家易》中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1]从上述古书的记载中可以看出结绳记事历史是确实存在的,并且世界上很多地方都使用过这种方法,如图10-1和图10-2所示。例如,古代鞑靼民族调拨军马,结草为约;[2]古秘鲁印第安人“使用一种打结的绳名为‘魁普’,意即为‘结’,其物系由一条具一种颜色的主要的绳以及多数次要的及又次要的各种颜色的绳而成。各种颜色代表各种观念和事物,打成各式各样的结或环,便能表示各种复杂的意见”。[3]这种方法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于帮助双方记住当时的约定,但是结绳记事只能记录一些较为简单的事情,相对较为复杂的事情记录起来是很麻烦的,可能要打很多的结,并且这些结大小不一、形状不一、颜色不一,加之不同部落的人们对某些结的含义界定是不同的,没有统一的标准,很有可能阻碍沟通交流。

图10-1 结绳记事

图10-2 结绳记事

从严格意义上说,结绳记事并不能算是汉字的真正起源,它仅仅是先民记忆的一种形式。但是从“结绳”中可以看出先民们已经认识到需要借助于某种方法来帮助记忆的重要性并开始积极地探索,这标志着中国古人在思想认识上的一大进步。

(二)契刻说

契,刻也。在真正的汉字产生以前,契刻也是上古流行的,帮助先民记忆的一种记事方法。《易经·系辞下》中提到:“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继结绳之后代之而起的是书契,有学者研究,这里的“书契”并不仅仅指契刻文字,而是指绘画与契刻二事。[4]人们用契刻的方法把数目用一定的线条或符号刻在木板或竹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云南的独龙、怒、基诺、布朗、佤、景颇等族民间都保存刻木记事、刻木记账的方法。例如,独龙族用木刻作为交换契约的凭据,进行交换的双方分别将物品的数量在木板上打上符号,一两年后结账时将木刻当面焚毁。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一书中详细地记载了广西灵川县瑶族刻板告状的情况。他们在一块一尺见方的木板上,左边刻一大痕,代表控告人,右边刻一大痕,代表县官;两者之间画一条直线,表示控告人投县官控诉;左边大痕之下刻一大痕及数十小痕,意思是仇人带来了几十个人;木板当中刻一箭形,表示用箭射;有一块火烧的痕迹,表示火速;最后还在下面钻数十个小洞,每个小洞都打结着短禾杆,表示数十头牛。这块告状木板的全部意义是:我禀告县官老爷,我的仇人带了几十个人来用箭射击我,我要求县官火速处置仇人,并且判决仇人用几十头牛来赔偿我的损失。[5]由此可以推测,在上古时代刻木为契以记事的说法是有根据的。

从有关史料中可以看出,契刻的方法与后来的甲骨文是有关联的,已经带有书写的性质了,如图10-3所示。但是契刻的符号没有固定的形式,它所传达的信息大部分依靠双方的默契,没有参与契刻的人是看不懂的。不过,与结绳相比,契刻与汉字之间有了更多的共同之处,因此契刻是我们研究汉字及书写的重要参考依据。[6]

【知识卡片】10-1 《周易》(节选)

图10-3 契刻图片

(三)八卦说

《周易·系辞下》中提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7]这里提到了八卦的来源,并没有说八卦就是汉字的直接起源。国学大师刘师培在《小学发微》一文中提到:“大约《易经》六十四卦,为文字之祖矣。”其中“大约”一词表明含有推测之意。而宋代郑樵著《通志·六书略》中进一步说到,八卦符号由横向转变为纵向,就成了汉字,后来就有人把八卦的符号附会成原始汉字,认为“水”字的来源是坎卦(☵),“坤”字的古文“巛”来源于坤卦(☷),等等,这种附会是很牵强的。[8]

其实,八卦不过是原始先民用蓍草占卜时所得结果的一种排列符号,是古代巫师举行巫法时所用的一种表数符号系统,而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二者没有直接关系。并且八卦说还存在时间错乱的问题,比较公认的《周易》是西周初年或中后期的作品,而我国比较成熟的甲骨文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产生了,所以汉字不可能起源于八卦。[9]

(四)图画说

古文字学家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中提到:“文字本于图画,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10]从大量远古人类留下的遗迹——岩画、陶纹中可以发现,那些保留在岩壁、陶器上的图画符号与最早的汉字——甲骨文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由此可以推测汉字起源于图画的说法是合乎情理的。

