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儒佛道三家的直觉体悟及其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儒佛道三家的直觉体悟及其特点

【摘要】:中国儒佛道三家都主张直觉体悟。其中,道家的哲学思维具有明显的直觉体悟特点。庄子也推崇直觉体悟。佛家也非常推崇直接体悟。方立天先生在《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中认为,佛教哲学中直觉思维具有代表性的有僧肇、竺道生、慧能三人。禅宗高扬人的主体能动性,特别是倡导“运水搬柴,无非妙道”,禅宗的直觉不离弃日常生活,更不抛弃、否定日常生活,这是其与道家和道教的直觉论不同之处。

所谓直觉,就是一种理智的交融,这种交融使人们将自己置于对象之内,以便与其中独特的,从而是无法表达的东西相符合。[134]在中国传统哲学领域中并没有“直觉”一词,但有与之相类似的概念,如“体认”“体道”。梁漱溟先生曾认为“西方重理智,中国任直觉”;张岱年先生也认为,中国哲学“重了悟不重论证”。

中国儒佛道三家都主张直觉体悟。其中,道家的哲学思维具有明显的直觉体悟特点。老子曾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135]而如何才能实现“致虚极,守静笃”呢?老子提出了“涤除玄览”[136]。“涤除”就是否定、排开杂念,“玄览”就是深入静观。也就是说要把杂念统统去掉,就好像把镜子上的尘污清洗掉。老子还主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即学习知识要日积月累,做加法;而把握或悟道时则要用减法。庄子也推崇直觉体悟。他说:“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137]为此,他主张“坐忘”,即心灵空寂到极点,“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138]庄子提倡“心斋”,通过“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139]而体道,最终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140]的至高境界。

佛家也非常推崇直接体悟。方立天先生在《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中认为,佛教哲学中直觉思维具有代表性的有僧肇、竺道生、慧能三人。僧肇的《不真空论》中说:“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即神。”他的《般若无知论》则是专论“体之即神”,体现了他的直觉论。竺道生倡导顿悟说,认为佛性玄妙不可分,只能通过顿悟的方式才能获得。他提出:“夫象以尽意,得意则象忘;言以诠理,入理则息言。若忘筌取鱼,始可与言道矣。”慧能在《肇论疏》中简述了竺道生的顿悟说,“竺道生法师大顿悟云,夫称顿者,明理不可分,悟语照极,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理智恚释,谓之顿悟。”竺道生认为,真理玄妙,不可分,能通过顿悟的方式才能获得。

禅宗六祖慧能进一步阐发了顿悟说。他认为,万法尽在自心,要识得万法,得到真如本性,只须自识本心,明心见性。他强调主体内心修养,自我觉悟,“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即佛。”如何才能明心见性,一悟成佛?慧能认为,佛性、真如人人有,只是为尘世的欲望迷,为了自识本心,只需排除一切杂念,“以心传心”。慧能提倡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靠自己成佛,反对烦琐的修行,提倡顿悟成佛,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变革,也是慧能的禅宗之所以遍及全国,远播海外的一个重要原因。禅宗高扬人的主体能动性,特别是倡导“运水搬柴,无非妙道”,禅宗的直觉(体佛悟道)不离弃日常生活,更不抛弃、否定日常生活,这是其与道家和道教的直觉论不同之处。[141]

儒家孔子所追求的是“仁”。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142]作为一种发自内心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境界,“仁”的实现需要运用直接体悟的思维方式。所以,孔子主张“默而识之”“叩其两端而竭矣”和“予欲无言”。孟子认为,“不虑而知”“不学而能”。荀子则主张“虚一而静”。张载说:“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143]朱熹认为,“万理具于一心”,“涵养中自有穷理工夫,穷其所养之理,穷理中自有涵养工夫,养其所穷之理,两项都不相离。”[144]“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145]陆九渊认为:“此理本天所以与我,非由外铄。明得此理,即是主宰。”[146]王守仁也推崇内向直觉,他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147]同时,他还认为“良知”即是“天理”,为人心本有,因此“正心”不是追求外物之理,而是去除私欲,恢复良知的过程:“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148]克服“私意障碍”“立恻隐之心”不仅是对道德知识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一个道德履践的过程及情感参与过程。因此,“正心”本质上是对天理良知的心理体验过程,其目标在于实现“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精神境界。