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知行统合在先哲间的探讨与分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知行统合在先哲间的探讨与分合

【摘要】:知行关系一直是先哲们所探讨的问题。同时,孔子还非常重视知行统一。程颐对知行的先后和难易两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他强调“知先行后”,“以知为本”。很明显,王守仁混淆了知与行的界限。王夫之批判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是“不知其各有功效而相资”,批评朱熹的“先知后行”是“先知以度行”“立一划然之秩序”。他强调知行的分而后合,肯定了知行各自的不同功效。

知行关系一直是先哲们所探讨的问题。张岱年先生指出:“中国哲学中有许多名词与理论,都有其实践的意义;离开实践,便无意义。想了解其意义,必须在实践上做工夫,在生活中用心体察。”[149]可以说,中国哲学体系的知行关系问题是农业文明社会条件下重实践轻理论的反映。在中国哲学发展过程中,先哲们围绕知行问题的先后、难易、分合和轻重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知行范畴出现得很早。在《左传·昭公十年》中记载:“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古文尚书·说命中》强调行比知更为艰难,“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孔子也提出了知行关系问题。他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150]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51]在孔子看来,行在学先。同时,孔子还非常重视知行统一。他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152]荀子认为:“知之不若行之……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153]

汉代的董仲舒也对知行关系进行了论述。他说:“何谓之知?先言而后当。凡人欲舍行为,皆以其知先规而后为之。”[154]在他看来,知是先于行的,知对行起着引导的作用。

宋代以后,知行观的探讨日趋成熟。就内涵上说,该时期对知行问题的探讨主要是在道德的范畴内进行的。程颐对知行的先后和难易两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他说:“君子以识为本,行次之。今有人焉,力能行之,而识不足以知之,则有异端者出,彼将流宕而不知反。”[155]在他看来,知为先,行为后,知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在知行的难易上,他认为:“故人力行,先须要知,非特行难,知亦难也。书曰:‘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此固是也,然知之亦自艰。”[156]

朱熹构建了较为完整的知行关系学说。他强调“知先行后”,“以知为本”。他认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157]“知之愈明,则行知愈笃;行知愈笃,则知之益明。”[158]在朱熹看来,知先于行,知主行从。同时,朱熹还对知先行后进行了重要的补充,提出了“并进互发”。他说:“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159]

明代王守仁针对宋明理学脱离“现实”的倾向,明确地提出了“知行合一”。他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160];“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161]。在他看来,知行合一是依靠“心”来承担的,“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162]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这一个工夫须著此两个字,方说得完全无弊病。若头脑处见得分明,见得原是一个头脑,则虽把知行分作两个说,将来毕竟做那一个工夫。则始或未便融会,终所谓百虑而一致焉。”[163]在王守仁的“知行合一”中,“行”的范畴较为广泛,他说:“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164]在他看来,行不仅包括真实的活动和行为,人们意念、情感上的发动都可以叫作“行”。很明显,王守仁混淆了知与行的界限。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在总结前人知行关系的基础上,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知行观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王夫之批判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是“不知其各有功效而相资”,批评朱熹的“先知后行”是“先知以度行”“立一划然之秩序”。在此基础之上,他明确地提出了“行先知后”的命题,知和行是相互依赖的,行处于主导地位。他认为“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也必矣”;“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知有不统行,而行必统知”[165]。他强调知行的分而后合,肯定了知行各自的不同功效。他说:“唯其为致知、力行,故功可得而分。功可得而分,则可立先后之序。可立先后之序,而先后又互相为成。则由知而知所行,由行而行则知之,亦可云并进而有功。”[166]其次,王夫之对知行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行了论述,提出了“知行相资以为用。惟其各有致功,而亦各有其效,故相资以互用”[167]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所探讨的最为核心的问题。中国古代的先哲们立足当下,玄想未来,实现了理想和现实的相互沟通。

思考与探究

1.简述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

2.原始儒家的精神是什么?原始道家的智慧是什么?

3.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优势和不足分别是什么?

拓展阅读

1.《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2.《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出版。

3.《中国哲学发展史》,任继愈著,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

4.《中国古代思想史》,李泽厚著,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注释】

[1]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部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41-49.

[2]《周易·系辞上》。

[3]廉永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2版.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68.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1-47.