上古时代人们用兽血,植物的花、叶等有机材料做颜料画的岩画,早已腐蚀氧化不见,只有用赭石土、红土、泥炭、木炭、白垩等材料在避雨石壁上作的画,才可能保留至今。[11]中国是岩画保留至今较多的国家,在新疆、西藏、青海、云南等地都发现了原始岩画。如乌兰察布岩画、内蒙古阴山岩画、广西花山岩画、黑山岩画,等等。岩画的内容大多为当时狩猎、捕鱼、农牧、战争等生活情形。有学者将岩画分为三类,分别是写实性强的记实岩画(图10-4);以记事为目的的记事岩画(图10-5);代表神灵崇拜的图腾、徽标岩画(图10-6)。[12]

图10-4 阴山山顶千古岩画记录的古匈奴狩猎图

图10-5 云南沧源岩画

图10-6 贺兰山太阳神”岩画

还有一类图画是刻在陶器上经过烧制形成的。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的陶器和陶器碎片,其中上面刻画着许多简单的符号,从刻画的位置上看,大多固定于陶器的外口沿。从现今发现的古陶器上的陶纹来看,主要有旋涡纹、水纹、同心纹、雷鼓纹、几何纹、实物象形纹等,其中包括约在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之间的西安半坡仰韶文化中的陶纹刻画(图10-7、图10-8),约在公元前4500年至公元前2300年之间的山东大汶口文化遗物上的陶纹刻符(图10-9、图10-10)。[13]

图10-7 仰韶文化陶纹

图10-8 甘肃仰韶文化中的彩陶

图10-9 大汶口文化彩陶

图10-10 大汶口文化彩陶

结绳说、契刻说、图画说都与汉字的起源有密切的关系,汉字最初的形体至少得到了结绳、契刻的启发,至于记事的图画,很有可能是早期汉字的前身。从上述图符中也可以看出,丰富多彩的图符与汉字初期的甲骨文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图10-11 仓颉

(五)仓颉造字说

在关于汉字起源的几种说法中,“仓颉造字说”的影响较大。古籍中有关仓颉作书的记载颇多,多出自战国汉人的著作,如《荀子·解蔽篇》《吕氏春秋·君守篇》《韩非子·五蠹篇》《世本·作篇》《淮南子·修务训》、李斯《仓颉篇》、许慎《说文解字》等。[14]其中,东汉时期的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得较为详细:“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远,万品以察。”许慎认为仓颉是受到鸟、兽留在地上的印迹而受到启发开始造字的。又提到“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15]仓颉造字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按照所表示事物的具体形状来构造字形;二是用一个已有的汉字表示形状,再用另一个汉字表示其读音,从而合成一个新字。《淮南子·本经训》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上天因为仓颉造字下起了粮食,鬼因为仓颉造字在夜里痛哭流泪,显然这些说法是过于夸张的,但却可以说明在古人看来仓颉造字是一件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那么仓颉为什么能创造出汉字呢?汉代纬书《春秋纬元命包》中记载了仓颉“龙颜侈侈,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16]仓颉是黄帝的史官,长得和一般人很不一样(图10-11),有四只灵光闪闪的眼睛,有超人的智慧和贤德,并且一出生就会写字。由此可以看出仓颉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外貌和才能,所以“生而能书”。或许这些描写过于夸张,但说他是黄帝的史官,那么就和造字有关了。史官的任务是记录历史史实,需要更多地与文字打交道,从这个角度来看“仓颉造字”的说法是有可能的。《荀子·解蔽》中说道:“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当时喜欢汉字的人有很多,而仓颉在汉字的搜集、整理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这种说法是比较可信的。其实,汉字的发明不同于弓箭、火药、机车等具体器物的发明,它必须有一个漫长的、约定俗成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相当长时间的逐渐积累才能完成,并不是一个人凭借一己之力就可以做到的。[17]正如鲁迅先生所言:“要之文字成就,所当绵历岁时,且由众手,全群共喻,乃得流行,谁为作者,殊难确指,归功一圣,亦凭臆之说也。”[18]

从上述几种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中,我们可以发现汉字的起源漫长而复杂,充满了神秘感,迄今为止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上述传说对它的解释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存在着不合理之处。汉字是顺应中国古人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而产生的,我们从中可以窥见汉字源远流长、从未中断的历史,同时也可以看到中国古人的智慧。[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