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宋代至明代书院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宋代至明代书院的发展历程

【摘要】:笼而统之,可将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和茅山书院视为宋代的六大书院。范仲淹、王洙等曾先后任教其中,进一步扩大了应天府书院的影响力。(二)元代书院元朝统治者统一全国后,对书院采取提倡、保护和加强控制的政策。元代书院讲授的内容主要有“四书”“五经”、程朱理学等。9-4元代书院略举(三)明代书院明代书院经历了沉寂—复兴—禁毁三个阶段的曲折发展历程。

(一)宋代书院

宋代是书院发展的全盛时期,曾一度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随着战乱的平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文风日盛,统治者大力支持民间兴办书院,其中一些创办十分成功的书院还受到了皇帝的赐额、赐书、赐田等特殊待遇,民间书院快速兴盛起来。南宋时期,官学和科举日益衰微,已影响培养社会栋梁。朱熹理学家出于传播理学,以及培养“治国、平天下”人才的需要,大力倡导兴建书院,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书院教育的基本规模和体制。两宋书院有二三百所之多,并有四大书院之说,有人以白鹿洞、岳麓、应天府、嵩阳为四大书院,有人以白鹿洞、石鼓、应天府、岳麓为四大书院。笼而统之,可将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和茅山书院视为宋代的六大书院。

1.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九江庐山五老峰南麓。唐代贞元年间(785—805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李涉隐居庐山读书,曾养白鹿一头,人称“白鹿先生”。后来,李渤任江州刺史,在此建筑台榭,称其为“白鹿洞”。南唐升元年间(937—943年)白鹿洞建学馆,当时称“白鹿洞国庠”,国子监九经李善道为洞主,先后培养了大批人才,宋代改名为“白鹿洞书院”(图9-6)。南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并在此讲学,确立了白鹿洞书院的教学规条和宗旨。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成为后来书院学规的范本,它提出书院的教育方针是“五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了实现“五教之目”,朱熹还提出了为学、修身、处事、接物四个重要原则。一是“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指明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过程;二是“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为学生指明了道德修养的基本要点;三是“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为书院学生指明了行为处事的基本原则;四是“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书院学生指明了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10]一时间白鹿洞书院名声大震,也受到了历朝皇帝的重视,明、清时仍为书院。

2.应天府书院

应天府书院(图9-7)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又名睢阳书院、应天书院原为戚同文讲学授徒之所。宋真宗时曹诚于此建舍聚书,与戚同文之孙戚舜宾一起招生讲学,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诏赐额为“应天府书院”。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年)改为府学,庆历三年(1043年)改升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同时也是中国古代书院中唯一一个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范仲淹、王洙等曾先后任教其中,进一步扩大了应天府书院的影响力。

图9-6 白鹿洞书院

图9-7 应天府书院

3.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岳麓山下。宋太宗开宝九年(976年),谭州太守朱洞在此建讲堂,斋舍数间待外来学者,创建了岳麓书院。咸平二年(999年),潭州太守李允加以扩建。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宋真宗亲赐“岳麓书院”匾额。南宋时朱熹、张轼曾在此讲学,生徒千余人,明清时期仍为讲学场所。

4.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登封市的嵩山南麓。北魏时为离阳寺,唐时为嵩阳观,五代后唐进士庞氏曾在此讲学,后周改为太室书院。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赐“太室书院”匾额,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年)重修,并更名为“嵩阳书院”。程颢程颐曾在此讲学。宋时曾一度衰废,于清康熙年间重建。

5.石鼓书院

石鼓书院位于湖南省衡阳市的石鼓山,原为寻真观。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衡阳士人李宽为寻真观旧址奔南岳而来,见石鼓山树木葱郁,三江环绕,便结庐读书其上。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李士真在李宽读书旧址创建了石鼓书院,明清时仍在。

6.茅山书院

茅山书院位于江苏省句容市的茅山,又名金山书院,处士侯遗(字仲遗)于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创建。经江宁知府王随奏请,朝廷赐田亩三顷充书院经费。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迁至金坛顾龙山之麓。

(二)元代书院

元朝统治者统一全国后,对书院采取提倡、保护和加强控制的政策。元太宗八年(1236年)设太极书院,这是元代的第一所书院。此后,又新建、改建、修复的书院达二百余所,遍及全国许多地区。但是政府也控制了书院的招生、考试及学生去向,并向书院委派“山长”,把他们列为州、县学的教官,政府也拨学田给书院,从而使书院官学化,后逐渐沦为科举的附庸。许多学者拒绝入仕,退而创办书院讲学,元朝廷也予以褒奖。元代书院讲授的内容主要有“四书”“五经”、程朱理学等。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杨惟中、刘因、赵复等都曾主持过书院,对当时理学和文化教育的普及以及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知识卡片】9-4 元代书院略举

(三)明代书院

明代书院经历了沉寂—复兴—禁毁三个阶段的曲折发展历程。明朝初期,统治者大力提倡官学和科举,并将科举和学校紧密结合,士人多通过科举博取功名利禄,对书院则不提倡也不修复,书院受到冷落,一直处于沉寂状态。到了明朝中期,随着科举日益腐败,宦官专权,科场舞弊成风,王守仁、湛若水等有识之士将重新振兴教育、兴利除弊的理想寄托于书院,纷纷设立书院讲学,许多著名的学术大师也纷纷倡导并到各处建书院讲学,对讲学之风的兴起和书院的发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明中叶后,因书院学风自由,不利于统治者的专制统治,受到统治者的嫉恨,曾先后四次遭到禁毁。如天启年间,高攀龙、顾宪成主持的东林书院因嘲讽朝廷,矛头直指专横跋扈的宦官专权,从而得罪权贵,被以魏忠贤为首的奸党罗织罪名封闭禁毁,大批东林党人惨遭捕杀。

(四)清代书院

清初,统治者为巩固自身统治,防止人们利用书院讲学宣传进步思想,积极创办官学,严厉打压书院,书院一度沉寂。康熙年间,清朝政权进一步巩固,社会相对稳定,开始对汉族教育宽松起来,修复了大批书院。统治者积极采用“怀柔”政策,笼络汉族知识分子,赐书院匾额、书籍加以褒扬,各地缙绅纷纷修复并创办书院,清朝书院开始走向复苏。但清朝统治者始终担忧民间书院对学术和自由思想有独立追求,赐书、赐额的“怀柔”政策一直延续到雍正、乾隆年间的官办书院,后书院逐渐被官方控制,书院的任务从讲学逐渐过渡到考课,成为科举考试的备考之地,书院也沦为科举考试的附庸。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八月,经张之洞刘坤一建议,清朝将各省所有书院改为学堂,从此,延续千年之久的书院制度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