[5]《礼记·中庸》。

[6]《论语·颜渊》。

[7]《论语·学而》。

[8]《论语·雍也》。

[9]《论语·颜渊》。

[10]《论语·颜渊》。

[11]《论语·子路》。

[12]《孟子·梁惠王上》。

[13]《孟子·尽心上》。

[14]《孟子·离娄上》。

[15]《孟子·公孙丑上》。

[16]《荀子·性恶》。

[17]《荀子·礼论》。

[18]《荀子·劝学》。

[19]《荀子·议兵》。

[20]《道德经》一章。

[21]《道德经》二十五章。

[22]《道德经》四十二章。

[23]《道德经》五十一章。

[24]《道德经》十章。

[25]《道德经》三十七章。

[26]《道德经》二章。

[27]《道德经》五十八章。

[28]《道德经》二章。

[29]《道德经》五十四章。

[30]《庄子·大宗师》。

[31]《庄子·秋水》。

[32]《庄子·齐物论》。

[33]《韩非子·解老》。

[34]《韩非子·奸劫弑臣》。

[35]《韩非子·八说》。

[36]《韩非子·定法》。

[37]《韩非子·难势》。

[38]《春秋繁露·顺命》。

[39]《春秋繁露·郊义》。

[40]《汉书·董仲舒传》。

[41]《春秋繁露·基义》。

[42]《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

[43]《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44]《春秋繁露·尧舜不擅移汤武不专杀》。

[45]《春秋繁露·基义》。

[46]《汉书·董仲舒传》。

[47]《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48]《春秋繁露·实性》。

[49]《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50]《道德经》四十章。

[51]《道德经》一章。

[52]《崇有论》。

[53]《庄子·逍遥游》。

[54]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50-151.

[55]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279.

[56]檀江林.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134.

[57]《二程遗书》卷十二。

[58]《朱子语录》卷一。

[59]《朱子语录》卷四。

[60]《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

[61]《传习录下·答友人问》。

[62]侯外庐.宋明理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267.

[63]《尸子》卷下。

[6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22.

[65]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89.

[66]《国语·郑语》。

[67]《国语·郑语》。

[68]《易传·系辞上》。

[69]《管子·水地篇》。

[70]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80.

[71]《道德经》二十五章。

[72]《道德经》二十一章。

[73]《道德经》四十二章。

[74]《道德经》四章。

[75]《庄子·知北游》。

[76]《荀子·礼记》。

[77]《荀子·王制》。

[78]《论衡·自然》。

[79]《潜夫论·本训》。

[80]《正蒙·乾称》。

[81]《正蒙·太和》。

[82]《正蒙注·太和篇》。

[83]《论语·阳货》。

[84]《荀子·天论》。

[85]《道德经》二十五章。

[86]《庄子·大宗师》。

[87]《易传·系辞上》。

[88]《周易·系辞传》。

[89]《易传·系辞下》。

[90]《易传·系辞上》。

[91]《道德经》二十二章。

[92]《道德经》五十八章。

[93]《道德经》四十章。

[94]《道德经》二章。

[95]《道德经》四十二章。

[96]《汉书·董仲舒传》。

[97]《王道通三》。

[98]《太极图说》。

[99]《陆九渊集·年谱》。

[100]《陆九渊集·杂说》。

[101]《象山先生全集·与李宰书》。

[102]《象山先生全集·语录上》。

[103]《慈湖先生遗书·己易》。

[104]《王文成公全书·答李明德》。

[105]《王文成公全书·与王纯甫》。

[106]东方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M].台北: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9:57.

[107]《孟子·告子上》。

[108]《论语·为政》。

[109]《论语·里仁》。

[110]《道德经》二十五章。

[111]《庄子·渔父》。

[112]《庄子·渔父》。

[113]《庄子·天下》。

[114]《庄子·大宗师》。

[115]《道德经》十三章。

[116]《庄子·齐物论》。

[117]《庄子·天下》。

[118]《古尊宿语录》三十二卷。

[119]《维摩诘经注》。

[120]《维摩诘经注》。

[121]廉永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2版.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83-88.

[122]高晨阳.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2.

[123][法]布留尔.原始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0.

[124]张岱年.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特点[J].学术月刊,1983(9):5-11.

[125]《周易·说卦传》。

[126]《周易·系辞上传》。

[127]《庄子·外篇》。

[128]《庄子·田子方》。

[129]《庄子·大宗师》。

[130]《庄子·知北游》。

[131]《春秋繁露·五行相生》。

[132]《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133]《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134]伯格森.形而上学导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9:3-4.

[135]《道德经》第十六章。

[136]《道德经》第十章。

[137]《庄子·秋水》。

[138]《庄子·大宗师》。

[139]《庄子·人世间》。

[140]《庄子·齐万物》。

[141]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46.

[142]《论语·述而》。

[143]《正蒙·大心》。

[144]《朱子语类》卷九。

[145]《大学集注·补格物致知传》。

[146]《象山全集》卷三十五。

[147]《传习录》上。

[148]《传习录》下。

[149]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6.

[150]《论语·季氏》。

[151]《论语·学而》。

[152]《论语·里仁》。

[153]《荀子·儒效》。

[154]《春秋繁露·必仁且知》。

[155]《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五。

[156]《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七。

[157]《朱子语类》卷九。

[158]《朱子语类》卷十四。

[159]《朱子语类》卷九。

[160]《传习录》上。

[161]《王文成公全书》卷六。

[162]《传习录》中。

[163]《答友人问》。

[164]《传习录》下。

[165]《尚书引义》。

[166]《读四书大全说》卷四。

[167]《礼记章句》卷三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