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古代文学中闪光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古代文学中闪光的爱国主义精神

【摘要】:从屈原、杜甫直至陆游,古代作家作品中一脉相承的忧念国家、关心民众的忧患意识,使我国爱国主义诗歌光芒四射。忠诚地报效国家、民族,甚至不惜牺牲生命,这是中国古代作家爱国主义精神的最集中体现,也是我国古代爱国主义文学最为闪光的部分。报效国家更是古代爱国主义文学家的共同志向。对祖国山河、故土故国的无比热爱与眷恋,是另一种内涵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封建社会长达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爱国主义一直是我国古代文学高扬的主题。爱国主义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感奋人心、最伟大辉煌的一部分。由此产生的为数众多的爱国主义作家所留下的传诵千秋、激荡人心的佳作,构成了壮丽辉煌的爱国主义文学长廊,这一文学长廊犹如一座宝库,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宝藏。

第一,强烈的忧患意识。忧念国家,关心民众,从来都是爱国主义文学的重要内容,更何况中国作家与生俱来就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屈原的《离骚》,是我国古代爱国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高峰。他在诗中所表现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把祖国的前途和个人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为国家的富强、统一而斗争的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勇于求索的精神,通过优美的艺术形式,熔铸成崇高的品质和伟大的人格,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也振奋着全民族。千百年来,每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屈原就成为鼓舞人们进行斗争和效法的榜样。直到近代抗日战争郭沫若历史剧《屈原》还一度再现了屈原的爱国精神,强烈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从屈原、杜甫直至陆游,古代作家作品中一脉相承的忧念国家、关心民众的忧患意识,使我国爱国主义诗歌光芒四射。

第二,高尚的献身精神。忠诚地报效国家、民族,甚至不惜牺牲生命,这是中国古代作家爱国主义精神的最集中体现,也是我国古代爱国主义文学最为闪光的部分。这里首先是忠诚,是无论在多么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也始终不渝的忠诚。《汉书·苏武传》充分展现了苏武严拒各种威胁利诱,牧羊北海19年,坚持民族气节的爱国英雄的形象。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郑思肖“此地暂胡马,终身只宋民”,均表现出对国家民族的忠贞不贰。报效国家更是古代爱国主义文学家的共同志向。唐代陈子昂就曾发出“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的豪迈慷慨之音;陆游更是“一生报国有万死”,82岁高龄还“一闻战鼓意气生”;辛弃疾则写下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文章,积极向朝廷献计献策。上述爱国情怀,为历代英雄豪杰所激赏。

第三,不屈的抗争态度。抵抗侵略,反对投降,力主恢复,捍卫社稷河山的正义之战是爱国主义文学的常见题材。每当外敌入侵,民族矛盾尖锐之时,主战还是主和就成为民族或国家内部斗争的焦点。纵观两千年文学史,爱国文人均为坚定的主战派,他们以诗文歌咏抗战,反对屈膝投降,反对求和苟安,有的甚至为坚持民族气节不惜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南宋初期的李纲“退避固知非得计,威灵何以镇殊方?中原夷狄相衰盛,圣哲从来只自强”的诗句,表明了坚决抗战的态度。名将岳飞一曲《满江红》,直抒胸臆,抒写了收复失地、抗争到底的壮烈情怀。诗人陆游“六十年间万首诗”,念念不忘祖国统一,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还留下一首《示儿》,深情嘱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爱国情怀感人至深。

第四,浓厚的眷恋情怀。对祖国山河、故土故国的无比热爱与眷恋,是另一种内涵的爱国主义精神。美好的大自然,总是文人歌颂描写的对象,但这种歌颂描写一旦和爱国深情融合在一起,就会产生巨大的感染力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境界固然美好,但“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的宏伟图景,和“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爱国情怀相联结,就更能使人荡气回肠。

洋溢在上述诗歌中的爱国精神影响极为深远。历史已经无可辩驳地证明,古代爱国主义文学在抵御外侮、培养人们的爱国情感方面起过重大作用。历史的发展已进入了21世纪,然而无论从国情出发,还是从外部环境着眼,中华民族依然面临着摆脱贫困、迎接挑战、革故鼎新的艰巨任务,今天我们仍需要居安思危、团结奋发。很显然,弘扬古代爱国主义文学中的忧患意识、献身精神、抗争态度、眷恋情怀,对于鼓舞今天人们的斗志,无疑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